跨长江,越天堑,苏通大桥的建设一直向世界证明着“中国速度”。自2003年10月10日搭设北塔施工平台到2005年5月11日承台完工,仅用578天就诞生了“世界最大的群桩基础”,继而496天后的2006年9月19日,“世界最高桥塔”完工。如今,钢箱梁与斜拉索即将成对悬拼伸长,有望在原定日期2007年6月前全桥贯通。
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求实创新,用实际行动赢得世界瞩目;中国的桥梁建设走上了一条从大国到强国的道路。
苏通大桥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南通市和苏州(常熟)市之间,是交通部规划的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一位国际著名的桥梁专家曾经说,苏通大桥的建设,代表着世界建桥技术的最高水平。
挑战世界级难题
苏通大桥坐落在长江入海口,地质复杂,气象条件恶劣。说起建桥的难处,负责施工的中港二航局副局长刘先鹏最有体会,开工伊始,他们就发现入海口河床遍布粉细砂,爱“跑路”,这极大影响了拉住钢索的桥塔“底盘”的稳定性。
如何才能让“底盘”稳如磐石?经过一系列论证,刘先鹏带领工人日夜施工,连续扔下58万立方米袋装砂石,给河床披上顺江380米、横江280米的防冲刷“铠甲”,让桥塔“底盘”稳坐江中。尽管经历连续两年的长江大汛,但“铠甲”无损,河床如初,冲刷防护设计与施工“世界鲜见、国内首次”。
在基础施工时,正逢长江大汛。二航局搭建施工平台,试着打下12根钢管桩,每根重达14吨,可一夜之间12根钢管桩就被江水冲毁了。一般情况,只能再过两个月重新动工。可是建设者们等不得,他们独辟蹊径,直接采用钻孔桩钢护筒支撑,这种打桥基的设施,直径大、壁厚、持力强,来回流淌的江潮也奈何不了。不久,一座半个足球场大的平台出现在浩瀚的长江上,建设者们顺利地将131根Ⅰ类桩打入长江,造就世界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群桩基础,节约资金近2000万元。
水上工程也不轻松。 “十枚钱币摞起来很简单,二十枚摞起来也不难,如果一百枚、二百枚摞起来保持不倒的话,就需要超凡的技术了。”苏通大桥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游庆仲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最高桥塔——300.4米的苏通桥塔的建设难度。苏通大桥的建设者们凭着一股韧劲,在上塔柱首次采用钢锚箱外包混凝土技术,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液压爬模施工塔柱,即混凝土浇注完成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养护后,自动液压爬模系统的模板会自动升降。运用这一系统,他们创出三天爬升4.5米的极限速度,在梁与柱会合处实现了异步法施工“零等待”。改进后的爬架组合方式可以让6层爬架在高空自如组合,极大地方便了高空施工,外国公司纷纷赶来“取经”。
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苏通大桥主塔施工终于在10月5日顺利封顶。经过专家检测,桥塔的混凝土质量优良,塔顶平面仅偏差7毫米,垂直度偏差仅为四万分之一,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和规范要求。下一个阶段,苏通桥建设者们将面临超长斜拉索与宽幅大节段长悬臂钢箱梁架设与控制两个世界级技术难题,大桥现场指挥部总工程师吴寿昌充满信心地说,“只要紧紧抓住‘创新’这条索,再高的山也能爬上去”。
“32145”的共同价值观
针对苏通大桥结构、技术、环境的难度特征,苏通大桥项目管理者凝炼出“32145”的苏通大桥共同价值观: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大桥为指针,服务江苏“两个率先”发展,建好世界一流的“第一大桥”,塑造中国建桥的“窗口、典范、里程碑、技术强国”,建成“标志工程、前沿技术、科学管理、品牌队伍、廉洁净土”。
为了把这步千米跨越走好、走稳,自建设之初,苏通大桥指挥部就实施了创新战略,通过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瞄准世界桥梁科技前沿,走超常规的科技发展道路,抢占世界桥梁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在大型复杂工程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建立了“官—产—学—研”的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以交通部、江苏省政府等决策机构为主的引导系统;以江苏省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为主的监督和管理系统;以两院院士和国内外顶级专家为主的咨询和指导系统;以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专业咨询机构为主的研究支持系统;以设计、施工等龙头企业为主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系统。全方位的组织集中多方优势力量,以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集成、示范、推广了一批标准化节本增效的配套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苏通大桥取得今天的成就并非偶然,它是我国桥梁建设经验积累的体现。从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再到新世纪,我国的桥梁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桥梁跨径的突破上,从400米到1000米以上,仅仅用了10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数十年才走过的历程。而这10年,是扎实的10年,是用智慧和汗水浇铸的10年。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今年8月视察苏通大桥时指出,中国的桥梁建设走过了一条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道路,从学习到跟踪到最后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被交通部誉为“交通建设项目典范”的润扬大桥经过建设者4年半奋战,提前半年建成通车,在中国建桥史上首创“八个第一”,是我国已建成桥梁中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的特大型工程,这些“之最”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才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了工程造价,加快了建设进度,提高了中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水平。难怪国外专家在评审润扬大桥时由衷地赞叹: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看美国,五六十年代看欧美,八九十年代看日本;21世纪就要看中国。
完全“中国制造”
由于苏通大桥主跨达1088米,在世界上尚无此先例,当有关部门决定建造此大桥时,世界各国知名的桥梁建设公司均对此表示了关注。让国人骄傲的是,这个“世界第一”的奇迹将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造,所有项目均不进行国际招标,全部自行设计、自行建造。
游庆仲说:“苏通大桥是世界第一斜拉桥,我们没有造过,外国人也没造过。按照人类现有的架桥水平,我们造不了,外国公司也造不了。与其让外国公司来建,倒不如由中国人自己来建。”
斜拉桥上所用斜拉索要承载大桥的全部重量,这座世界第一跨径的大桥斜拉索强度要求级别特别高,此类产品以往常被进口货长期垄断。现在不对外招标,中国制造可以吗?游庆仲对“国货”充满信心:“江阴大桥上的斜拉索是日本生产的,我总感觉到是个遗憾,现在苏通大桥上的斜拉索全部由中国制造,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是一次创新。”
如今,作为苏通大桥的顾问,曾经参加江阴大桥建设的吴胜东扬眉吐气地告诉记者,在众多投标者中,苏通大桥指挥部选中了宝钢生产的高强度镀锌钢丝,整座桥所用6500多吨斜拉索都将由宝钢负责提供交付使用,全桥共272根,单根最长达577米,最重达58吨,设计寿命为50年,大大高于目前一般斜拉桥斜拉索25年使用寿命的要求,为世界之最。据了解,这些巨型“琴弦”是国内首次在大跨径斜拉桥上使用7毫米、1770兆帕规格高强度镀锌钢丝,它的成功使用将打破国外厂家的技术垄断并填补国内空白,保证了完全“中国制造”。
游庆仲多次提到,科技创新不仅以建一座优质大桥为目标,而且要以提升我国桥梁技术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把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放到建设的重要位置上,组织国内企业,整合国际资源,培育高级建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