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通大桥的建设成就和技术代表中国
发布日期:2008-05-26 09:18 浏览次数: 字体:[ ]

  5月25日,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来到长江边,在新建成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上传递。

  作为17000名大桥建设者的代表,刘先鹏和曹建中光荣地参加了火炬接力。当他们高举火炬,健步跑过自己建造的大桥时,一段历史正在他们脚下诞生——苏通大桥自此全线开通,将大江南北紧紧相连。

  这一刻,汶川大地震的伤痛还在我们心里,“中国,加油”的呐喊还在我们耳边回荡;

  这一刻,苏通大桥傲然站立,以挺拔无畏的姿态,迎接江尾海头的风浪,迎送南来北往的车流……

  这一刻,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专家评语】 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苏通大桥跨出了千米级斜拉桥这一步,值得在桥梁发展史上好好书写一笔!

  苏通大桥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几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都把目光投向这里。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多次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勉励大桥建设者建成世界一流大桥。省委书记梁保华一次次来大桥工地视察,“五一”劳动节,还专程来到大桥亲切看望工程建设者。省长罗志军今年初到大桥考察,称赞工程是技术创新、勇攀高峰的典范,希望大家拿出最好的成果。

  苏通大桥1088米的跨度,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第一次”。

  同济大学毕业的陈新院士,先后参与过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南京二桥等大型桥梁的建设。尽管这样,他一开始接触苏通大桥项目时,第一感觉仍然是“十分困难”。

  “长江越往下游,江面越宽,修桥的难度就越大;越往下游,船舶吨位越大,通航的要求就越高。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建桥,那得需要一个多大的跨径才够啊!苏通大桥1088米的世界第一跨径,不是刻意做的,完全是工程需要。”陈新说。

  远眺大桥,桥面、桥塔和拉索,构成了几个完美的直角三角形。交通部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凤懋润说,在直角三角形“勾股弦定理”中,一个最长的直角边如果是“世界之最”,就决定了另外两条边也将成为“世界之最”。对应到苏通大桥,最长的跨径,决定了最高的桥塔和最长的拉索。

  而今,最大跨径、最长拉索、最高桥塔、最大群桩基础——对苏通大桥的这四个世界第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不仅如此,大桥还有最长的单悬臂,最大的钢吊箱,最大体积承台……省交通厅厅长、苏通大桥现场总指挥游庆仲对此有个生动的比喻:“一个人个子高了,那穿的背心也大,衣服也长,连鞋子、袜子都要大。”

  如果把视角纵横延伸,1088米这个数字,更是注入了令人叹服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建桥史上,第一个意义重大的斜拉桥工程是1991年建成的上海南浦大桥,它的跨径是423米。作为中国第一座跨径突破400米的大桥,南浦大桥的建设曾经让中国建桥人信心百倍。此后,中国相继建成了主跨602米的杨浦大桥、主跨648米的南京三桥。但在十几年中,中国斜拉桥的跨径一直在600米左右徘徊,直到苏通大桥的出现。

  在世界建桥史上,此前跨径最大的斜拉桥是日本的多多罗大桥,890米,苏通大桥一下子把它甩开了198米,难度显而易见。

  “苏通大桥和当年的南浦大桥一样,树立了我们的信心!苏通大桥的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把千米跨越这个担子挑起来了,他们精神可嘉,他们立功啦!”老专家动情地说道。

  2008年3月,国际桥梁大会(IBC)授予苏通大桥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我国桥梁首次获此殊荣。

  【专家评语】 交通部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凤懋润:桥梁大国,是指建桥的规模和数量;而桥梁强国,则必须要有技术含量。以苏通大桥为代表的一批特大型桥梁的成功建设,使我国步入了世界桥梁技术强国之列。

  “苏通大桥,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杰出成果,是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的标志性工程。”见多识广的凤懋润毫不吝惜他对苏通大桥的评价。

  在专家们眼中,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桥梁建设先后经历了“三大战役”,而以苏通大桥为代表的“第三战役”,最为激动人心。

  第一战役是“学习追赶”,在珠江三角洲建设了跨径452米的汕头海湾大桥、跨径888米的虎门大桥等一批桥梁;第二战役是“提高紧跟”,在长江一线建成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第三战役则是“创新超越”,在长江三角洲,润扬大桥、杭州湾大桥、苏通大桥等一批特大型桥梁相继问世。也正是这第三战役,托起了中国桥梁强国的地位。

  “江苏的桥,代表着中国水平啊!”凤懋润深情感叹,“没有江阴大桥、南京二桥、三桥、润扬大桥建设走过的不断跨越之路,就托不起苏通大桥。苏通大桥的成功建设,是新中国几十年来桥梁科技进步和建设经验的结晶。”

  苏通大桥的技术含量体现在哪里?在众所周知的最大跨径之外,凤懋润信手举了又一个例子:“300.4米高的桥塔要笔直,设计要求从塔顶到塔底的垂直度误差不能超过10厘米,而苏通大桥把垂直度做到了1/42000,误差仅仅9毫米,这个高精度就体现了高技术含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是国际桥梁协会副主席。他总结说,从全世界来看,现代桥梁从1945年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平均每年约有一项创新。一座大桥能有一两个创新点,两三个对技术的改进和拓展,就很不容易。难能可贵的是,苏通大桥都做到了。

  苏通大桥在桥塔和钢箱梁桥面之间安装了名为“粘滞阻尼器”的约束装置,让大桥处于动态的半漂浮状态之中。“这是中国桥梁设计的一个突破,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使用。”项海帆说。就像驾驶员系上了安全带,通过这种装置,大桥在突遇地震、狂风等外力破坏时,桥面钢箱梁不会出现过大的位移,从而保护大桥安全。

  在项海帆看来,苏通大桥另一创新点是对两座主桥墩基础进行了永久冲刷防护,这在国内大型桥梁建设中首开先河。经过连续3年的监测,防护工程对保护基础稳固十分有效。大桥的这一创新点也被编入中国桥梁基础施工标准手册。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苏通大桥工程深度研究成果已达100多篇。

  【专家评语】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伟:桥梁的耐久性关系重大。我们对苏通大桥的环境和加载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大桥的使用寿命将超出100年。

  桥梁的耐久性,一直是令工程界困扰的话题。国际桥梁界的现状是,大部分桥梁达不到设计寿命的要求,有些设计寿命100年的桥只能使用三四十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英国,桥梁的维护修补费用是建设费用的6倍,美国的这个比例也很高。

  材料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伟从事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提高工程寿命。她是从材料角度来做这项研究的。桥梁建设要使用巨量的混凝土,混凝土必须密实、经得起环境的考验,才能保护好内部的钢筋,避免桥梁承载力下降。孙伟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在水泥中掺入不同比例的粉煤灰,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寿命。

  孙伟带领她的团队在苏通大桥做了4年的研究。大桥不同部位的混凝土,该用多少粉煤灰最好,全都搞清楚了。

  “苏通大桥的混凝土质量是很高的,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孙伟对记者说。不仅如此,借助苏通大桥这个平台,他们对粉煤灰混凝土的机理作了彻底的研究,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工程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何时需要修补?他们可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并且在技术水平上超过了国外同行。特别重要的是,使用粉煤灰可以节省大量的水泥,对资源、环境的贡献巨大。(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