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Ⅲ类水水质标准的水塘、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太阳能热水器、近千平米的人工湿地……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某个高档度假区的一处景观,但答案却是泰州大桥的一个施工营地。在严格的“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的要求下,通过建立国内首个交通工程环境保护中心并对泰州大桥建设期间的环保工作实行专业化归口管理,这座世界首创的三塔两跨千米级悬索桥正实现大工程与大环境的有机“融合”。
成立环保中心
泰州大桥位于江苏泰州、镇江和常州市之间,东距江阴长江大桥57公里,西距润扬大桥66公里,是江苏省“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和国家《长三角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中重要的过江通道工程。工程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全长62.088公里,由北接线、跨江主桥、夹江桥和南接线四部分组成,其中跨江主桥为世界首座三塔双跨特大跨径钢悬索桥。
作为世界上首座跨径超千米的三塔两跨悬索桥,泰州大桥不但工程量巨大而且技术复杂。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批复,泰州大桥核准总投资93.7亿元,建设工期为5年半。这就意味着,大桥的建设者至少需要在长江岸边工作和生活5年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漫长的建设工期,势必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大量机械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入驻也会伴生大量施工和生活垃圾。这些都将构成对长江下游水域以及施工地区的持续的环境压力。
按照以往的经验,大工程常常伴随着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和污染。是延续常规还是创新思路实现大桥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泰州大桥面临选择。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环境友好型”显然成了建设者的共识。
据泰州大桥建设指挥部工程处的同志介绍,早在大桥建设之初,一个旨在规范环境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的环境保护中心就已经建立。该中心配备了3名专门环保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期间的环保工作实行专业化归口管理。随之,各监理、施工单位也陆续配备了专职的环保人员,环保体系至此覆盖到整个泰州大桥。
尾水至少达到Ⅲ类水标准
在泰州大桥北岸施工工地,记者看到,临江而建的办公楼前,水塘清澈见底,不见丝毫混浊的迹象。不远处,一座收集生产生活污水的密封污水收集池被绿色隔离栏分开,紧挨着的是一块近10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
据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傅大放介绍,施工工地每天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达几百吨,这些污水通过排放渠源源不断地流进污水收集池里。先经过污水处理池水解处理,再排到人工湿地进行二次生物降解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水则从另外一个排水渠汇聚到绿色隔离栏另一边的水塘里。经过两轮的处理和净化后,“尾水至少可以达到Ⅲ类水标准”,傅大放说。中交二公局泰州大桥项目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已经利用办公楼前水塘养了一些鱼苗,“用来改善职工的伙食”。东南大学土木学院作为泰州大桥委托的专业机构参与泰州大桥环保中心建设和管理,并提供全程环保咨询服务。
据泰州大桥建设指挥部的统计数据,工地专门设计装备的施工营地太阳能利用系统,每年可节约用电近10万度;组织开展的陆地大型沉井施工水土利用等生态工法研究,最大限度循环利用降排水和冷却水,可节约用水资源约35万吨;最大程度利用弃土,可节约土方约20万方。
45分钟内雨水不入江
泰州大桥跨江主桥为世界首座跨径超千米的三塔两跨悬索桥,南北锚碇直线距离近3公里。这其中绝大部分又在江面上,无论在施工过程中还是通车后,桥面上产生的油污或废渣必然会随着雨水进入长江,从而给长江下游的水质造成污染。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江苏段分布着主要饮用水取水口68个,承担着沿江地区90%以上饮用水的供水,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引水口。
据江苏省环保厅2008年7月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季报》,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保持在Ⅱ类,但41条主要入江河流的45个控制断面中,仅有28个断面水质符合功能要求,达标率为62.2%。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教授方国华认为,长江水污染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有28个断面水质符合功能要求的事实说明长江下游水污染的防治仍面临严峻形势。
考虑到这一问题,泰州大桥正在着手设计和建造一套桥面的污水收集系统。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傅大放告诉记者,初步设计的方案是中等强度的降雨45分钟以内形成的桥面雨水将不直接入江,而是通过桥面污水收集系统输送的南北两个锚碇附近的污水收集池内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集约利用土地一举多得
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18亿亩耕地保有量红线的大背景下,耕地的节约集约和合理使用更加引人关注。
在泰州大桥北锚碇施工工地,记者看到,项目部规划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耕植土存放区,用于北锚碇沉井基础施工过程中所挖土方的临时存放。据该项目部相关人士介绍,将施工辅助地域的地表耕植土储备起来,是为了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设施,平整场地后再把耕植土覆上去,便于复垦。
据介绍,耕植土一般指地表0-20厘米的土壤,这部分土壤经过多年的熟化后,很肥沃,其理化性状十分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而生土层是原生态的土壤,其理化性状不利于农作物扎根和生长。
为保护这部分地表耕植土,建设者将地表10-20厘米内的表层沃土(熟土)保护性地挖运,储存到专门规划的耕植土存放区,并种上蔬菜防止土壤养分流失,一方面满足了员工食堂的蔬菜供应,另一方面也可为以后复垦保护耕地约500亩。
与此同时,建设者还在南、北锚碇沉井旁分别建设了一个24000平方米的巨型围堰。随着沉井的下沉,从地底下吸出来的泥浆将在围堰中进行泥水分离。表层的水被循环利用冲洗泥浆,底层的泥土则被用来填筑临时用的道路路基,可谓一举多得。据了解,仅南、北锚碇沉井的泥水分离就可节约40万土方和35万吨水。
建设者还通过在施工营地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约煤炭和燃料油使用,减轻对大气的污染;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尽量减少夜间施工或缩短夜间施工时间,最大限度地避免噪声污染;通过及时清扫道路积尘、不间断向施工场地洒水和遮盖物料堆,减轻施工扬尘及雨天水土流失。
“最终目标是把泰州大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环境友好型示范工程。”泰州大桥建设指挥部一位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