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成果回顾 >> 公路 >> 跨江大桥
 
 
泰州大桥的技术特色
日期: 2009-08-06 10:52:44 浏览次数: 字体:[ ]
                                                                                              泰州大桥桥型方案的提出

泰州大桥位于泰州境内的宁通高速公路宣堡枢纽,在永安洲镇跨越长江,于镇江市扬中小泡沙跨越夹江,经姚桥镇进入常州境内,止于沪宁高速公路汤庄枢纽。桥位处江面宽约2.3公里,河床断面呈“W”型,深槽偏南岸。桥位河段两岸均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覆盖层厚,基岩埋深在-190米以下。桥址附近已有港口码头建筑和泊船锚地。基于环境保护和尽可能降低对泄洪的影响,以及航运与港口的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建桥方案从减少水域中的障碍而少设桥墩,建桥后江面仍具有足够的开阔度,桥型方案对基础要求相对宽松,且具有充分的技术经济性等多方面考虑,提出了三塔两跨的悬索桥方案,桥跨布置为390米+2×1080米+390米

三塔两跨悬索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单主跨悬索结构,不单是桥梁在跨径上的突破,而且是实现大跨悬索结构多跨连续布设的全新桥梁结构体系,其优势在于:可实现宽阔水域超大跨径悬索结构的连续超长跨越;可依据地形、地质、水文、通航、环境等具体工程条件灵活组合设置桥跨结构,合理规划利用岸线和航道资源,大幅减少资源占用和生态破坏;与传统的两塔单主跨悬索桥相比,可大幅降低主缆和锚碇受力,减小构件绝对尺寸,实现软弱地基上的特大跨径桥梁建设,并节省工程费用;能显著减少水中墩和锚碇结构物的数量,有利于桥下通航,降低船舶撞击桥梁的概率。

泰州大桥的技术特色

沉井基础:泰州大桥中塔基础置于江中心,采用了总高76米的沉井基础,作为世界上入土最深的水中沉井基础,施工风险大、精度要求高,必须解决好沉井接高、浮运、定位、着床、下沉、防冲、防撞等施工技术难题,通过一系列专项研究,解决了技术难题:

沉井刚性导向定位系统。由常规“定位船+导向船+锚系”的柔性体系,创新为“钢锚墩+锚系”的刚性体系,由上下游钢锚墩承受沉井定位阻力,在墩顶操控锚缆系统,保证了调整的可靠性、定位的精确性。

沉井定位与着床。针对河床局部冲刷的自然条件,分析研究河床地形、冲刷形态变化、潮位变化、水流流速等条件,相应优化定位着床技术工艺。选择低流速、平潮期,采用实时信息化监控,分舱位注水、偏心取土与锚墩拉缆同步调整定位,保证钢沉井平稳着床。

分孔清基、分舱封底。为确保沉井终沉稳定,沉井采取6次对称分格舱清基、封底的工艺施工,控制沉井不超沉,以中心底标高-70.108米的精度终沉。

沉井信息化监控。研发出GPS实时几何姿态监控系统,自动采集、生成、传输几何姿态数据,对沉井的高程、平面位置、垂直度、扭转角等几何状态以及水下地形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沉井几何姿态,保证了沉井几何姿态全过程受控,终沉到位时实现了顶面最大偏位9.3厘米、整体垂直度1/360.4、扭角12′的高精度。

钢中塔制造:根据三塔悬索桥的结构受力特点,中塔在顺桥向的结构刚度,应是既有恰当的可挠曲性,又有足够的抗弯刚度。经过多种结构形式的计算比选,中塔上部结构采用了纵向“人”字、横向门式框架形钢塔。泰州大桥中塔采用高强度厚钢板,其中69.5%的钢板为Q420qD,57.8%以上的钢板厚度达到50到60毫米,焊接质量及焊接变形控制非常困难:

D0段底板采用150毫米厚的钢板,通过34根M140×
10184毫米长锚杆与基础连接,受钢板轧制重量限制,每个底板由三块20吨左右的钢板对接而成。150毫米厚钢板熔透焊缝对接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首次采用。长锚杆无论从直径还是长度,国内外都没有工程实例可供借鉴。

D4为下塔柱的合龙节段,分别与下面的两个D3、上面的D5、水平方向的下横梁相连,共有四个方向的连接关系,空间关系极其复杂;作为塔柱基础的D0节段安装精度很难控制,受到D0安装精度、D1到D3加工精度等影响,两个D3顶面的三维空间关系很难达到较理想的状态。

钢塔节段预拼装长度达30米,在室内进行立式预拼装难度非常大,且存在极大的施工安全风险。经过广泛研究,制造单位提出了水平预拼装方案,预拼精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反复研究和技术攻关。

上塔段采用了纵向分块方案,对于非封闭箱形结构,其90%以上焊缝分布在切角一侧,开口结构焊接变形及几何尺寸的控制是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通过技术攻关与反复工艺试验,大桥制造单位先后解决了大直径长锚杆的制作难题、150毫米厚钢板对接技术难题,D0节段壁板、腹板与底座板、锚杆盖板磨光顶紧技术难题,以及D0节段整体制作技术难题,保证了泰州桥钢塔项目的顺利推进,为以后塔段的制作积累了经验。

钢塔吊装:钢中塔节段重量大,吊装难度高,经反复研究,最终采取了下塔柱节段浮吊安装、上塔柱节段纵向分块利用MD3600塔吊进行吊装的方案,吊装施工中的主要难点与关键技术有:

D0节段共4个,具有双向倾斜度,每个节段底部承压板和顶板上各有34个直径为200毫米180毫米的孔,安装时需将同样数量、直径为130毫米锚杆同时穿入钢塔柱底板和顶板对应的圆孔中。钢塔柱在“穿孔”过程中需调整为纵桥向1:4、横桥向3.9:192的坡度,且偏移不得超过20毫米,安装定位精度要求很高。

钢塔D4段重470吨,同时需要保证四个方向的连接关系,在浮吊吊装就位后,如何对重量如此之大的塔段进行精确微调,对调位千斤顶的设置和工装设计以及现场测量精度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因塔身分为下部斜腿段、曲线过渡段和上部直线段三个阶段,线性控制难度极大,加上吊装时受温度、风、沉井不均匀沉降以及塔吊附墙的影响,必须通过精确的测量和科学的监控分析来控制安装精度,保证吊装质量和安全。

上部结构:与传统两塔悬索桥相比,三塔悬索桥的缆索系统更为复杂,一是猫道设计施工难度大,要考虑中塔结构行为对猫道结构的影响,且猫道跨越塔顶的预留预埋受到钢塔构造的制约。二是缆索架设工况更为复杂,主缆索股在架设过程中需三次跨越塔顶,索股更容易产生断带、鼓丝、扭转和呼啦圈等不良现象,对牵引设备和放索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塔受温度、风荷载及不平衡荷载影响的敏感性,对主缆线形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加劲梁的吊装面临着全新的技术问题,采取由两个跨中向桥塔方向对称吊装,还是由三个桥塔向跨中方向对称吊装方案,对合龙段设置以及合龙段施工的难度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中塔主鞍座位置是固定的,边塔主鞍座预偏量比同跨度的两塔悬索桥加大近一倍。此外,中塔无索区梁段吊装方案,荷载转换对成桥线形的影响以及纵向弹性索的安装控制等技术问题,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作为世界首座跨千米三塔两跨悬索桥,泰州大桥的设计施工存在众多技术难点,省大桥指挥部组织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功完成了中塔超大规模的深水沉井基础的定位、着床及下沉施工,钢中塔D0和D1号节段的吊装与定位,攻克了南、北锚碇超深特大型沉井下沉和封底难题。在未来的几年里,大桥建设者将运用科技创新,攻克中塔钢塔柱制造与吊装,钢主梁吊装及施工线形控制、超长超柔钢桥面铺装等技术难题,确保泰州大桥安全、优质的建成!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