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旭,女,34岁,中共党员,工程师,硕士学历,现任常州市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指挥部项目办质监科科长。
2001年7月,25岁的重庆姑娘包旭,怀揣着郑州大学岩土专业硕士学位,只身一人,踏入了常州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从事试验检测工作。
八年前的硕士研究生,没有现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烦恼,完全可以在大城市找一份舒适安逸的工作,享受知识女性的白领生活。事实上,她的同学也正是如此。而包旭却把常州作为她踏上社会的第一站,把高速公路作为她丈量人生的标杆,把泥土作为她人生缘分的工作开端。
刚进单位,正好碰上宁杭高速公路常州段进入施工关键期,她被指挥部派驻到溧阳新昌镇蒋店村施工一线,在骄阳似火的工地现场,一干就是一个月。“那一个月,我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思想挣扎。”包旭回想起那段经历颇多感慨。“当时虽然有了心理准备,可真正到了那片工地,才发现自己难以承受。”在太阳的曝晒下,顶着40多度的高温,蹲在泥土堆里,用小铁铲挖土取样、现场检测、记录数据、分析测算,从早到晚要熬十几个小时。一天工夫,原本白净的皮肤,一下黑了许多。晚上蚊子阵阵袭来,扰得她整夜难以入眠。第二天醒来,满身都是红疙瘩。
委屈、痛苦,让包旭动摇了。“难道这就是我的岗位,难道这就是我的追求,难道真的要和泥土打一辈子交道吗?”看着和自己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进了省市公路科研院,有的进了知名软件开发企业,感觉比他们差了一个档次,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熬过一个月的工地生活,她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工程结束后,包旭被派去参加监理培训。培训的日子里,没有烈日曝晒,不用没日没夜地跑现场,可她却明显感到了失落。
不久,指挥部又派她到常澄高速公路驻现场项目办,她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奔波在工地取样,然后到试验室测试,乐此不疲。她知道,自己已经开始眷恋这种忙碌的工地生活。当她看到自己检测的桥梁成形了,望着气势恢宏的大桥,第一次,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师傅王勤福眼中,包旭是一个勤奋、细心、有责任感,还有股子钻劲的徒弟。王师傅说:“八年前,她刚进指挥部的时候,我总觉得女孩子干这个不行,体力也吃不消,长期驻扎在偏远的项目部也不方便,成家后还得照顾家庭,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可包旭这孩子不同,她干事利索、细心,还有着同龄女孩没有的坚韧,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事业的热爱。”
高速公路建设,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能见效的地方之一,也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一项攻关项目,一个创新点子就能缩短工期、就能节约成本、就能最大程度利用宝贵的土地。
宁常高速公路穿越滆湖7.3公里,计划在湖心建810米长、110米宽的人工岛,需要46万方土源,而武进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包旭和同事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滆湖取土的大胆设想。这一设想既有利于环保,又有利于施工,更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但湖底土方含水量偏大,而且粘性不够。她又进行了反复试验,提出“滆湖土方两次掺灰”的施工方案,严格控制碾压前含水量,这一试验成果保证了建设的用土要求,为整个工程节省良田2000多亩,节约工程造价一亿多元。
扬溧高速建设中,为了在减少路面裂缝的同时,兼顾强度和成型效果,包旭翻阅了大量资料,采用振动击实,严格控制粉尘含量,排解技术难点,为项目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试验依据。施工结束后,经实地调查,裂缝数量比普通施工工艺减少三分之二。目前,这一试验成果,正广泛应用于省内在建的江海、连临、徐济等高速公路。
就在上个月,泰州大桥常州段软基处理施工中,包旭在反复验证、多方协调后,根据以往积累的实践经验,果断地将原设计方案中的水泥用量,每米增加10公斤。“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虽然增加了少量的工程投资,但充分保证了路基的整体强度,确保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作为一名高速公路的工程管理者,包旭被每天大量的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不能象同龄女孩那样品尝浪漫的生活,没时间去闲庭信步,没时间和男朋友花前月下,就是婚期也是一拖再拖。2004年12月,常州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为7对新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7对奋战在高速公路一线的新人终于如愿以偿,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包旭也是其中的一对。她原本打算2001年结婚,可工作实在太忙, “要不是单位筹备这场集体婚礼,估计我现在还没成家呢!”包旭象孩子一样露出了笑容。然而,婚礼第二天,她又回到了工地一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小俩口一个住在施工现场,一个住在常州大学城单身宿舍,两周才能见上一面。在城里买的新房,买了两年也空了两年,一直没时间装修。每次见面,丈夫总是开玩笑地说:“不知啥时候才能真正象两口子。”
包旭发现自己骨子里对泥土有种特殊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支撑着她在一个几乎没有女人的工作环境里能够坚持下来;正是这种感情,支撑着她在常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以苦为乐;也正是这种感情,帮助她实现了人生理想的飞跃。因为在这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才真正派上了用场,才不辜负了七年大学的寒窗,才有了人生的充实感,看到一座座桥梁架起、一条条高速延伸,她感受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100-1=0”,这是高速公路建设一条不成文的定律。包旭的角色,决定了这个“1”。她从事的试验检测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第一道“关”。包旭对工作的严谨是出了名的,遇到来打招呼说情的施工单位,一概置之不理。她说,“一条高速公路质量如何,几年以后就会见分晓,绝对容不得半点马虎。我这里是第一道关,一定要把住。”
宁常、扬溧高速全面推进之年,任务重、工期紧,平均每月完成工程量1亿多元,试验检测任务巨大。不惧困难,她毅然承诺:确保湿喷桩优良率达95%。
为豪言,她付出了代价。在地下隐蔽工程的施工现场,在工程建设的关键节点,她和同事们常常夜间突击抽检,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在高空桥梁混凝土连续浇筑中,她不顾危险,坚持到高空现场取样检测,从而保证了桥梁结构的质量;白天累得够呛,晚上她放弃休息,整理、监管资料档案,为工程保留完备的数据资料……
凭着这股执着劲儿,最终实现了承诺,湿喷桩达到了优良率98%的成绩。2007年,宁常、扬溧高速通车,交工验收质量全部达到96分以上,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8年来,她为锡宜、常澄、宁杭、沪宁、宁常、扬溧6条高速公路常州段,都严格把住了关口。一条条巨龙纵横大地,把常州融入全国,把遥远写成亲近。如今,一条高速就是一片隆起的经济带;一条高速,就是一段发展的里程碑;一条高速,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撒下的汗水,献出的智慧,付出的年华,终于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成就的自豪。八年来,包旭先后获得了常州市十佳感动百姓好党员、江苏省交通行业十佳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虽然集众多荣誉于一身,但处于光环中的包旭依旧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工作。在她看来,所有的荣誉都是周围同事的集体结晶,所有荣誉都是领导对她的关心和鞭策,所有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而过去的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与道路相逢,与泥土结缘。作为一名平凡的交通人,包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交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峰回路转的旅途上,包旭的人生路才刚刚站上一个起点,一座座新的高峰等待她去攀登,一个个新的梦想等待她去实现。让我们与包旭一起,插上高速公路腾飞的翅膀,谱写人生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