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江苏省交通货运与物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旨在加强指导,加大扶持,促进我省交通货运与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副司长徐亚华,省经信委副巡视员冯焕明,省公安厅副厅长、省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陈逸中,省地方税务局副局长陈筠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省交通运输协会会长游庆仲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融合,大力推动江苏公路水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主题报告。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省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先友主持会议。省交通运输厅巡视员、省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张晓铃,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海关监管通关处副处长余青,江苏省现代物流协会副会长侯普,省交通运输协会会长单位会长、副会长、会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各市交通运输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全省公路、水路货运与物流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省经信委、公安厅、交通运输厅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各市交通运输局分管局长、运管处长以及部分县运管处的负责同志共195人参加会议。 会前,围绕“货运物流企业如何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调整结构、做大做强”这一主题,省交通运输协会研究提出十个方面,于今年内组织省、市、县和企业四级开展了千人大调研;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省交通运输协会会长游庆仲,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省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李先友亲自参加并主持先后在无锡、南通、淮安、南京、常州召开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调研片会、中小企业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与50多家企业负责人共同研讨,现场调研考察了8家企业,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各市交通运输局、运输管理处、交通运输协会也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12份调研报告;省交通运输协会同时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针对企业代表反映出的10个方面40多个问题困难、提出的45条对策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并专门研究提出了落实措施。 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经验、研判发展形势、宣讲有关政策、引导发展方向,深入贯彻落实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努力促进交通货运与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江苏现代运输业发展。 会上,徐亚华副司长作重要讲话,介绍了国家货运物流业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与会代表深受鼓舞;省经信委冯焕明副巡视员介绍了我省货运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公安厅陈逸中副厅长介绍了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省地方税务局陈筠副局长介绍了税务方面的有关情况。6位与会企业家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货运物流业发展的多种路径,即“六个注重”:注重规模化发展,注重结构调整,注重客货“两极”发展,注重品牌建设,注重创新物流服务平台,注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作为协会代表,常州市交协在如何发挥协会独特优势,助推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方面,对全省各级协会起到了引领作用。 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攻坚阶段,也是我省交通运输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交通货运与物流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交通货运与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对全省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协调,及时解决影响交通货运与物流业发展的苦难、矛盾,改善发展环境;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中介桥梁作用,为行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行业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建设性建议。 游庆仲在讲话中充分肯定我省交通货运与物流业取得的发展成绩。他指出,近年来,我省公路水路货运企业通过管理提升、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业界精英以极大的勇气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游庆仲强调,加快公路水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当前,从我省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需要,以及货运行业自身发展情况这两个方面分析,货运行业都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游庆仲指出,当前及下一阶段,江苏货运行业的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推动货运企业由经营单一的传统运输业务,向供应链两端延伸拓展;促使传统的货运企业向以货物运输为主业的交通物流企业转变;实现运输业与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并与其它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在发展思路上,应着重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拓展升级,走物流化道路;二是重组整合,走规模化道路;三是结构调整,走集约化道路;四是质量提升,走品牌化道路;五是科技运用,走信息化道路。 货运行业任务繁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运输企业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加以推进。就如何加快我省公路水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游庆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优化货运企业经营结构,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二是加快构建交通物流体系,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三是积极创新运输组织方式,增强行业发展后劲。四是提升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增强行业创新能力。五是完善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行业健康稳定。六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力支持。七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