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大桥建设现场指挥部党委机关第二支部创先争优纪实
发布日期:2011-08-31 11:55 浏览次数: 字体:[ ]

向世界桥梁的新纪录进军

 

  16名党员,平均年龄36岁,却有着令人钦佩的履历:他们见证了中国首座千米级悬索桥——江阴大桥的诞生,参与了中国首座悬索、斜拉特大组合型桥梁——润扬大桥的建设,现在,他们又奋战在世界首座千米级三塔两跨悬索桥——泰州大桥的工程一线。

  他们就是泰州大桥建设现场指挥部党委机关第二支部的全体党员,占部门人数总和的80%。如果把指挥部比作大脑,二支部就是中枢神经,制定计划、审查方案、组织施工、监督检查,将上万建设者的劳动化作跨越长江的卧波长虹。他们中有“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特殊科技贡献奖”获得者吉林,有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宁、杨玉冬,还有多位“省级青年岗位能手”。16年来,这个集体人员或有更替,但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创新、创业、创优”,他们刷新了一项又一项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纪录,真正实现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庄严承诺。

  挑战世界桥梁技术新高度

  200712月26日,泰州大桥盛大的开工典礼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桥梁界的目光,经过长达4年的前期工作,这座世界首座千米三塔两跨悬索桥正式破土动工。

  泰州大桥主桥的设计创下了诸多世界第一:主桥为1080米特大跨径三塔两跨悬索桥为世界首创;200米高的纵向人字型、横向门式框架型的钢塔,是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中塔基础采用世界上入土最深的水中沉井基础,下沉深度达水下70米;全长3100米的W型主缆架设为世界最长,还有世界上第一次两跨悬索桥钢箱梁吊装,等等。这种结构突破了超大跨径连续跨越的桥梁技术瓶颈,而且节省费用减少岸线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占用,还能降低船舶撞击桥梁的概率,是我国桥梁技术的一次飞跃。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两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把泰州大桥建设成中国桥梁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建成让后人竖大拇指的工程。

  第一个吃螃蟹,意味着泰州大桥的设计和施工的全方位技术创新。责任,像千斤重担压在二支部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的肩上。为破解工程技术难题,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二支部党员干部在指挥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桥为家,日夜坚守工地,开展研究论证。4年来,62公里长的工程沿线,绝大多数党员都用脚丈量了不止一遍,无论是地下50米深的沉井里,还是江上200米高的钢塔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万里长江新添一座科技新地标

  16年前,江阴大桥建设时,大桥建设指挥部许多同志被派往英国学习大型桥梁的建设管理经验;10多年来,江苏跨江大桥建设自主创新水平越来越高,国外技术支持正在逐渐淡出。如今,支部书记杨宁每次接待参观的领导和中外专家时,都会自豪地说,大桥的设计、技术和主体材料均实现了国产化,在世界桥梁技术的最高处,“中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位年届40的汉子,用青春见证了中国桥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华丽转身。

  泰州大桥中塔,有神州第一钢塔的美称,它屹立江中,肩挑两跨。如何建成“刚柔并济”的中塔,没有任何实例可供借鉴。二支部的任务,就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带领团队闯出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在他们卓有成效的调研论证下,指挥部联合参建单位成功申报《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及工程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用中国科技解决世界难题。

  中塔沉井施工,相当于在豆腐脑一样的江底精准沉入7200吨钢壳和9.6万吨混凝土,支撑起1.3万吨的钢塔,并且在长达百年的运行中稳如泰山。试验表明,沉井着床时,水流会在江底掏出一个落差达10米的斜坡,如何控制施工精度,二支部协调建设单位进行了2年攻关,2009310日,终于将25层楼高、半个足球场大的沉井精确平稳地下沉到设计位置,诞生了泰州大桥的首项世界纪录。

  如何把世界首座人字形钢塔从图纸变成江中的钢铁巨人,二支部组织专家和施工单位展开技术研发。塔身节段很多高达15米,预拼装时没有厂房可以容纳这么高大的身躯。站起来不行,那就躺下来,二支部组织调查论证,最终确定采用水平预拼装技术,这项工艺取得了国家专利,一举赶超日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过402个日日夜夜的攻关,2010424日,最后一块上横梁进入合龙口,标志着世界上最高的纵向人字形钢塔成功建成。在现场的十多名二支部党员抱在一起又笑又跳,他们已经把中塔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见证了它成长的每一步,并最终屹立在滚滚长江之上。

  歌德说过,民族的生命,正在于蓬勃的创造精神。泰州大桥的建设,正是这种创造精神的体现:架设猫道的先导索过江,二支部与施工单位通过比选,最终选择了特制的轻质尼龙绳, 45分钟就可铺设完成。以前造跨江大桥,从南京到张家港100多公里的江面要封航两次,每次一天,然而泰州大桥的三塔两跨结构,只占半幅江面,在长江第一次实现架先导索不中断通航。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截至目前,泰州大桥共获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获批了12项省部级工法,发布2项地方规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三本,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如果说科技创新把科技的力量发挥到极致,那么管理创新就是把人的作用最大化。在泰州大桥的建设中,二支部在国内工程中首推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三大体系,按国际标准化的品质体系进行闭合式管理,将标准化、精细化要求渗透到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他们开创性设立了安全环保中心,聘请专业机构提供安全、环保施工管理和咨询,并派专人长驻现场。他们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融入施工全过程,在大跨径桥梁首次设计实施了桥面集中排水系统和初期雨水处理系统,保护长江水体良好生态环境。他们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设计建造了施工营地污水处理系统,避免施工营地污水直接排放。他们组织研究并实施陆地大型沉井施工水土利用以及水中钻孔灌注桩施工等生态工法。现在,绿色营建体系的实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这些开创性的管理创新,为中国的工程建设树立了科学管理的新典范。

  做个建桥人,就是选择了离别和思念

  36岁的张维苏是二支部唯一参与过江阴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和泰州大桥建设的“四桥元老”。一位参加过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老前辈曾对他说:“很多造桥人一辈子也遇不到一座大桥,可你们就参建了四座世界一流的大桥,你不知道我多羡慕你们!”

  选择了光荣,也就选择了奉献。

  二支部的党员大多记得,泰州大桥开建前,在南京过了段朝九晚五的日子,每天随着早晚高峰的人流上下班,晚上和女朋友牵手逛街。就是这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现在却是难得的奢侈。

  二支部是支年轻的队伍,80%是来到泰州大桥指挥部以后结婚生子的。朱梦雅是支部唯一的女党员,她的女儿只有2岁半,但她陪孩子的时间却屈指可数。她说:“我们很多党员是学土木的,但我们的感情并不木,我们也渴望花前月下,渴望天伦之乐,但是为了泰州大桥的建设,我们只能选择离别和思念。”每个星期一,天刚蒙蒙亮,她就要起床,亲亲熟睡中的孩子,然后去赶长途车。同样的一幕,几乎同时发生在他们这个团队其他人的家里,一周又一周,周而复始。

  当人们行驶在一座座大桥上时,可能体会不到造桥人对大桥那份感情和责任。党员王峻、张维苏和顾碧峰,家里都有长辈患癌症,但是他们在安排好治疗方案后,都匆匆赶回指挥部,他们多次在长谈时感叹,一边是百年精品工程,一边是长辈床前尽孝,忠孝不能两全的古训,就这样在当代造桥人身上演绎。和平年代,这应该算是最大的奉献了。没有这种奉献精神,泰州大桥就不会创造上万个分项工程优良率100%的建设成绩,不会创造104个标60多亿元资金无一起违规无一起举报的廉洁成绩。

  一位记者曾采访工程处副处长李洪涛,妻子在抱怨他时最常说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这个家你管过多少?”这句嗔怪的话,相信在座的每位造桥人都会有共鸣,“对不起”,是他们发自内心对家庭的愧疚。

  他们对这样的生活并非没有抱怨,但是他们最终选择担负起一代造桥人的历史使命,当他们老去时,就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从桥梁大国到桥梁强国的跨越,是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