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扬州市公路建设处工程管理科科长徐银鸣
发布日期:2011-09-01 11:48 浏览次数: 字体:[ ]

精彩人生路在脚下

 

  毕业于长安大学道路工程材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徐银鸣,2006年以来,先后在扬州市公路管理处、扬州援建指挥部、扬州市公路建设处工作。当他和同事们,把图纸上的线条,电脑上的数据,变成一条条川流不息的公路时,无意中也铺出了一位共产党员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瞄准先进、不断登攀的创优之路。

钉是钉,铆是铆

  刚到单位报到的当天,领导找他谈话,安排他到扬州交通一号工程的安大公路第一线工作。

  分配给他的具体工作是负责河塘清淤复核、基层与面层技术等管理工作。尽管他是工地上学历最高的,但他虚心向每一个同事学习请教。有的同事尽管学历只有初中,他也恭恭敬敬地拜师学艺。恩格斯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徐银鸣“把自己摆得很低,把别人摆得很高”的性格特点,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真诚信赖,大家都愿意给他实际的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这位研究生获得了许多课堂上无法传授的工作经验。

  在复核河塘清淤时,施工队上报的土方数字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然而,受过严格教学实验训练的徐银鸣,每次都去现场测量,他不相信感官,只承认仪器,几次较量下来,几位包工头心服口服,并私下议论:“这个研究生太较真了,亲自到淤泥堆上插钎,到河边上拉皮尺,本子上的数据钉是钉,铆是铆,在小徐面前,土方就不必掺水份了。”

  然而,还是有个别自以为见多识广、神通广大的包工头不把他这位书生气生足的技术员放在眼里。有一回,施工队报的土方被徐银鸣核减了300多万。包工头急了,弄了一些人把徐银鸣堵在办公室,七嘴八舌,有的说“土方土方,估估框框,七不离八,有利双方。公路建设用的钱通到大海,为什么偏要与我们过不去?”还有的说,“小徐,江湖上与人方便,就是与已方便,你想喝酒,我们请你喝;你想红包,我们送给你;结帐又不需要你掏腰包,公家的事何必那么顶真?”徐银鸣尽管第一次经历这种既有火药味又有诱惑力的场面,但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请你们离开,我只认事实,改变审核结论断无可能。”面对有理有据的凛然正气,这伙人只得悻悻然走路。

  修公路,系民生

  在安大工程工地,徐银鸣始终抱着一个执著的观念,“修路是为了发展,所有的细节都必须体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我们多费一点心,农民少烦一辈子。”

  以小路与大路对接为例,为了保证高邮、江都沿途乡镇的几百条地方道路、机耕路,实现与安大公路最流畅、最便捷的对接,徐银鸣一处处实地察看,反复在图纸上描画,经常带着几套方案征求地方领导和群众的意见,努力优中选优,找到最科学的对策。他在答复农民资询时说:“假如我的家在这儿,穿越便道的是我赶集的母亲,是我推车挑担的父兄,我会如何安排?”如此设身处地的态度引得群众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徐银鸣最终拿出的设计方案总能赢得两个满意:政府满意、群众满意。用农民的话说;“小徐的意见,既为国家省着大锅的柴,又为群众拨旺小家的火,真是‘刀切豆腐两面光’。”

  徐银鸣看到三阳河清淤的弃土后,暗自思考:十几万土方堆放河边,既影响生态环境,又闲置了可用资源,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出路。于是,他对这些淤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余暇,便抽样进行土块受力试验,同时,以当地多种土质作为对照,最终发现,这些弃土完全可用作公路路基材料。根据第一手的数据,徐银鸣写出了《利用并改良河道弃土堆填筑公路路基与底基层的合理化建议和应用》的论文,在2007年江苏省交通职工“我为降本增效献一计”的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合理化建议。

  舍小家,顾大家

  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扬州市委、市政府选派徐银鸣参加对口援建的九龙镇重建工程,并担任扬州市援建指挥部工程科副科长。

  是时,30岁的徐银鸣刚与妻子蒋敏刚结束了两地分居的历史,才享受了四个多月“有人烧饭,有人洗衣”的家庭温暖。他把对亲人的思念藏在心底,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援建工作的第一线。有同事调侃:妻子为了他刚刚从四川调到扬州,而他偏偏又离开扬州来到妻子的家乡,开始了新的两地分居生活。两个星期后,从扬州传来消息,妻子蒋敏怀孕了。远在九龙的徐银鸣既激动,又忧虑,激动的是,自己快要当爸爸了,忧虑的是,自己无法在身边尽到丈夫的责任。事实上,蒋敏也偷偷流泪,甚至想冲到领导那儿告状。好在蒋敏正是四川人,这位知识女性最后还是能够理解到丈夫毕竟在为重建自己的家乡忙碌,天底下谁个不爱自己的故乡呢?

  来到四川九龙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也就是2008年924日深夜,绵竹市遭遇了四川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雷暴雨天气,10小时内雷击2万多次。没有电,连蜡烛也没有,指挥部里关不紧的窗子挡不住风侵雨注,远远近近的雷声宛如天崩地裂。徐银鸣丝毫没有睡意,深深思念他的怀孕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默默地倾诉:“孩子,你可不要责怪爸爸。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当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放在天平两端的时候,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能掂出哪头轻,哪头重……”

  20095月,孩子平安出生。而徐银鸣因为分管的“双红公路”正处于施工的关键时期,责任让他无法脱身,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享受做父亲的天伦之乐。

  接到宝宝的照片,徐银鸣精心存到钱包里,经常捧在手上端祥。虽然在梦中仿佛听到了儿子喊自己爸爸,但一醒过来,繁重的抗震救灾任务就冲淡了初为人父的牵肠挂肚。为确保重建工作科学准确,他常常深入第一线去调研。在一次调查工程中,因为雨天路滑,徐银鸣不小心扭伤了脚。

  当时,许多资料在地震中灭失,路网规划工作面临很大困难。为了确保重建工作的合理规划,徐银鸣陪同九龙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调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一瘸一拐地走遍了全镇的所有村组,为此磨破了三双鞋。

一片情,留丰碑

  当时的四川九龙镇可谓满目疮痍,遭遇毁灭性打击的家庭比比皆是,群众见他下乡调研做乡村规划,每每如见恩人降临。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哭诉难处,并从自身的角度提出各种希望要求。每到这时,他都会很耐心地听,不是一般的耐心,而是像久别的儿子倾听母亲诉说的耐心。他会把他们的要求在图纸上做个记号,临走的时候还给他们留下电话号码。他想,“虽然我不可能都满足,群众也知道不可能都做到,但看到我做记号,群众会觉得我画在纸上,是政府放在心上了。他们会多睡几天踏实觉,多做几个好梦,多一份希望。”

  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废寝忘食,徐银鸣主持完成了九龙镇的农村公路、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对一些暂时没有列入重建计划的项目,他也作了长远的思考。为之佐证的是,他根据对全镇水系和系统调查,专门制定了山坪塘水库修复方案,被指挥部和乡政府采纳,第二年春天顺利动工。

  灾区援建,按一般人的理解,只要把援建工程完成就行。但徐银鸣认为,灾区建设也有公平正义的问题,不能因为自己的漫不经心和随意表态,让别人戳脊梁,扬州人除了留下新的设施、新的建筑,还应该留下勤政廉政,公正公平的精神风貌。徐银鸣一行到基层时,村干部出于感恩,拿出很难寻觅的咸肉、腊肠招待他们。徐银鸣婉然谢绝,他解释:“要是吃了你们的,将来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资金的多少,项目的先后,标准的高低,都有可能引出不必要的议论。”看着援建工员就着榨菜吃方便面的场景,当地农民感动地说:“扬州人真像峨嵋山上的菩萨,普渡众生,积善修行”。

  落实援建项目时,徐银鸣和援建指挥部的领导们总是希望给人民群众多给点实惠,而当地少数领导则希望做一点形象工程,双方有时甚至情绪上形成对立,有位领导竟然端出架子:“不做这些工程,你们就不要做了,你们走好了。”面对这种情况,徐银鸣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九龙镇本来像个天仙妹妹,不要让她又抹口红,又玩S造型,弄成芙蓉姐姐。再说,现在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等将来发展了,再搞是锦上添花也不迟。来自扬州的资金必须用在刀口上……”援建工程验收结束后,九龙镇党委书记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扬州对我们的援助是全方位的、多领域的、深层次的,他们的援建成果,用我们的话说,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漂亮的是民居,最长远的是旅游,最感动的是精神,最满意的是百姓。”听到这样的话语,徐银鸣觉得自己付出的所有代价都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徐银鸣,一位年轻的造路人,在建路的过程中迈出了人生的精彩,他先后获得“扬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江苏省优秀援建干部”、“江苏省援建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对口援建四川绵竹先进工作者”、“全国公路系统金桥奖”等荣誉称号,同事们都说,每本证书,都是汗水的记录;每只奖牌,更是精神的闪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