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810/2012-00474 分        类 政策解读 其他 
发布机构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发文日期 2012-12-21
标        题 《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解读
文        号 主  题  词 道路 运输 解读
内容概述
时        效
《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解读

  《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2年11月29日经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1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确保《条例》的顺利实施,现对《条例》做如下解读: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2001年8月24日省人大颁布了《江苏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条例》,这是我省出台的第一部道路运输管理地方性法规,为规范我省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护道路运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省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行业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水平不高、节能减排推进难度大、汽车租赁业及物流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逐渐凸显,这些新的问题亟待规范解决。另外,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江苏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条例》的调整范围、有关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设定等,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道路运输市场发展、大部制改革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其部分内容也与近几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国务院《道路运输条例》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相符合,迫切需要根据上位法的规定作全面修订。
  2011年3月,《江苏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条例》被列为省人大首个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项目,经过近五个月的全面评估,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后评估工作组在充分肯定《江苏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条例》作用的同时,提出其设定的一些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需要,建议予以全面修订。2011年11月,《江苏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条例》(修订)列入了省人大2012年立法计划。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起草并经多次修改,2012年11月29日,新修订的《条例》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全票通过,并自201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作为我省首部通过立法后评估启动立法工作的项目,适应了我省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道路运输及相关业务作了全面明确的规定,对于依法规范道路运输市场,保障道路运输安全,努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绿色环保、规范诚信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推动我省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推进我省交通运输率先实现现代化,促进我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条例》的主要框架
  《条例》共分八章,七十五条,分为:总则、一般规定、道路运输安全、客货运输、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八个部分,全面调整了道路客运、货运、机动车维修、综合性能检测、机动车驾驶人培训、汽车租赁、道路运输站(场)和交通物流、货运代理、货运信息服务等道路运输领域各有关方面,并对大部制改革后交通运输部门新增加的公交、出租汽车客运、汽车租赁、交通物流等管理职能进行了明确规范。《条例》突出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运输服务保障,强化了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并在推进城乡、区域客运一体化、货运的专业化、集约化和交通物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规定。修订后的《条例》,全面呼应了立法后评估的有关要求,不仅立法定位更高、更准,而且调整的范围更全面,内容更丰富,方式更科学,也更具备可操作性。
   三、关于《条例》的几个重点内容
  (一)突出道路运输安全保障
  道路运输业作为面向全社会的服务性行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为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条例》专门增设“道路运输安全”一章,对道路运输安全进行了全面规范,充分体现了《条例》保障道路运输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立法宗旨。主要体现在:一是明确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的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职责,提高道路运输以及相关业务经营者的安全主体意识,并进一步强化经营者安全生产的有关规范和要求。二是建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间在保障道路运输安全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三是明确有关安全生产规范,加强安全防控,严禁疲劳驾驶,并针对吸毒、醉酒驾驶等违法行为,设定了从业“门槛”,同时还规定经营者不得安排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且负同等以上责任或者交通违法记满十二分的人员驾驶客货运车辆,坚决杜绝驾驶人员“带病上岗”。
  (二)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虽然我省道路运输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经营主体多小散弱、服务质量较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高品质的出行需求等问题。为加快道路运输统筹协调发展步伐,推动我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条例》强化了道路运输法规的引导功能,全篇涉及道路运输发展鼓励性条款达十三处,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等方面设置了引导性规定,为我省运输业的转型升级、运输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严格规范各类经营行为
  针对道路运输服务过程中多发的不规范服务现象,《条例》对客货运输、机动车维修及综合性能检测、汽车租赁、道路运输站(场)和交通物流等各有关方面的经营行为进行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规范。同时,考虑到公共汽车客运和出租汽车客运的服务水平与社会公众的日常出行密切相关,而全国性立法尚未出台,因此《条例》在授权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细化的营运服务规范的同时,对社会反响强烈、服务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投诉较多的一些运营违法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并相应明确了法律责任。针对出租汽车客运存在的突出问题,《条例》特别规定,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使用计价器、不主动出具发票、不接受IC卡付费、无故绕行、无故中断运输、倒客、甩客、未经乘客同意搭载其他乘客时,乘客有权拒付车费,从而为乘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四)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是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对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促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条例》在总则中明确了逐步实现城乡、区域客运一体化的目标,并在分则中进一步细化了对农村客运班线、乡(镇)村公交、毗邻地区客运班线的鼓励措施。一是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规定农村客运班线可以实行循环营运、专线营运等与城市公交不同的营运模式;二是为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明确实行公交化营运的农村客运班线、乡(镇)村公交、毗邻地区客运班线,站点、车辆、享受财政补贴等参照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的有关规定执行,实现了服务标准和政策保障的有效衔接。
  (五)确立优先发展公共汽车客运原则
  《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公交优先的原则,并进一步要求各地政府应当在财政政策、资金安排、城市规划、用地保障、设施建设、交通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优先发展公共汽车客运,满足社会公众出行需求。具体体现在:
  一是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营运成本等因素确定公共汽车票价,对实行低票价、减免票营运的,应当给予财政补贴,对公共汽车客运企业承担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应当给予补偿。
  二是规定市、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道路状况、出行结构、交通流量等因素,开设公共汽车专用道,建设公共汽车客运智能化信息系统,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三是为扭转公交企业长期亏损的局面,建立公共汽车客运自身的造血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明确公共汽车客运配套设施用地按照批准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可以依法综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对满足群众需求、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改善公交企业经营状况、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明确各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建设换乘系统,实现不同出行方式的衔接。同时,明确公共交通设施应当作为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小区、开发区、城市道路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的配套建设内容,并与工程项目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六)促进出租汽车客运健康发展
  针对近年来出租汽车客运市场频发的不稳定现象,《条例》采取多种举措保障出租汽车客运健康发展。
  一是严格控制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有偿出让。《条例》规定,对于已经实行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有偿出让的,应当逐步实行无偿使用;确需继续实行有偿出让或者以有偿出让方式新增出租汽车客运运力的,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有偿出让所得资金,应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
  二是要求市、县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和节能环保的要求,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交通流量、交通结构、出行需求等因素确定出租汽车的投放数量和车型,并通过资金支持、场地保障等措施,鼓励建设出租汽车服务中心和电话召车系统。同时明确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合理确定出租汽车客运运价构成与标准,建立油(气)价与运价联动机制,及时、合理调整运价。
  三是规定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应当全额出资购买营运车辆,不得利用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收取抵押金或者要求驾驶员垫资、借款等方式,向驾驶员转嫁投资和经营风险。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实行承包经营的,应当与驾驶员签订书面承包经营合同,承包费用应当公平合理。
  (七)着力解决城市配送难题
  目前,由于各大中城市严格的车辆通行和停靠管制政策,导致营运货车难以进入城区运营,无牌证车辆和电瓶三轮车非法从事城市配送现象大量滋生,对城市交通和运输秩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解决城市配送体系和有关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统一标识的专用配送车型的车辆,在城区通行、停靠、装卸作业等方面提供便利,促进城市交通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上述规定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化解合法的营运货车进城难、通行难、停靠难的矛盾,并能有效解决无牌证车辆和电瓶三轮车非法从事城市配送的问题。
  (八)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长期以来,道路运输业务实行经营许可制度,取得许可后除有严重违法行为被吊销许可证的以外,一般都是能进不能出,形成实际上的终身制。一些道路运输经营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长期忽视车辆的技术安全和道路运输服务质量,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和服务质量问题。为解决道路运输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保障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条例》建立了道路运输市场退出机制,实现了准入、日常管理、退出的有机统一。
  一是规定了开业条件维持义务,对经营过程中发生变化已经不具备规定许可条件的经营者强制退出。《条例》规定,对取得相应许可的道路运输以及相关业务经营者不符合许可条件继续经营,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吊销相应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道路运输证件或者核减相应的经营范围。
  二是对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实施动态管理和违法行为累积计分制度,定期对其经营行为、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等情况进行质量信誉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质量信誉考核结果应当纳入服务质量招标评标标准。对违法行为累积记分达到规定分值的道路运输以及相关业务经营者、从业人员,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暂扣、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道路运输证件或者从业资格证件。通过这个制度,把规范经营情况与经营者及从业人员人员的准入、退出、奖励和惩罚结合起来,与其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从而把规范经营要求内化为其自觉行动。
  三是规定被吊销证照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2年内不得申请从事相应范围的经营及从业资格。执法过程中发现,大量因严重违法行为被吊销证照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再次申请,使得行政处罚丧失了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条例》在弥补漏洞的同时,提高了行为人的违法成本,对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也有着警示和教育意义。

 

       关联阅读: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