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惠民大通道——长深高速公路灌南南互通工程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15-01-07 00:00 来源:省公路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灌南新城区南部,一座单喇叭式互通赫然呈现于世人眼前,一条条环形匝道从南北两侧盘旋而上,寓意腾飞。它,就是日前刚刚建成通车的该县标志性建筑——长深高速公路灌南南互通。

灌南南互通位于新235省道灌南段与长深高速公路交汇处,主线全长1130米,匝道长1433米,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24.5米,于2014年12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该工程是灌南县惠民建设的一号重点项目,它体现着该县“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灌南”的宏图大志,也凝聚着全县交通人的智慧和汗水。

高瞻远瞩 积极落实

近年来,随着灌南县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对外交通运输量逐年增长,原有互通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危险品车辆及大型货车经235省道穿城而过,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增设新的互通成了灌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该县政府部门从发展大局考虑,于2011年年底决定启动互通争取工程。该县交通部门作为工程牵头部门,将其列为交通一号重点工程,全力开展前期工作。在多方努力协调下,2012年10月15日,省发改委组织召开了互通前期工作协调会,同意增设灌南新互通。灌南县交通部门与项目设计单位对工程预可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2012年11月6日,工程预可报告顺利通过审查,2013年2月4日,通过工可报告审查,至此,标志着该项目的正式落实。同时,该县交通部门与设计单位积极对接,根据全县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现有灌南互通、老235省道、规划235省道的交通量现状情况,进一步完善工程设计,并于2013年7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顺利通过上级审查。一系列前期工作的有序推进,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启动。

百年大计 质量为本

灌南南互通于2013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到施工一线,积极协调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同时,灌南县交通部门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并抽调一批精英人员组成专业队伍,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项目建设指挥部所有干部职工主动放弃休息日,和施工人员共同奋战在建设一线,局主要领导始终坚持在施工现场督查指导,协调工作,确保发挥人力物力最大效能。各参建单位统筹部署、精心组织,按照高起点,快速有序、优质高效地展开施工。在短短1年半时间里,广大建设者披肝沥胆、披星戴月,连续奋战500多个日日夜夜,克服了气候多变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灌南南互通的建设者提出“质量为本、质量为先、质量为要”的工作理念,力保建设“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在具体施工中,该县交通部门灌南南互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明确责任目标,制订了严格措施,自上而下逐级建立质量体系网络。他们加强过程控制程序管理,组织编写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制订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对每个分项工程建立施工过程控制程序,逐级做好技术交底,实现工程施工全过程、无缝隙管理。各参建单位积极创建“施工标准化”工程,还成立了专题公关小组,对重点工序制订作业指导书,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盯牢现场,不断加强难点部位质量控制。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对每批材料均进行现场验收,确保工程实体质量。因工程地理位置特殊,车流量大,且施工期间高速公路不能封闭,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工程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周密的安全生产综合方案,做到安全防护标准化、作业环境规范化、安全管理程序化,把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到了实处,获得了“平安工地”荣誉称号。

贯通南北 启西承东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灌南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市的扩容增量,致力以城市化进程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5.5平方公里,形成了开发区、新城区、老城区“三区联动”发展的格局。该县交通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记使命,发挥职能,强力推进全县交通建设,新港大道、盐河航道整治、新南环公路、硕项路、鹏程西路、苏州南路、金仓路等交通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通车,连盐铁路、连镇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204国道等工程进展迅猛,硕项湖饮用水源地各类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如今灌南南互通的顺利竣工通车,为该县新城区的发展画上了点睛之笔——它的建成不仅为灌南县在“十二五”阶段的发展打通了县城南部新的交通大通道,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资源优势,缓解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压力,解决危险品运输车辆及大型车辆穿越县城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对带动该县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临港产业与长深高速公路之间的畅达、加快沿海开发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宋雅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