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李强近日赴扬州等地走访调研基层工作,强调各级干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更加注重下基层、察实情、促富民,用真抓实干来推进“两聚一高”实践。期间,他考察了扬州的公路建设情况。
李强首先来到扬州市万福大桥,登上桥塔,边听取江淮生态大走廊总体规划和先导区建设情况介绍,边俯瞰重点区域“七河八岛”建设情况。他乘车考察了由垃圾填埋场改造而成的花都汇园艺体验中心,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先导工程——611省道沿湖大道。在高邮湖大桥下车后,李强沿湖察看高邮湖生态环境和淮河入江水道保护情况,强调要通过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为子孙后代留下重要的生态资源。
611省道工程项目是连接高邮与扬州主城的一条快速道路,起于高邮市送桥镇郭集镇区东北侧333省道,止于运河北路与江平东路交叉口,全长35.232公里,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
611省道沿湖大道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30项重点城建项目之一,也是扬州市重要环湖通道和生态廊道,备受社会关注。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城先开路,拉开大框架”的要求,项目的实施是区域互动发展、联动发展的现实需要,它的建设对拓展扬州未来城市发展空间,拉动沿线镇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将进一步拉近高邮与扬州的距离,促进市县融合和扬州沿河地区、沿湖地区融合发展,把高邮湖、邵伯湖、瘦西湖三湖旅游有机串联起来,促进高邮湖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并对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具有重要意义。工程于2014年4月17日开工建设,计划于今年6月底建成通车。
在邗江区,李强随机来到扬菱公路沿线的方巷镇花城村农民多功能服务中心,了解该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他走进村民陈德太家中,询问他家去年收入情况以及收入主要来源,与他们一起算收入账。陈德太搞土方工程,并开了一家浴室。他对李强说:“现在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发展快,许多工程建设需要土方工程,我们扬州的县乡道路交通都很便利,为我的土方运输和工程建设提供了保障。”李强听后表示:“只要看到你们收入高,我们就高兴。”(据新华日报中国公路网)
李强书记随机走访的方巷镇花城村拥有企业17家,2016年完成工业产值9.28亿元,实现村集体经营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858元;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家门口的扬菱公路。
扬菱公路不仅是邗江“三纵四横”公路骨架网中十分重要的一条纵向干线,也是扬州中心城区连接并辐射北部槐泗、方巷、公道及高邮湖以西地区的直接通道,而且这一道路连接启扬高速,与扬州泰州机场相通,该通道已经成为市区及邗江北部各镇、园区连接启扬高速及扬州泰州机场最重要、最直接的通道。之前扬菱公路北段为2003年修建,水泥路面,至2013年时,路面发生部分破损且水泥路面行车舒适性相对较差,已影响了扬菱公路的正常服务功能。
2013年,扬州市政府下发的《市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从2013年起,用6年时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800公里,改造四、五类桥梁(危桥)750座,配套实施安保和绿化工程。
随后,邗江交通部门迅速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扬菱公路邗江段首当其冲。该路段原有的水泥混合路面的行车平均速度大约为50公里/小时,经过“机非分离”的改造提升,形成两边各4.5米宽的慢车道、15米宽的机动车双向4车道和两边各两米的侧分带。扬菱路邗江段的行车速度已经可以提升到80公里每小时,成为扬城北部连通瘦西湖路的一条“快速通道”。
继2013年扬菱路送槐段(即高邮送桥至扬州槐泗段)改造后,3年来,邗江公路站相继对辖区内公瓜线、西扬线、合墩线、赤谷线等多条县乡道路进行了改造,实现县乡道路“机非分离”“白改黑”,部分路面重新建造,并将水泥路面翻新改造为沥青路面,建设了港湾式公交站台,绿化、安保设施等也进行了全面提升。其中,扬菱公路2014年底创成了县道文明样板路及安保工程示范路。
从2013年至2016年底,邗江境内已经完成120公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总造价约1.4亿元;不断助力沿线方巷镇、公道镇、黄珏镇、赤岸镇、甘泉镇、杨庙镇、蒋王镇等诸多乡镇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沿线百姓的支持和赞誉。(朱萍 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