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省委振兴苏北战略的发展契机,充分调动和优化全县交通资源,积极实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路,灌云县委、县政府通过大力实施扶贫项目,多方争取和筹集农路建设资金,全力构建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大格局,找准快富和共富的结合点,推动乡村道路规划向新居民点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延伸,为打通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创造了充分条件。
民生工程吹响前进号角
“2016年,我县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共投入资金1.3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9公里,改建危桥23座,”谈到灌云的农村公路,该县交通运输局分管农村公路的副局长陈守祥说:“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程,我县还积极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着力从大规模建设向提质增效、集中攻坚转变,从注重通连向提升质量和安全水平转变,真正做到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近几年来,灌云县已先后创建侍庄、圩丰两个省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示范乡镇,伊山、龙苴、四队3个省级农村公路规范达标乡镇。目前该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63公里,其中县道435公里,乡道978公里,村道1050公里。实现镇村通公交线路总里程达1100公里,其中约210公里的农村公路已按提档升级要求进行了路肩硬化和错车道改造,全县已基本形成“六纵六横”畅通便捷的道路交通网。
通达道路打开致富大门
“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农村公路没有村村全覆盖,很多孩子遇到雨雪天气就无法上学,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好的道路通达,致使学生们转学的转学,辍学的辍学,”陡沟乡村民夏正军说:“现在好了,四通八达、宽畅笔直的水泥路不仅方便了孩子的上学,也让我们想去哪就去哪,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了。”
“我们陡沟乡是芦蒿种植乡镇,已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芦蒿种植是全乡农民的特色经济和主要收入。以前由于农村道路不畅、不通等原因,致使农民种植的芦蒿不能快速运输出去,尤其是阴雨天气,更是让农民叫苦不迭,”陡沟乡董王村芦蒿种植大户孙瑞说:“现在好了,笔直的农村公路通到了田间地头,外地来收购芦蒿的车辆一直开到了大棚前,不仅方便了我们芦蒿种植户,也方便了前来收购芦蒿的客商。”
为构建便捷、通畅、优美、安全的农村公路交通网,该县县政府将农村道路建设作为“惠民工程”和“洼地崛起”基础工作纳入“县政府督查项目”重点来抓,每年都将其列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县人大、县政协也经常组织代表、委员视察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全县各乡镇更是把农村公路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抓农村公路工作的局面。
科学管养打造康庄通途
常言道,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几年来,随着灌云县农村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为了让每一条路都能够延长使用寿命,该县始终坚持“建设是基础、管养是关键”的理念,积极创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养护运行机制,推行“建、管、养”一体化,努力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这篇大文章。
“建设群众便于通行的‘放心路、满意路’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目的。”农路办主任孙遐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加强农村公路预防性养护和精细化养护,逐步实现日常养护精细化、养护作业机械化,基础管理科学化,切实做到“七到位”,即:道工出工出勤保洁到位,路肩轮廓修整到位,边坡顺适到位,绿化标准到位,道口顺接到位,工区规范到位,桥头跳车处治到位。将管理重心前移,及时处理发现当天存在的问题。”
宏伟蓝图助推农路发展
“今年我县农村公路被省厅定为苏北唯一建管养试点县,这既是省厅对我们的期望,也是给了我们压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在农村公路管建养工作上,我们将下大力气,有大作为,计划将全县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进行整合打包,对全县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交由项目投资单位进行一体化运作,以“PPP”模式进行运营,确保把我县的农路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谈起今后的农村公路发展,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武卫东充满信心地说。
“公路通,百业兴”一条条高标准的农村公路,连着一个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一个又一个村庄,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网络的形成,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问题,更助推了新型农村经济的腾飞与发展。老百姓如愿以偿地在家门口就能坐上了“方便车”“安全车”。农村公路的通达连贯,让该县南岗、侍庄等乡镇还开通了镇村通公交车,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出行条件。
“十三五”期间,该县将按照连云港“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要求,围绕服务“2018年实现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70%”的目标,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配套工程和通公交乡道农村公路拓宽工程,全县计划再投资5.6亿元,建设(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提档升级四级路6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上的桥梁50座,到2020年全面实现“四好农村公路”达标任务。(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