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纵四横”快速铁路网全面建成,45个“中央车站”建到家门口;“千里一日还”的高铁时代,“诗和远方”说有就有。
年近七旬的成连方大爷在溧阳生活了一辈子,多年梦想就是去西湖见识一下人间天堂,宁杭高铁圆了成大爷的梦:“中午搭火车去,逛完西湖,还来得及回家吃晚饭!”
生逢其时,“十三五”开局之年,“高铁上的江苏”开启加速模式。广阔的苏中苏北平原上,7条高铁快铁犹如一条条巨龙正在展开钢铁之躯;从沿江到苏南,新的高铁呼之欲出,更多城市将实现铁路的从无到有。到2020年末,全省将全面建成“三纵四横”快速铁路网,13个市和80%左右县级及以上节点实现高铁全通达。
【黄金五年】2020年江苏13市“市市通高铁”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增1033公里铁路,特别是京沪高铁和宁杭高铁的开通,展示了高铁诱人的前景。然而,路网小、不成网,枢纽体系跟不上要求,铁路过江通道更是平均100公里都没有一处,仍是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软肋和“短板”。聚集“高铁路网”、“综合枢纽”、“跨江通道”三大建设任务,成为我省“十三五”铁路建设的鲜明导向。
●建成 “三纵四横”高速铁路网
从沪宁城际到郑徐客专,越来越多的江苏人尝到了高铁生活的甜头,也让更多人充满期待:高铁何时来到我家乡?
“十三五”期间,江苏新一轮高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密苏南、提质苏中、均衡苏北”,改变苏南“有路无网”、苏北高速铁路“无路无网”的现状。
◇苏南 众望所归的南沿江城际铁路正在加快推进的同时,通苏嘉等铁路也启动预可行性研究工作。2020年末,苏南将力争实现县级以上节点的高铁全覆盖。
◇苏中 随着沪通、连淮扬镇铁路的建设提速,苏中高铁服务将提档升级。而宁沪间又一通道——北沿江高铁的规划建设如今也提上议事日程,江北沿线的南通、泰州和扬州将被一举带入高铁时代。
◇苏北 在建的连徐高铁、连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将与规划纵贯苏北腹地的合宿新铁路、淮安新沂铁路,在未来形成串联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的苏北五市“铁三角”。
——2020年,全省铁路将形成“北接陇海、南跨沪宁、西联京沪、东启江海”的崭新格局,覆盖全省的“三纵四横”快速铁路网在全国率先建成。
——快速铁路通达全省13个市,覆盖80%左右县级以上节点,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高铁路网,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1.5小时交通圈,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得到极大提升。
●45个“中央车站”建到家门口
去过德国柏林中央车站的人,无不惊叹于这上下5层贯通的换乘中心之宏大和便捷。
集高铁、长途列车、城铁、地铁、电车、巴士、出租、自行车等多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柏林中央车站,乘客乘坐地铁和城市高速列车不必出站,只需换个站台。
如果你想换乘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也不过距离几十米,而且火车站不同站台间有电梯相连……像这样一座位于城市市区的“中央车站”,真正方便了旅客出行,实现了“无缝衔接”。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规划建设一批这样的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及城市公共交通同站交汇的现代化综合体。重点规划建设“5—20—20”三个层次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即“5个大型、20个中型、20个小型”,共45个左右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经过这一轮建设,至2020年,13个设区市和6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均将拥有现代化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分层次打造路网性物流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物流基地三级铁路物流网络,努力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
●铁路跨江和互联互通能力大提升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连淮扬镇铁路上的五峰山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大跨重载高速铁路公铁两用悬索桥。继这两座跨江公铁两用大桥建设之后,江苏还将进一步加密铁路跨江通道。随着盐泰锡常宜铁路启动预可行性研究,江阴第二过江通道即将从纸上走向现实。从南京到南通,更多的跨江铁路通道规划布局,将使我省过江通道成倍增加,形成沿长江铁路交通环,构筑长江立体交通走廊,促进跨江融合,助推我省扬子江城市群发展。
【7铁共建】
广阔的苏中苏北平原上,7条高铁快铁犹如一条条巨龙正在展开钢铁之躯。
1、连徐高铁
全线设连云港、东海、新沂南、邳州东、后马庄和徐州东等6座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时。
2、连淮扬镇铁路
全线设董集站、灌云站、灌南站、涟水站、淮安东站、宝应站、高邮北站、高邮高铁站 、扬州南站、镇江大港站、横山站、丹徒站和镇江站,设计时速 250公里/小时。
3、徐宿淮盐铁路
全线设徐州东站、后马庄站、双沟站、睢宁站、宿迁站、洋河站(预留站)、泗阳站、淮安东站、朱桥站、阜宁南站、建湖站、盐城站11座车站。设计时速 250公里/小时。
4、沪通铁路
江苏境内设平东站、南通西站、张家港北站、张家港站、常熟站、太仓港站、太仓站、太仓南站等8个站,上海境内有安亭、黄渡2个站。设计时速200公里/小时。
5、连盐铁路
北起连云港石桥站,经赣榆火车站、海州站、董集站(连淮扬镇铁路分解站)、灌云东站、灌南田楼火车站、响水站、滨海县站、阜宁东站、射阳站,南至盐城北站,设计时速200公里/小时。
6、青连铁路
跨越山东、江苏两省沿海的青岛、日照和连云港3个设区市。设计时速200公里/时。
7、宁启铁路二期
按国铁Ⅰ级标准建设,西接既有宁启铁路南通东站,途经海门、临江,东至启东、吕四。
【高铁时代】
高铁 拉近城市间时空距离
上海铁路局南京路段老职工伏成贵这辈子都献给了中国铁路。解放初期沪宁铁路设备落后,列车平均时速只有30公里左右。蒸汽机车从南京到上海,一路超过12小时。上世纪60年代,南京至上海开行特快列车,全程最快也要5小时零2分。而今,沪宁城际高铁以最高350公里的时速,一下子把上海至南京的时空距离压缩为73分钟,这是几十年与铁路相伴的伏成贵老人“想都没敢想的”。
备受关注的郑徐客专今年上半年建成投用,南京到郑州的行程将从5小时左右缩短至两个半小时,到西安更是将从12小时缩短至最快不超过5小时。随着2017年宝兰高铁建成,整个长三角地区到西北地区全部进入高铁时代。
车次多、间隔短、无缝化对接城市交通,带来了旅客从购票、进站、乘车、出站各个环节越来越方便,实现随到随走。一趟长编组列车可以运送1000多人,最短每隔3分钟就可以开出一趟动车组,时间的缩短直接带来了空间的折叠。
清晨起个大早去扬州来份“皮包水”;晌午,身在秦淮河畔的乌衣巷口,领略六朝古都的厚重美韵;午后,骑着车环绕西湖,赏断桥游白堤;晚上,邀上三五亲朋,在盐镇水街细品汤汤水水的“八大碗”……随着“三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建成,“千里江陵一日还”那种朝发夕归的从容惬意,随着呼啸而来的“高铁时代”,正成为江苏百姓寻常生活的可能。
高铁 改变人们出行方式
2015年江苏铁路发送量达1.61亿人次,相当于5年前的1.66倍。随着京沪高铁、宁杭高铁、宁安客专、沪汉蓉及宁启铁路陆续开通动车组,仅今年国庆前后10天,南京两个铁路站发送的高铁旅客就达到170万人次,相当于将苏州市区人口搬走一半,大大超过普速列车的发送量。高峰时段南京站和南京南站趟趟高铁动车上座率达100%。
高铁具有安全可靠、方便快捷、运力强大、全天候运输的比较优势,适应了人们商务、旅游、探亲等多种出行需求。在徐州工作的张先生老家在三门峡。他说,郑徐高铁未开通时,从徐州到三门峡只能乘坐普通列车,需要8个小时才能到,时间长不说,票还非常难买,有时只能买无座票,就要到一路站到家。现在郑徐高铁开通后,从徐州到三门峡只要3个多小时,时间缩短了一大半,周五下班后,当天晚上就能回到家,远在他乡的游子与家人不再“千里共婵娟”。
高铁也成为许多商务旅客的首选。在北京做生意的南京人张斌过去约客户谈生意总是坐飞机来回,可自从5年前京沪高铁开通后,他成了京沪高铁上的常客:“坐飞机既担心晚点,还要在机场与市区之间来回折腾,现在高铁3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北京,谈完事晚上就能回南京,真是太方便了。”
高铁 催生全新生活理念
高铁的车轮推动时代变迁,也催生着全新的生活理念。在大城市工作,到小城市去生活消费,城市中开始出现一些“候鸟族”。在上海工作了近5年的盛亮最终放弃了上海购房的打算,将家还安在了老家镇江。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在镇江大几十万就能买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手中的现金可以首付五成,货款时间放长一点,一个月只要还2000元,而他本人在上海租一间小公寓,房租每月3000元,这样每月住房开销5000元,感觉不吃力。
昆山,如今被称为上海的“后花园”,一条京沪高铁将它与上海间的距离缩短到了17分钟,越来越多在上海工作的人选择在昆山居住。
高铁改变了百姓的居住区位选择和工作方式。异地购物、异地探亲、异地工作、异地交友……随着交通上的阻隔将越来越小,“异地”终将只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高铁的建成与普及,突破了城市的空间瓶颈,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同城化”终将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
高铁 推动区域经济腾飞
日本有新干线、韩国有KTX、法国有TGV、德国有ICE、西班牙有AVE、英国有“欧洲之星”……当这些高速铁路开通后,往往会催生出一个个“高铁经济圈”,形成了一条条经济发展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出“廊道效应”。
位于高邮市的扬州别克机电有限公司,每月发货铝棒约80TEU,原来都是从太原发送至镇江后中转。2016年,扬州开通铁路集装箱后,改由发送至扬州货运东站,由扬州港务集团安排装卸、运输至门店,每箱就节省了约200元的成本。
通州人施亮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经营一家贸易公司,这两年有不少订单在通州定点生产。对于正在建设的沪通铁路,他以商人特有的敏锐嗅觉感到:“交通的节点,必将是物流的节点、市场的节点。沪通铁路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和发挥南通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优势,加速综合性物流园区、行业性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业的发展。”
高铁促进了社会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让不同城市的人共享优质社会资源。高校集中的南京,更多的毕业生开始将就业的目的地放大到无锡、苏州、常州等周边城市。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还给城市空间范围、产业结构带来巨大变化。随着13市“市市通高铁”的蓝图逾走逾近,沿线城市对接高铁商机,产业布局也就此转型升级,“高铁效应”正在江苏各地生根开花。
高铁 建设为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轮高速公路向苏北进军,极大地推动了江苏区域均衡发展,全中国只有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了全国百强市。而现在,高铁也开始大量向苏北延伸。当高速公路取代普通公路,将通行速度从80公里/时提升到了120公里/时,江苏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高铁再次提升到了300公里以上,从当年的增速50%一下子翻了两倍以上,带来的深刻影响无法估量。随着连淮扬镇、沿海连盐、盐通铁路等一批苏北铁路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江苏的资源、产业流动将迎来一次新的升级。”中设设计集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综合运输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范东涛对记者说。
“过去最怕去徐州出差,现在坐高铁1个多小时就能到。” “十三五”末江苏所有设区市会像徐州一样全部通高铁,任意两市之间1-2小时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13市全部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缩短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上的城市间的距离,高铁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效应,将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省铁路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