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管理处(简称苏北航务处)开发的“船讯通”升级版在船民的期盼中上线,并在施桥船闸开始试运行电子申报与手机缴费功能。“我们的目标是逐步覆盖船民所有过闸手续,使其真正实现‘一机在手,全程畅行’。”苏北航务处处长黄岩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北航务处将焦点汇聚在智能通航、服务助航上,着力提升水运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业治理水平。如今,航道更畅通、过闸更高效、服务更周到,在大数据的助推下,苏北运河按下创新发展的“快进键”。
船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船讯通”软件。宋海燕 供图
提效率 大数据辅助决策
苏北运河航段内常年有13个省市、4万余艘船舶通行。今年1月至8月,苏北运河货运量达2.04亿吨,前半年货运量占江苏省各种方式运输总量的13.9%。
“近年来,船舶过闸需求上升与船闸设计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递增,在船闸硬件无法扩容的前提下,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增效上。”黄岩告诉记者。
目前该处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图、一平台”,即苏北运河高速光纤传输网络、综合数据库、电子航道图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苏北运河10个梯级间实现了数据信息无障传递,运调指挥中心根据船闸通过能力、航段区间锚地、港口码头分布和船舶流量等情况,进行梯级间分级控制、统一调度,科学调配相邻航段船舶流量。
在此基础上,该处在苏北运河全线推广运用“智能调度系统”,根据闸室的实际通过能力、水位落差、闸室容量进行建模,将船舶分类登记,系统智能排档编组,同时量化考核过闸环节,提高闸室利用率。通过计算机智能排档,闸室平均利用率由70%提高到80%以上,船闸年通过量提高5%以上,年通过能力可以提高1000万吨,相当于新增一条四级以上干线航道,运力的量和质齐增。
在大数据的辅助决策下,苏北运河单个梯级船闸的单日船舶通过量超百万吨成为常态。今年施桥船闸单日船舶通过量超百万已有30次,9月6日邵伯船闸单日船舶通过量达108万吨,创造了全国内河船闸单日通过量最高纪录。
苏中船务公司的孙成飞表示:“苏北运河船闸实施智能调度后,改变了传统的调度方式,最大程度提升了船闸放行能力,既缩短了船舶待闸时间,增加了经济效益,又体现了公平、公正。”
优服务 “船讯通”功能升级
闸船之间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通行效率,也影响服务沟通效能。如今,在苏北运河上,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
“过去船闸管理部门通过甚高频通知过闸信息,我们得安排专门的船员守在甚高频旁等通知,还总要担心漏听、听错等问题。现在拿起手机,点开‘船讯通’,所有信息都能实时查到,方便得很!”“宇通货808”轮船主张学海交口称赞。
为打通苏北运河水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苏北航务处在开发智能调度系统时,同步研发了安卓版手机应用软件——“船讯通”,供船员免费使用。船员下载安装“船讯通”后,可连接互联网,获得苏北运河航闸实时通航信息,待闸船舶可接收当前船闸推送的登记、缴费、调度、档位图等消息。
“待闸船民可以通过这个App在手机上看到船舶档位图,就像在网上买电影票一样,几排几座一目了然。”苏北航务处运调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指着手机屏幕上的档位图说。
据悉,目前“船讯通”安装覆盖面在苏北运河在航船舶数量中已超90%,管理信息已基本达到精准推送。截至目前,已经免费安装“船讯通”软件27128台,使用率达100%。与此同时,船员满意度大幅提升,据船闸管理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船员评价平均满意度94.66分,综合满意率达97.12%,在大量船舶待闸严峻的通航形势下,船员满意评价达到历史新高。
今年8月21日,“船讯通”的电子申报与手机缴费功能开始在施桥船闸试运行,下一步将在全线推广应用。今后,“船讯通”服务还将向物流前端的货主、港口延伸,为船民和企业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
降成本 “一票通”无缝通航
“船上生活枯燥乏味,长时间待闸会加剧船员的焦虑心情,所以提升过闸效率,压缩待闸时间,尽可能多地为船员提供便利和实惠,就显得尤为重要。”宝应航道管理站站长陈立军表示。
据介绍,今年江苏省政府出台《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自1月1日起对所有通过苏北运河船闸的船舶过闸费在原有征收标准基础上给予20%的优惠,对通过苏北运河船闸的集装箱货运船舶免收过闸费。苏北航务处严格执行规费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为过往船舶优惠、减免过闸费1.21亿元,其中优惠集装箱运输船舶过闸费1801.5万元。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企业享受到江苏交通改革开放红利。“我们的船主要是在淮安和太仓之间往返,运输大米、玉米等货物,现在集装箱船免收过闸费,一个来回能省下7000到8000元。而且集装箱船可以优先过闸,待闸时间也比过去短多了。”“江苏集999”轮船长王祥说。
另外,苏北航务处还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开通了苏北运河“一票通”服务,船舶在进入苏北运河首闸登记后,借助该服务航程内次闸无需上岸办理业务,不仅减少了船舶次闸燃料显性成本和时间隐性机会成本,还减少了耗能和排放。
千年古运河,焕发新生机。
“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调度、手机App……信息资源时代,不断有新名词刷新着我们的认知。对此,黄岩表示:“新时期管理也要不断升级。在苏北运河上,过去我们管的是船舶,现在管的是信息和数据。未来,我们将以更积极、主动、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提升管理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能量。” 本报记者 付黎明
本文刊于9月12日《中国交通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