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810/2018-00319 分        类 科技信息化  
发布机构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发文日期 2018-10-12
标        题 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文        号 苏交技〔2018〕58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各设区市交通运输局、港口局,厅机关各处室(部门)、厅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水平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产业强则行业强”。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支撑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现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有关要求,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实际,就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我省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我省科技与产业双重优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交通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提升交通运输供给侧质量和效率为主线,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兴产业,实现交通运输产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地发展,为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市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聚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创新需求,打造交通运输科技研发、引进、消化以及转化的闭环,促进交通各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激发政企各界、社会万众创业创新的热情。

政府引导,营造环境。积极发挥国家和省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重点科研平台等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形成企业与政府共同发力、产学研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融合共享,强化应用。支持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支付、汽车电子牌照、生物识别、无人机、智能机器人、BIM技术等新技术在交通行业中的应用,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协同推进,打造高地。通过产学研协同发展,加速江苏交通现代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加速交通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积极培育行业新模式、新业态,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高地。

(二)发展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通过高新技术与交通运输需求的深度融合,推动交通建筑业、运输业、港口企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区域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着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关联产业在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互联网+”便捷交通、共享交通等一批新业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格局,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交通运输企业,显著提升我省交通运输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高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融合,围绕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造质量效益更高的交通产业先进动能,增加核心竞争力。

推动交通建筑工业化发展。实施工程建设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高端交通建筑市场,推动有实力的咨询和施工企业向总承包转型,推进设计、建设管理一体化发展。加快BIM技术在设计、建设与运维等全寿命周期的运用,推动开发应用可视、可解析、可辅助决策的建设养护管理系统,2019年初步实现BIM正向设计在重大交通建设工程中的全覆盖。基于绿色建设发展需求,形成适用于江苏建设条件和环境的高效、节能建设技术,推动行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行“智慧工地”建设。推进工程建设全工程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以BIM、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当代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能力,降低现场作业安全生产风险,提高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

加强“互联网+”传统运输业融合发展。围绕“畅行江苏”组织加强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推进交通空间移动互联网化,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交通运输部门、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完善各类交通信息平台,完善拥堵路段、事故区域的实时状态感知和信息告警推送服务,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出行信息服务。实现移动支付在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的便捷应用,扩展交通“一卡通”使用领域。

发展“一站式”、“一单制”运输组织。推动运营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进智能协同调度。推动使用货运电子运单,推动全流程互认和信息可追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无车承运人企业,实现配送、交易、信用等“一单式”智能终端服务。鼓励物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融合协同发展,拓展延伸物流服务功能。鼓励与电商、商贸、金融等各类社会资源合作,支持南京空港跨境电商产业园、连云港欧亚大陆桥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发展。

提升现代港口生产智能化水平。推进港口电子口岸系统建设,实现与口岸查验监管部门相关的平台对接,推进以铁路、港口为中心的货运“一单制”多式联运。引导发展绿色、安全、性价比高的港口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液体化工产业优化,支持发展LNG等新兴清洁能源产业,实现港口业态和产业链的重构再塑。推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在港口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推进全自动集装箱码头系统建设,建成一批智慧港口。

(二)围绕产业链推进科技创新,促进行业直接关联产业做强做优。

依托江苏省装备制造优势产业,聚焦产业升级需求,通过持续投入力量,重点支持新能源动力推进技术、建设养护装备及先进载运工具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设立研发、制造、运营基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交通运输关联产业做强做优,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优质的技术装备输出。

推动公路建设与养护装备研发。依托相关研发中心、技术联盟、徐工集团等力量,聚焦技术、材料与装备一体化研发,以新型道路结构与材料技术及装备、极端天气下公路交通应急处置装备、公路快速日常养护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等方向为重点,促进多功能养护车、温拌泡沫沥青发泡装置等大型施工养护装备研发,研发和推广路面与桥梁自动检测设备、水下桩基、桥墩、桥塔、索缆等隐蔽部位或高难部位新型检测设备,在装备及材料上早日全方位替代进口,带动全产业链和智能制造的发展。

推进车船运输装备升级。加快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推动LNG动力和电动船舶建造改造;大力支持发展江海、江河直达船舶;加大船舶受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支持江苏新型能源动力船舶运输装备研发制造水平提升。积极发展公路专用运输车辆、大型厢式货车和城市配送车辆,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客车;支持发展多式联运成套技术装备,提高集装箱、特种运输等货运装备使用比重;积极推动载货汽车标准化应用。

研发推广交通建筑新材料。及时跟踪交通工程建设国际国内前瞻性需求,充分发挥钢结构、建材行业优势企业引领作用,重点聚焦长大桥梁用超高强耐久型钢丝及缆索、桥梁大尺寸型材、桥梁伸缩缝、预应力锚固体件、高性能沥青、高阻尼隔震橡胶、长寿命防腐涂料等产品,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新材料,打造省级交通建筑新材料研发生产平台。

加快钢结构桥梁规模化应用。充分利用公路桥梁工业化与标准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形成的标准、规范等成果,以设计标准图和标准体系为技术支撑,以钢结构生产、加工制造产业为基础,加快形成钢结构桥梁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的成套技术和标准,加速推进桥梁建设改造中钢结构的大规模应用,促进我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三)着眼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业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促使智能传感、无人驾驶、无人机应用、共享交通等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与行业、产业领域联动发展更为密切。谋划实施一批特色优势显著、产业带动性强的高水平创新技术和重要举措,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推进发展智能驾驶技术。大力支持自动驾驶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教大省和研发平台优势,助力国家智能交通中心(ITS中心)常州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产业研究院和江苏分中心的发展,支持工信部、公安部在无锡共建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基地。开展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车路协同技术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加快目前智能商用车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检测认证的“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使其成为我国智能商用车领域内最专业的国家级智能汽车及车路协同产品检测机构。支持南京江宁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新城建设,重点突破车路协同等智能网联技术,探索以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和智能化发展引领新城规划布局和智能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加快智能终端研发应用。鼓励智能终端创新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动其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构建基础设施智能运行监测检测体系,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的智能实时监控,对跨江大桥、水下长隧道实现全覆盖,一般性基础设施提高覆盖率,为基础设施在役能力保存与提升提供关键支撑。优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资源资产管理系统,提升基础设施智能管养水平。加大建设全省交通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库,利用综合感知、智能交通管理控制等技术,有效疏解拥堵与安全隐患。

加快电子识别、无人机等技术应用。围绕行业治理能力提升和服务水平提高,加大对电子车牌等电子识别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加强无人机技术在协同巡查、应急指挥、工程现场监管、桥梁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围绕行业应用大力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动智慧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支持促进相关新兴产业发展。

(四)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增强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能力。支持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聚焦前瞻性需求和重点技术领域,着力提升技术标准研制能力。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开展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基层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加大对相关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整合和支持力度,争取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建设创新型科技研发平台。对照交通强国和新时代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的新要求,培育现有省级科研平台升级为国家和部级重点科研平台;支持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在行业有影响、创新特色明显的研发平台或基地;支持骨干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BIM技术应用、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与养护、工程装备等领域从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行业内外力量,打通全产业链的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标准化建设。积极支持鼓励科研单位、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加强标准制修订的统筹和信息化管理。鼓励协会、企业等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具有竞争力的团体标准以及企业标准,重点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新兴领域开展标准研究。加大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力度,加强与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对接与交流。

四、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

行业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增强行业发展内生动力、维护市场安全秩序、形成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抓好政策落实落地,扶持涉及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新兴产业以及产业化项目的建设。要重视企业发展,支持交通运输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以及新业态的发展方面给予支持,助力企业做强做优。

2、营造良好环境

建立市场导向机制。紧跟行业重大需求和产业变革趋势,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着力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建立奖励、补偿、援助、免责、共享等五种机制,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构建企业开放式创业创新平台和生态,激发全行业创业创新热情;鼓励大中型运输企业、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盟,通过生产协作、搭建桥梁、共享资源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货源、车源、信息、技术等扶持;运用互联网技术高效对接供需信息,促进无车承运、无船承运等分享经济运输服务模式的发展。建立完善的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行业内外对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主动对标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的目标,找准工作切入点,强化试点示范。

3、落实激励机制

积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瞄准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开展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对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新一体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制定实施科技信用评价制度,将信用结果应用于科技活动各主要环节,加大对诚信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政策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人才双向交流,完善兼职兼薪管理政策;落实促进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创造性,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4、强化人才建设

大力开展“十百千人才工程”,加大领军型人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研发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创新团队,对列入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人才或团队,省级交通科研项目给予不少于5年连续支持。围绕交通强国江苏新实践和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要求,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现代高新技术,深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行业院校强化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教育模式,打造立足全省、辐射全国的综合交通产业人才实训基地,持续为行业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2018年10月12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