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社会各界说交通
开放融合发展,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0月27日,来自高校、媒体、文艺界以及党政部门和研究机构17位专家学者齐聚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共同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建设峥嵘岁月,一起展望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未来,为高质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着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建言献策。
本条视频新闻播于江苏公共新闻频道10月28日《新闻空间站》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兼省铁路办主任陆永泉介绍,改革开放之初,江苏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是影响全省投资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1978年底,江苏公路里程只有17721公里,铁路732公里,航道23657公里,机场1个。1984年起,疏通和接通了一批国省道干线公路“卡脖子”路、“断头”路。1992年起,掀起了交通建设高潮,特别是公路建设进入了跨越发展期。2003年起实施“水陆并举”发展战略。2007年起率先深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探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经过40年来的努力,江苏初步形成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全省公路总里程现已达到15.8万公里,高速公路率先实现联网畅通。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791公里,长三角核心区(沪宁杭)形成“一小时高铁圈”。内河航道总里程2.4万公里,约占全国的1/5;港口综合通过能力19.7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数490个、亿吨大港数8个,均居全国第一。9个运输机场布局全面落地,实现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已建成通用机场10个。
总体上看,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率先发展。但是,当前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与全省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需求相比还不相适应。
目前我省正在全面强化事关长远的战略和规划研究,《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正在起草中,江苏要在交通强国建设中打造先行区,交通要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当好先行军,江苏交通要在全面深化交通领域改革中勇做探路者;到2020年,江苏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省,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实现江苏交通自身强的基础上,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在江苏落实、省级战略的落地以及体现江苏交通特色,着力打造交通强国十大江苏样板。
敬仰·感恩·祝福
双传学(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我今天是带着一种敬仰之情而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江苏交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是有切身感受的。目前江苏基础交通设施逐渐扩大,许多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很多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属于领先水平。这都让我感受到全省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四十年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我们交通战线辛勤的付出,辛苦的劳动。
我今天也是怀着一种感恩之心而来。朱熹有一句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作为媒体,特别是党报集团要提高传播力、影响力,须臾离不开实践提供的丰富的滋养。新华日报四十年的发展,可以说交通运输战线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来自一线的素材,才使得我们有许多报道的亮点或是“爆款”。
我今天来,还带着一份祝福之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省委娄勤俭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提出来我们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是创新驱动,最主要的是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最迫切的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我觉得在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方面,苏北一定会实现大的突破,苏中的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升,苏南在目前好的基础上一定会得到新的优化,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早日到来。
大力发展数字化交通
钱志新(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发改委原主任)
我觉得江苏交通四十年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全省交通运输面貌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个是交通运输产业高速发展,整个交通运输在我们江苏国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提高江苏交通的数字化能力,真正实现“交通大省”走向“交通强省”,一要大协同,公铁水空桥能够互联互通,要从规划上面深入研究;二要大智能,建立江苏交通数字大脑,用好综合大交通云平台,使我们的交通能够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三是大服务,人、路、车三个元素应该以人为本,提升交通运营服务能力。
用现代化思路谈发展
张颢翰(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我们要建设“交通强省”、交通强国先行区,用什么来衡量它的强呢?实际上是用现代化的思路来衡量。一是要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二是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第三是交通技术的现代化,更多地要用大数据、大智慧来管理,这是将来的管理方向。第四是交通管理现代化,要建立现代的管理体制。我们的总目标是要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如何推进多种交通形式、不同交通空间的整合,使之真正一体、真正便捷、真正高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性的挑战。我们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省情,要解放思想。
和江苏交通同步奋斗
赵绪成(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著名书画家)
江苏的交通好,体现在很多地方。最近有朋友约我到江宁的民宿去看了一下,那里的路修得真好,尤其是下点儿小雨,走在丘陵地区,再加上竹子、山林、湖泊,感觉太好了!我真的准备下半年或者明年到那儿画一些东西出来。我在全国发起了画都市圈,过去都是画的小桥流水、大山大水,我说要画立交桥,这在国画里头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直接画立交桥的,我是第一个。原来画传统的朋友看了以后很激动,为什么呢?说没想到国画还可以这样画。我后来又画了一批立交桥。相信未来江苏会更好,我愿意和江苏的交通同步,跟你们一起奋斗。
江苏交通行业发展先行
庄长波(中国交通报社副社长)
中国交通报创刊34年来,涉及江苏交通的新闻报道一共有21699篇。归纳这些报道,江苏交通至少有这么四个特点。第一,江苏交通是行业发展的先行者。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如江苏是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的省份,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第二,江苏交通是行业改革的探路者。江苏很早就构建了省级层面公铁水空齐抓共管的大交通管理架构,初步实现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管理。第三,江苏交通是行业创新的引领者。江苏的“十年路面百年桥”品牌已经叫响全国。第四,江苏交通是行业精神的塑造者。江苏交通不仅硬实力强,软实力也很强。
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钱钢(江苏省委研究室、省委改革办副主任)
我们现在感受到便捷的交通,出行的自由度多了,交通出行的舒适度、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也降低。现在,交通综合运输的体系、功能,都正在经历着加快从优到强的转变。新的时代,互联网、信息化突飞猛进,现在的交通就面临着如何进一步转型升级,向科技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迈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交通体系。第一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做好科学规划,使枢纽能够体现出综合的优势。第二是围绕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放管服”行政审批的改革,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营造更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第三是围绕建设“交通强省”,聚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地补短、补缺、补软,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最后使得我们江苏真正成为“交通强国”的先行区。
围绕重大规划找准定位
臧建东(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江苏交通运输快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交通发展成就是非常巨大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江苏的重大规划,找准定位、发挥作用。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工作,都与交通运输的关系非常密切,交通要补齐短板,包括运输方式的短板等,同时要提升交通行业本身的短板,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未来的交通要开放发展
徐丽(中国公路学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未来的交通是一个有机系统,和现在的交通不是一回事,车和路在一起,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在一起,它是一个非常高效率的网。将来的交通发展,不仅建设上要投资,管理上要投资,科技现代化上也要加大投资。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作交通与贸易的关系,交通节约一半成本,市场就会扩大一倍。江苏交通要向周边开放,主动和周边省市互联互通,并且,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都可以开放、打开,和旅游业、农业、物流业等融合发展。 同时,交通要回归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我前几天坐了一次绿皮车,感受到有很多人还是非常在意交通的经济性问题。还有老人出门很不方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健全。江苏的交通,能不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加关注人文,倡导文明交通。
交通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
田伯平(江苏省城乡经济学会副会长)
在某种程度上看,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关系到未来经济的发展。 江苏未来发展,交通运输非常重要。第一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机配合和分工,让他们承担合理的运输负担,降低成本,更好服务经济发展。 第二要以智能化和人性化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我们现在交通的整体硬件都很好,但是软件也就是服务方面如何进一步提升? 现在高铁车站都做得很大,过去可以送站,现在不能送站?第三要积极探索交通运输的科技创新,当前整个世界交通运输技术正处在一个大突破的前沿,建议江苏要探索交通运输的新技术、新模式,在这个方面能够实现领先。
港口要做大更要做强
许长新(河海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投资研究所所长)
我长期从事港航工程及其管理研究,对港口的发展我谈一点建议。江苏位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在我们交通里面的核心应该是港口。江苏沿海沿江的港口吞吐的规模是大的,吞吐的规模有20亿吨,集装箱生成的规模是1800万标箱,这些数字都是很好看的,但是我们仅仅是一个港口大省,还没有做到港口强省。从战略层面上来看,我们港口集团的核心资产是港航实体资源,这个一直都有,但还要形成融汇港口上下游产业链每天产生的海量大数据的信息枢纽,我们要成为一个信息枢纽。
从前雪中送炭 现在锦上添花
陈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流域管理与发展研究室主任)
改革开放四十年,交通领域发展成绩有目共睹。这是一个大交通大建设的时代,如果说前四十年解决一个短缺的交通时代,解决一个量的问题。现在确实是到了提升质的时候了,以前做的大量工作是雪中送炭,现在要锦上添花。我们现在做新的规划,感觉难度更大,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要求?站在需求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精准的科学规划最重要。 第二,应该从硬性建设转向软性管理。人文关怀上能不能从小事做起?比如城市道路上的栏杆设置过多,怎么让残疾人过去?为了不让车子进到人行道就修栏杆?怎样精细化地去做管理,值得思考。
交通发展理念超前
邵震中(江苏省棋类运动协会会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到盐城去,看到村村通公路,很震惊。当时我们先是去看大棚项目,我想看大棚东西怎么运得出来呢?水泥公路通到村!这给我的感受很深。还记得当初百废待兴,到处都要用钱,最终还是把沪宁高速全线修出来了,这很不容易。江苏是经济文化大省,要想富不先修路、不把高速公路发展起来怎么行呢?一切成绩都说明江苏交通发展理念超前,比如江苏有两个交通系统的上市公司,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全国著名。我看了一下江苏在搞交通云网,如果把这个搞好了,也是了不起的贡献,可以降低很大的成本。
应该体现文化的色彩
祁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今天早晨去金坛,带着村里的小朋友读“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之后到田里面割稻子,然后吃饭,再赶回南京参加这个活动。这充分说明交通给生活带来了大便捷。我们都是高速公路的受益者,能够迅速地常回家看看,也能迅速地回到工作岗位上。我有个感觉,在高速公路上的风景都差不多,在服务区要强化江苏交通地理标志。这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看驿站,包括烽火台等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都是交通标识,当时都是无意识的,但是现在看起来都是文化的符号。再过几十年,我不知道江苏的交通、全国的交通、世界的交通又是什么面貌?交通应该体现文化的色彩。
加强对存量资源潜力挖掘
吉林(江苏泰州大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内外有一个说法,世界的桥梁看中国,中国的桥梁看江苏。之所以能这样说,我认为都是我们江苏交通人干出来的、做出来的。江苏跨江大桥建设助推中国从桥梁大国从桥梁技术强国转变,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交通部原总工说的。从管理上来看,我们江苏桥梁与高速公路的管理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同时,江苏的交通发展任重道远,江阴大桥一天通过车辆约14万辆,苏通大桥每天通过车辆约13万辆,泰州大桥每天通过车辆约11万辆,加快跨江通道建设刻不容缓,同时,要加强对存量资源潜力挖掘,进一步通过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提高交通效率。
要放眼全球发展交通
杨涛(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江苏交通首先规划要放眼全球,尤其是立足长三角这样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来思考,要跳出江苏看江苏,着眼于“百年梦想”,真正提升江苏交通综合发展水平。第二要着眼于大建设,高铁建设、枢纽建设、智慧交通建设方面还要打几场硬仗。第三要着眼于促进产业发展,铁路枢纽、海港、空港建设要从着眼于运输产业发展,提升到推动枢纽经济发展,这方面,江苏短板突出,当然也意味着大有可为。第四是围绕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示范省、公交优先发展示范省、绿色交通建设示范省,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吸引网民参与说交通
傅晴(江苏省委网信办、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处处长)
我觉得做好交通的宣传要做到“五线融合”,前面四线就是公路线、铁路线、航空线和水运线,第五线就是网络线。截止到2018年6月,我国网民数已经达到8.02亿,手机网民占比达到92.3%,我们要加大关于交通题材的网络宣传,增加用户的吸附能力,成为我们营造良好氛围的必然选择。第二个建议,可以多制作一些如影随形的新媒体产品。 第三条建议是,希望众筹网民力量说交通,我觉得这次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举办的社会各界说交通的活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广泛参与来说交通。
尽可能减少群众运输开支
魏赟(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新闻联络处处长)
提几点建议,我自己概括为“四个一”。第一是完善一个综合交通图,运用网格化的手段让群众出行、运输更加便利。比如说多一些过江通道,再如打通断头路,建好农村公路。第二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和其他的部门一起,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让高铁、航空、高速公路、公共自行车、网约车之类更好衔接起来,实现出行更便捷。第三个是平安最后一分钟,用智能化的水平,加强路面交通管理,让公众出行更安全。第四是努力节约群众一厘钱。交通运输最终的目的还是造福群众,要尽可能想办法能减少群众出行、货物运输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