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南运河常州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中天钢铁西段完善施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现场一座能在水上移动作业的旋挖钻孔平台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据了解,该平台创新性地将陆地上使用的旋挖桩机改装后置于水上移动平台进行水上灌注桩施工,通过多次场外、场内工艺性试验和技术研讨,逐步解决了平台稳性、钻筒钻头与土质的适应性和钢护筒的打拔等各种技术难点,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传统的旋挖钻孔工艺,需要6个人协同配合操作,现在我们用了新的内河水上移动旋挖钻孔平台,只要3个人就可以。”负责项目施工的江苏路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薛经理说,“新工艺全部采用了机械化操作,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旋挖钻孔机,既省时又省力。”据测算,该项目工期为8个月,总共有2569根灌注桩,如果采用传统工艺,考虑到天气等方面因素,最少要10台钻孔机同时工作,这就需要配备60名工人。而对比同样的工期和工作量,新平台只要两座,6个人就可以完成,工效是传统工艺的3~4倍。同时做到了施工精度高,易于现场质量管理。
经现场观察对比发现,传统工艺需从泊岸延伸出6米距离,用木桩进行围堰,固定出一片区域后才能施工,加上两艘配合作业的船舶,要占用20米左右的水域宽度,极大影响了航道通行,如果有船通过时不小心碰到围堰,还会对施工场地造成破坏。新平台则无须搭建固定平台且占用水域少,随用随走,占用水域少,混凝土施工再配以水上混凝土搅拌船和运泵一体化浇筑工艺,调配灵活,通航安全隐患明显降低。
当下,施工工程中的环保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传统工艺钻挖出的泥土往往要先留在施工水域里,后续再等运泥船来带走。由于水本身的流动性,等待过程中很多泥土已经被带走,留到下游水域,无形中造成了污染。如今,新平台通过旋挖钻孔机挖出的钻渣可以直接装船外运,一步到位,不产生泥浆,大大提高了工程环保性。
做为施工企业来说,成本控制始终是最大的焦点。薛经理粗略算了笔账,虽然一座新平台的成本要300多万,两座就要700多万,但考虑到人工的减少、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所需的材料,以及后期污染防治等费用的开销,最后综合成本反而能降低近20%,这也是他们坚持要使用新平台的最大原因。
据悉,目前内河水上移动平台钻孔旋挖工艺已开展科研立项,力争形成可推广的成熟工艺并申报专利。(常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