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在线访谈关注“江苏省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
发布日期:2019-09-06 16:43 浏览次数: 字体:[ ]

江苏是水运大省,内河航运在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中地位突出,为江苏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日前,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惠先宝走进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介绍了江苏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发展的情况。 

海江河湖兼备,内河航运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江苏濒江临海,长江横贯东西370公里,京杭运河纵穿南北687公里,大小湖泊众多、河道水网发达,是全国少有的海江河湖兼备的几个省份之一。 

目前,江苏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综合通过能力、亿吨大港数量、船舶数量等八项指标均居全国之首。全省内河三级以上航道达2356公里,实现了三级以上航道通达所有的省辖市。长江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今年建成竣工,长江南京以下航道水深由10.5米提升至12.5米,通航的主要船型从3万吨级提高到5万吨级,有效降低了沿江地区物流成本、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省共有10个沿江沿海港口,其中7个为国家主要港口;一类港口口岸17个,对外开放码头254个。常年有苏鲁豫皖鄂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江苏航行。 

内河航运占据综合运输“半壁江山” 

内河航运在江苏综合运输中一直占据着半壁江山,2018年全省水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5.5%和63.2%,有力支撑了江苏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横向上,我省沿江地区集聚了42个经济开发区,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冶金和石化企业、60%以上的电力企业、70%以上的水泥、造纸企业,沿江港口承担了全省69%的对外贸易吞吐量。与此同时,我省沿江港口还承接了中西部地区60%以上的转运物资,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型企业所需的90%的外贸原油、70%的外贸铁矿、20%的集装箱通过我省沿江港口中转。 

纵向上,京杭运河江苏段两岸集聚了18个国家级开发区,沿线8市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已连续数年超过2/3,货运量达到4.8亿吨,约占京杭运河全线货运量的80%,是莱茵河货运量的2倍多,较好地支撑了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率先发展。 

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方案突出“大智绿联融” 

当前,江苏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着重突出五个方面: 

突出“大”的优势,加快构建高等级航道网,集约利用岸线,提升港口能级,使航运在枢纽经济建设,服务经济转型提升、支撑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作为;突出“智”的方向,在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全过程实现智慧发展;突出“绿”的导向,在航道、港口、船舶、服务、治理等全要素实现绿色发展;突出“联”的特色,以江海河、铁公水联运实现内河航运高效发展;突出“融”的要求,以港、航、产、城、环的高水平联动促进融合发展。 

京杭运河先行打造绿色现代航运发展示范带 

京杭运河江苏段是国家水运主通道,也是整个京杭运河中航运功能最强、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航运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为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我省提出在现有航运发展基础上,以京杭运河先行试点示范,打造一条绿色现代航运发展示范带,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 

围绕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我省确立了两个阶段的目标。 

近期目标是:到2022年,努力将京杭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航运设施尽显绿色生态之美、航运设备尽显低碳环保之美、航运组织尽显高效顺畅之美、航运服务尽显人文智慧之美的“四美运河”;争取实现航运科技水平显著进步,航运文化品质显著提升,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航运发展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京杭运河通航环境生态宜人,船用清洁能源得到普遍推广,货运集装化程度显著提高,港口作业、船舶过闸基本实现自动化,率先实现航运现代化。江苏绿色航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内河航运发展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内河航运之窗。 

“四大抓手”推动京杭运河水运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省以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航运为抓手,努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着力振兴京杭运河水运,对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促进航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更好发挥京杭运河综合效益,为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绿色航道方面,近年来,我省结合“263”行动和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五项行动,开展京杭运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维护临跨河建筑物,修复干线航道,提升大运河沿线交通船闸、水上服务区景观。初步建成亲水宜居的苏北运河两淮段、泗阳段,苏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常州改线段、苏州吴中吴江段等绿色生态航段。至2018年底,京杭运河沿线已建成9个水上服务区,修复损毁补植缺口66处,绿化提升里程632公里。 

绿色港口方面,已累计建成岸电688套,覆盖602个泊位;沿线已安装油气回收设施19套,覆盖20个泊位;运河沿线港口码头已建成船舶垃圾接收设施数727套、生活污水接收设施数207套、油污水接收设施数187套。 

绿色船舶方面,率先研发成功实用可靠的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本省籍400总吨以上内河货运船舶约8800艘均完成了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大力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共拆解改造老旧落后船型船舶13237艘,新改建标准化示范船105艘,新改建并投入运营LNG动力船舶92艘,占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京杭运河沿线建成8座内河船用LNG加气站,约为全国总量的40%。 

绿色航运方面,推出一系列减免过闸费举措,自2017年1月1日起,船闸船舶过闸费在现有征收标准基础上给予20%的优惠,并且免征集装箱船舶过闸费,至2019年上半年,累计减免过闸费7.47亿元;沿线交通船闸均已实现便捷过闸系统全覆盖,京杭运河苏北段船员采用“船讯通”登记缴费过闸用户近3万个,占比达85%以上。 

开展“八大专项行动”推进绿色现代航运 

围绕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的总体目标,近期我省将重点围绕“推进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航运装备技术水平、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提升航运服务品质”等四大任务开展八大专项行动。 

这四大任务和八大专项行动分别是:以“生态友好、畅通高效”为导向,推进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绿色航道建设专项行动、绿色港口建设专项行动,包括完善航道护岸及沿岸绿化、提升航运窗口形象、治理水上环境、推动港口转型和污染防治等;以“清洁低碳、节能环保”为导向,提升航运装备技术水平,重点实施绿色船舶发展专项行动、绿色港机设备专项行动,包括推广应用标准船型、强化污染源头治理、使用清洁能源、推动节能设施设备及工艺改造等;以“箱式联运、降本增效”为导向,促进综合运输结构调整,重点实施内河集装箱发展专项行动、多式联运专项行动,包括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开辟内河航线、大力推进铁水、海(江)河联运等;以“人文智慧、创新融合”为导向,聚力提升航运服务品质,重点实施智慧运河专项行动、航运文化建设专项行动,包括完善苏北运河生产业务管理系统、推进“智慧船闸”建设、加强运河航运文化标识建设、强化运河文化研究和传承弘扬等。 

2019、2020年,我省将重点打造京杭运河沿线的四个示范段:第一段是九龙湖公园-淮安船闸段,全长约16公里;第二段是扬州古运河口-邵伯船闸段,全长约11公里;第三段是苏州白洋湾作业区-石湖景区段,全长约10公里;第四段是施桥闸-六圩口段,全长约5.5公里。 

近期,我省重点推进七个方面的工作:实施航道综合整治建设,对各示范段航道沿岸护岸进行生态修复、绿化完善,实施水上服务区及锚泊区改造提升、碍航桥梁改建、水上通航锚泊环境整治、沿线通航助航标志标牌标准化配置;实施船闸功能提升工程,对闸站服务窗口进行统一改造出新,提升闸区绿化环境景观,完善待闸区功能和环境;推进港口综合整治,沿线港口作业区完善港区绿化、岸电设施、污染物接受转运设施、散货堆场防风抑尘设施建设,协调地方取缔沿线非法码头;推进运河航运文化设施建设,在船闸建设配套航运展览、闸史陈列和航运科普体验游览设施,建设运河航标文化博物馆;推进智慧运河建设,在淮安、邵伯、施桥试点建设“智慧船闸”系统;推进铁水联运建设项目,完善苏州白洋湾等作业区铁路作业线、堆场、拆装箱库等设施;积极推进绿色船舶发展,持续推进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加快实施船舶LNG动力改造,完善LNG加注站布局。

环境更美,通航更快更智能 

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发展、融合发展。

对普通民众而言,未来沿河环境将更加开放优美。我省选取了各市绿色现代典型航段及重要节点,打造航道沿线亲水平台、景观小品、生态旅游、运河文化标识等设施,提升航运沿河环境。航运文化特色更加突出,结合运河文化及品牌创建,我省在沿线船闸闸管区及锚地、服务区规划配套航运展览、闸史陈列和航运科普体验游览设施,开展船闸体验游,建设航运文化博物馆和航运文化旅游区,对社会公众开放,使普通民众能够更加近距离、身临其境般了解运河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成为运河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而对于船民而言,今后除了能够感受到沿线环境更优美之外,还能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惠:运输更快捷,通过航道条件的改善、港口能级的提升,航行速度得到提高,装卸时间有所降低,便捷过闸系统的推广应用,船员不上岸即可在线完成过闸,进一步提升航运服务效率;服务更智能,通过完善内河航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为船员提供航道、船闸、水上服务区等基础设施信息,同时可以实现船舶定位、电子导航、货运信息等动态信息发布,方便船员更加及时获取各类航运信息;效益更显著,通过船舶标准化发展和使用清洁能源,以及高效的运输组织以及公转水的政策引导,水运的运输市场更大,实载率更高,可进一步降低船舶运营成本,提升综合运输效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