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最后一个螺母拧紧,中交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盾构公司承建的南京和燕路过江隧道项目百环试掘进完成,顺利通过了南京公建中心百环验收。
和燕路过江隧道项目是中国交建唯一在建的大盾构施工项目,是目前业内公认的国内难度最大的盾构隧道之一,也是迄今为止长江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过江隧道,项目自始发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据了解,项目通过提前采取有效技术措施稳定控制切口压力,匀速推进;安装压重平台对脱出盾尾的管片进行预压,实时监测每环管片上浮量;还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采取二次注浆等加固措施,有效解决了管片上浮、地表沉降等同类型隧道在浅覆土软弱地层易出现的问题,且所有管片拼装完成后精度均控制在3毫米以内,为后续高质量施工奠定了基础。
合理设置掘进参数 穿越超浅覆土
此次试掘进段施工是和燕路过江隧道项目跨江之旅开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试掘进阶段对盾构机进行调试、熟悉机械性能,收集、整理、分析及归纳总结掘进参数,为实现快速、连续、高效的正常掘进打好基础;通过试掘进段施工反映盾构机进洞时以及推进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掌握盾构推进参数及同步注浆量;通过盾构试掘进施工,摸索出盾构在地层中掘进姿态控制措施和方法。
和燕路过江隧道项目试掘进段给项目施工团队来了个下马威,盾构机刀盘为15.03米,然而试掘进段地表最浅覆土深度仅为7.2米;试掘进段需穿越地表河流、公路、池塘,盾构机穿越区域地质分布不均,施工区间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系复杂,地质松散。
超浅覆土与独特的水文、地质环境让盾构机操作手面临巨大的考验,随之而来会造成管片上浮,造成管片碎裂、轴线偏差,甚至漏水现象;地质分布不均给盾构机操作提高了难度,超浅覆土情况下盾构操作手如果操作不当,盾构机姿态就会发生偏移,稍有不慎盾构就会击穿地层,破坏地表建筑,造成地表水回灌基坑,酿成大祸。
千片管片撑起地下空间
“虽然超浅覆土穿越风险巨大,我们已经做好了科学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方案控制盾构,各部门步调一致克服困难。”机电总工徐文礼说。为保证盾构机的顺利掘进,和燕路过江隧道项目多次邀请集团领导、外部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指导,并根据现场推进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为盾构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燕路过江隧道项目加强现场精细化管理,现场两班倒细化人员分工,每天早晚例会制度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在试掘进施工过程中,为应对超浅覆土与独特的水文、地质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项目技术团队借鉴纬三路隧道施工中的经验,为盾构机加配重块、对管片进行二次注浆,控制管片上浮;根据方案粘贴防水材料对管片进行加固,严防隧道漏水现象;现场值班人员与协作队伍同工同时,随时跟踪盾构机各项数据变化,确保盾构姿态与轴线无偏移。
“在试掘进的30天里,面对疫情,我们加强施工管理、环保安全工作,保证人员、设备、材料全面到位,用1000片管片在地下撑起了27772立方米的空间。”项目经理王义盛说道。
据了解,作为南京市首批复工的项目,项目部仅用5天时间就实现了从组织人员上场到盾构全马力开动,在一周内引入成套自动测温设备,4天内完成了1.5万个口罩的日常储备。(丁俊峰 鲁玉鑫 柴全)
本文刊于4月27日《中国交通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