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十七届江苏省文明职工——易国强
发布日期:2020-05-11 11:24 浏览次数: 字体:[ ]

疫情查控点的“掌舵人”

江苏东大门的“守护者”

        易国强,江苏省交通综合执法局宁沪支队第四大队副大队长,宁沪高速公路苏沪省界疫情查控点负责人。

        该同志作为一名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常说的一句话是:党员做好表率、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讲政治讲党性。该同志多次被江苏省公路局、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综合执法总队评为优秀党员,撰写的政工论文在江苏省交通政工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为解决执法工作中的难题,组建QC课题攻关,卓有成效,其带领的团队连续2年被“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年度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018年,该同志还主动与上海交委、苏州、昆山等职能部门开启了苏州上海交通公安城管一体化执法监管新模式,第一个在江苏省将联合执法实行了“跨部门一体化、跨区域同城化”,赋予了江苏交通执法模式新内涵,也因其肯吃苦肯钻研肯担当的工作作风和过去开创的一体化执法合作机制,给疫情查控点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疫情查控点的战友们对这位“掌舵人”的评价是:“担当肯干的党员秉性、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科学高效的工作效率”。

        疫情防控的坚强战士、江苏东大门的忠诚卫士。该同志作为江苏省宁沪高速公路苏沪省界疫情查控点负责人,1月28日,从接到通知后,仅仅用时8个小时,就严格按照省政府文件要求,将查控点的“交通设施设置到位、四家联合部门工作协调到位、90号人员队伍组建到位、人员防护检测物资筹备到位”。虽然,只有8个小时,但是,对该同志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按照要求快速扎口开通查控点,在交通设置现场“爆过粗口”、跟部门工作协调“吵过架”、和组建队伍人员 “红过脸”、为筹备检测物资“求过人”,他的“过激代价”换来的是在全省20个省界疫情查控点中第一个率先扎口开通。开通后,又是做了在查控点组建联合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的第一人,让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宁沪高速公路双向八车道,是上海进入江苏的交通主动脉,也是江苏省车流量最大、最繁忙的一条高速公路,虽然,交通流量非常之大,但是,该同志负责的查控点从未出现过长时间大面积的车辆积压拥堵,并且,严格做到了“逢车必查、逢人必测”,将江苏省的“东大门”构筑成了战“疫”一线的坚固阵地。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该同志实行了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四个点位三个岗位”查控模式,好的工作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江苏交通广播网、新华日报、江苏扬子晚报、交汇点等各大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苏沪省界疫情查控点俨然成了“网红”卡口。

        “除了吃饭,一天基本都在路上”,这是江苏《现代快报》记者现场探班后对易国强平时工作的评价。该同志作为苏沪省界查控点四个部门90号人的负责人,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事情多、责任重、压力大,每天的“工作协调、人员调配、现场管理、物资筹备、各类会务”等诸多事宜压得他都喘不过气来,从疫情查控点扎口开通到撤除的26天里,一天未曾休息,一个人一台车平均每天奔波200多公里,每天协调工作接打电话上百个,每天在一线工作10小时以上,带领团队平均每天检查车辆1.2万辆左右,检测旅客人数1.5万人左右,经常半夜还有电话处理查控点的事情。期间,该同志开通后的一段时间天天睡在单位宿舍,在别人眼里以为仅仅是工作忙不回家,其实,还有说不出来的苦衷:“因为该同志和战友们一道每天零距离接触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病毒又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刚开始检测人员的防护用品非常紧缺,装备配备不到位,大家面临的风险非常大,如果万一被中枪,情愿自己倒下,也不要影响到家人,因此,住在单位宿舍主动与家人隔离”。也正因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该同志风趣的说:自己也有了二个最大的收获,其一是一个月不能喝酒,过去因喝酒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也要变正常了,其二是天天方便面和快餐这种没有规律和营养不够的饮食,一个月免费减肥5斤,在该同志办公室看到的是整箱的方便面、办公桌和车里都是散落成堆的零食。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他说:不苦不累是假的,但是,我是军人出身,打仗我都不怕,这又能算啥。疫情不退,我就不退!

        疫情无情人有情,细微之处见真爱。在查控点每天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驾乘人员,因排队检查、信息核查导致有的驾乘人员心情烦躁,脏言乱语脱口而出,不理解溢于言表是常有之事,面对这种情形,该同志从来都是不亢不卑,用理解传递温情,用耐心化解矛盾,让一张张红脸变笑脸。有一次,一个上海的小伙子宅在家憋时间太长,居然从上海骑着电动车走沪宁高速公路到苏州去看女朋友,路过省界疫情查控点被拦截住,遇到这样的奇葩事,现场负责人易国强也是头一遭遇到,他知道既不能让他往前开,也不能让他在高速公路原路返回,在对其进行耐心劝说和教育后,和现场交警负责安全警戒护送其穿过高速公路到对面的收费站后,让其从地方道路返回上海,小伙子临走时憨憨的笑着说:我从未见过你们这么好的大盖帽叔叔,并连声谢谢。作为查控点的“掌舵人”犹如一家之主,90号人的衣食住行也让他操碎了心,为了处理查控点花桥镇本地22个人晚上11:00以后进出小区需要办理“通行证”的事宜,一个人开辆车各小区穿梭10几个小时,用一天的时间全部办理好。为了让大家吃上营养美味的热菜热饭,每天和负责后勤保障的联系人协调沟通菜谱事宜,“烦”到最后对方电话都不乐意接了,接通了也是一句“我知道了,我忙着呢、易队放心”等类似的言语搪塞一下,“嘟”的一声就把电话挂了。查控点距离该同志所在大队约60公里,为了大家安全防护物资的筹备发放以及各类工作事务的协调,每天二点一线来回奔波100多公里。就是这样一位被大家尊称“老易”的当家人,为了大家吃的好、住的好、行的好、穿的好,每天就跟卯足了劲的闹钟一样,不停的围着大家转,每天都有这样那样事等着他去解决,他不是在解决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如果哪天预定好的快餐剩下一份没吃,大家就知道这肯定又是“老易”的,他又是啃方便面或者零食将就自己。正因为有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操心,让疫情查控点有了“家”的感觉。

        舍小家为大家、夫妻并蒂莲花。该同志夫妻俩同是江苏交通人、同在基层一线,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授予的“最美交通家庭”,妻子在宁沪高速公路从事收费工作,宁沪公司“双十佳收费员”,当凶猛的疫情来临时,夫妻俩又成了战“疫”一线的战友,绽放在“疫”线的并蒂莲花,丈夫坚守在江苏省的“东大门”,妻子坚守在无锡市的“东大门”。宁沪高速公路无锡东收费站是无锡市高速公路出口车流量最大的收费站,还有4年退休被同事尊称 “阿姨”的妻子,每天在收费站的广场“与车共舞”,负责指挥引导车辆有序接受检查,负责运输应急救援物资车辆和绿色通道车辆的信息登记上报,一个快50岁又因病动过手术的女人,每个班下来,脚都站到浮肿,尤其是腰疼到手支撑着凳子才能坐下,回到家趴在床上叫女儿帮忙按摩来缓解疼痛。而家里年迈80岁的老人和女儿也因夫妻俩分不开身照顾,每天基本靠水饺馄饨解决温饱。期间,该同志从大年初一开始连续加班加点半个月,本想元宵佳节与家人团圆一下,也因一个“忙”字而作罢,作为儿子、父亲、丈夫的他,每当提及家人,再坚强的男人也有泪点的时候,在他丝丝发红的眼睛里除了无奈和愧疚,更多的是战“疫”赋予给他的职责。

        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在疫情特殊时期,用党员的秉性和军人的作风,迎难而上、负重前行,给“逆行者”添加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虽然,省界疫情查控的阵地不在,但是,他战“疫”前行的步履未停,又转身投入新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继续践行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