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江苏:答好“三道题” 发展探新路
发布日期:2020-06-18 08:43 浏览次数: 字体:[ ]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江苏交通运输系统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同时,着力打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战与污染防治战,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指示要求落实到位,努力答好“三道题”,敢为发展探新路。

答好防疫复工题 硬核筑牢防线 真金白银惠企

“真金白银的政策十分给力,赞!”“实实在在的‘大礼包’,势必为企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在通过融资绿色通道成功获得融资后,不少运输企业表示“提振了发展信心”。

疫情对交通运输企业造成的影响严重。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4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交通运输企业落实融资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并联合江苏省财政厅印发《支持交通运输企业复工复产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期间经营困难若干措施》,提出“开通交通运输企业融资绿色通道”等八项举措。通过融资绿色通道,江苏百盟物流有限公司、江苏省扬州汽车运输集团分别成功融资1000万元、2000万元。全省累计有354家运输企业获得融资授信,累计撮合授信金额8.67亿元,平均单笔贷款审核时间压缩至3.56天,极大缓解了企业复工复产资金压力。

融资绿色通道只是江苏交通运输系统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缩影。春节刚过,江苏省交通运输部门就开始超前研究复工返岗人员运输,按照“防运并举、分类指导、一车一方案”原则,科学制定运输保障方案。2月16日,南京首发企业包车到连云港和淮安接员工返岗。截至5月29日,江苏累计发送包车运输1058.4万人次。江苏还在全国较早开展与湖北低风险地区人员返岗直达运输,3月17日以来,累计从湖北接回和接受湖北返岗工人297趟次、7831人次。

分区分级交通管控后,江苏积极指导各地根据风险等级有序恢复公路运输与城市客运,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和群众正常生活秩序恢复。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带头乘坐公交,提升群众乘坐公共交通的信心。

保复工保畅通,防疫情保安全。疫情发生之初,江苏省就迅速成了由交通运输厅牵头的交通防控组,率先在全国停发往来武汉、湖北的省际班车和旅游包车,在重要交通节点设立联合查控点,严格做好交通站场和交通运输工具通风消毒工作,落实司乘人员和乘客全程佩戴口罩制度。截至6月15日,江苏交通运输系统日投入干部职工高峰达6万余人,累计检查车辆1856万辆次,检查旅客约1.3亿人次,向卫健部门移送发热人员2827人,硬核织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交通防线。

疫情期间,江苏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优先保障湖北、武汉应急物资和重要生活生产物资运输。截至6月8日,累计组织运力7.1万辆次、船舶2192艘次,向湖北等重点地区运送物资1566.8万吨。

答好结构调整题 强化方式衔接 推进多式联运

5月12日下午,两列满载自贸区苏州片区企业货物的中欧班列苏州自贸区专列,缓缓驶出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分别前往俄罗斯和德国。这是中欧班列苏州自贸区的首发专列。“企业普遍反映,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国外口岸通关、物流环节滞缓,国际物流价格成倍上涨。”中欧班列苏州自贸区专列由此应运而生。

疫情期间,江苏中欧班列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发挥了国际物流黄金通道作用,为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力的物流保障。今年1至5月,江苏中欧(亚)班列共开行607列,同比增加54%。

推进中欧班列健康发展,加强集装箱公铁联运,是江苏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交通强国江苏方案》也明确提出,坚持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打造运输结构调整样板。

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场站是运输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进南京龙潭港国家物流枢纽、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等综合枢纽建设,全面提升枢纽场站通道能力、多式联运衔接能力。目前全省已建成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40个,南京龙潭国家物流枢纽入选首批23家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依托综合枢纽,江苏多式联运示范创建行动不断深入。2016年至今,江苏共发布3批、22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其中,江苏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2019年被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命名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海铁联运列车运行追踪接口标准》等3项标准被交通运输部推广为行业标准。22个示范项目累计投入超过76亿元,开通示范线路116条,联运量和集装箱多式联运量超过1.6亿吨、305万标箱。

江苏公铁水联运也在快速增长。1月至5月,江苏铁水联运量完成25.5万标箱,同比增加47%,公铁联运量完成27.9万标箱,同比增长44%,运输结构调整成效凸显。

答好脱贫攻坚题 镇村公交便民 服务乡村振兴

5月19日中午,金湖县闵桥集镇客运站不时有公交车进出。“刚从县城回来,马上换乘镇村公交到庙沟去。”王华早上去了一趟金湖县城,“过去坐农村客运从县城到闵桥要7块5毛,现在镇村公交40公里路只要2块钱,便宜又方便!”

2010年,江苏在全国首次提出发展镇村公交,同时确立“到2020年基本实现镇村公交开通率100%”的发展目标,经过近十年探索,镇村公交“小公交、大民生”的社会形象深入人心。截至2019年年底,江苏镇村公交开通范围从最初苏南苏中96个乡镇扩大到1038个,开通率达95.8%,其中苏南和六大贫困片区率先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江苏14225个建制村已有三分之一实现“不用换乘直达县城”,全省镇村公交年客运量超过1亿人次,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利。

一条镇村公交线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却是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鼓励发展镇村公交,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镇村公交发展被首次纳入国家相关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得益于镇村公交带来的便利,在江苏,不少村民都感叹出行条件“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让更多村民更够乘上镇村公交,2019年起,江苏各地加大了城乡客运资源整合力度,苏北地区攻坚克难,基本完成资源整合的县区比例从27%增加到44%,让更多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也能在家门口坐公交。苏南地区开始围绕农家乐、特色田园等积极开通旅游直通车,将镇村公交覆盖深度从建制村向自然村拓展。苏北五市重点对农村集中居住点和高铁枢纽增设直通车线路,进一步便利农村百姓出行。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融合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江苏镇村公交逐渐走出“家门”,实现区域互通。2019年,常州至丹阳吕城镇、金坛儒林镇至宜兴新建镇、洪泽区至淮阴区赵集镇等14条毗邻镇村公交开通,方便沿线数十个建制村群众出行。

如今,溧水区、丰县、沛县等11个县(市、区)已率先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探索实践,高品质公交服务将进一步向江苏农村地区深入覆盖。本报记者 杨美霞 特约记者 郝卫

本文刊于6月17日《中国交通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