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810/2021-00033 分        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发文日期 2021-01-22
标        题 关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推进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的实施意见
文        号 苏交港航〔2021〕3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关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推进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的实施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期间,深入长江和运河沿线考察调研,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我省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给予肯定,同时也对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对我省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江苏考察期间,指出大运河是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是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推进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运河永葆活力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要求“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交通强国江苏方案》也明确提出要“率先建成交通强省,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系统推动航道、港口、船舶、运输等全要素转型升级,使我省水运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行动。

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深化“强富美高”创新实践,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推动沿大运河地区一体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形成江苏的美丽中轴。航运是千年运河的核心功能和运河文化的逻辑起点,推进运河航运转型提升,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动航运与城镇、产业、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实践。

二、准确把握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的思路与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服务人民、畅通循环”为出发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实现运河高标准畅通、高效率运输、高水平服务、高技术保障、高效能治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江苏交通强省建设。

到2023年,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建设,航道通航环境显著改善,运河全线687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建成,基本建成智慧航道。

到2025年,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取得明显成效,航运效率、航运服务品质、绿色生态水平、智能管理调度水平和航运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内河航运标杆。运河通航保证率达98%以上;与2020年相比,运河货物通过量增长25%以上;构建覆盖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集装箱运输网络,运河集装箱运输量力争增长100%;船舶平均过闸时间缩短30%以上;码头粉尘污染综合防治率达100%,航道沿线可绿化区域绿化率100%,船舶污水实现零排放。

到2030年,京杭运河率先基本建成“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效率一流、安全一流”的现代化航运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三、推进航道建设重点向通道网络转型,提升运河通航效率

以服务支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为目标,推进重点航段及船闸扩容改造,加快航道网络化建设,有效提升航道通航能力、缓解拥堵,实现运河“点”通、“线”畅、“网”强,运输更便捷、流通更高效,更好服务支撑南北循环、区域循环、省内全域循环。

加快提升运河主通道通航能力。推进航道疏浚,适当提高航道最小通航水深,加快提升大运河主干航道通航能力。开展运河沿线船闸扩容可行性研究,研究推进淮安四线船闸建设、研究推进皂河一号、宿迁一号、淮阴二号船闸等老旧船闸改造提升,推进跨河桥梁改造,与水利部门密切合作,加快研究推进金宝线、徐洪河、芒稻河等分流航道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缓解运河通航压力。

推进干支衔接的航道网建设。持续提升京杭运河通道网络化水平,加快沿线联络航道建设,重点加快宿连航道、德胜河、锡澄运河、锡溧漕河、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千吨级航道建设。强化京杭运河通道省际联通能力,协同推进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长湖申线、乍嘉苏线等千吨级航道建设。开展支线航道网等级评定工作,优化航道网布局,加强养护和改造建设,形成面向多层次运输需求的支线航道网络,发挥航道网络效益。

提升沿线航闸养护水平。研究建立航闸养护标准化体系,探索建立航闸养护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体系,推行主动式、预防式、精准化养护,全面深化养护标准化管理,实现养护建设向绿色化、生态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加强超负荷运转、标准较低船闸设施的养护,保障船闸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四、推进港口发展规模集约转型,提升物流枢纽功能

聚焦提升港口物流枢纽功能,以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级为目标,以打造一流设施为导向,推进沿线港口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优化运河沿线港口规划布局。完善布局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构成的港口规划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生态、水利等规划衔接,指导沿线港口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完善运河沿线集装箱码头布局,形成以徐州、宿迁、淮安、无锡内河、苏州内河港口为重点的港口布局体系,加快集装箱码头的开发建设。全面优化煤炭、铁矿石、矿建材料等大宗物资港口布局,引导大宗散货码头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作业区布局。提高港口岸线资源利用准入门槛,引导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贡献度低的码头进行整合,推动低效零散码头向重点港区集聚。倡导内河作业区采用挖入式港池布置。推动“前港后园”的发展格局,强化港口与后方物流园区、工业园区、货运场站的联动。

提升装卸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散货码头卸船机半自动、全自动化发展,推广自动导引车(AGV)、智能输送和装卸设备的应用,提高码头前沿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车辆、堆场装卸机械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加强港口扬尘、能耗、危化品作业的监测监控,不断提高内河港口环保安全性能。鼓励运河沿线港口企业开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港口管控智能化和装备自动化。

加强港口调度智慧化应用。研究推进内河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鼓励港口企业开发应用专业化码头生产智能调度系统。推动集装箱场桥远程操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5G港口基站建设,引导传统码头进行自动化改造,实现港区桥吊、龙门吊等大型装备的无线化乃至港区全流程作业的数字化,积极推进淮安新港、苏州白洋湾港区智慧港口建设。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加强与电子口岸建设相关部门合作,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提供全程“一站式”物流服务。

五、推进运输船舶向环保高效转型,提升船舶综合性能

以更高的标准,推进运河船舶向生态环保、高效适用发展,构建专业标准、经济高效的船舶体系。

提升船舶清洁能源应用水平。持续发展绿色动力船舶,研究提升LNG、氢能源等清洁能源在内河船舶上的应用水平,加强电动运输船舶研究,引导运河船舶运输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协调推进力度,加快推进运输船舶实施应用清洁能源的改造,力争形成规模效应。加快船用LNG加注站建设,保障LNG船舶的能源供应。加强高效适用船舶研究应用。持续推进京杭运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加速淘汰更新高污染、高能耗的老旧船舶;推动调整完善内河运输船舶标准指标,严把新增非标准船市场准入关。科学研究适度提高船舶船长、船宽、吃水等船型参数,提升船舶大型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船舶运输效益。研究推广河海直达船型以及适用于内河航道的大型化、标准化集装箱船型,研究推动内河滚装船舶发展,重点推进京杭运河苏北主要港口至连云港港的河海直达系列船型研究。持续推进京杭运河航行船舶外观形象的改造提升,提高船舶外观质量,努力将运输船舶打造成为“流动的风景线”。

六、推进航运组织向联盟合作转型,提升航运经济效益

以全面提升运输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联盟化、平台化运营为手段,突出强调运输服务的高效和便捷性,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鼓励航运企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发挥省港口集团、运河公司等企业作用,推进与运河沿线港航企业战略合作,提升运河航运规模化、联盟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各层次企业运营优势,促进资源由“离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培育内河集装箱企业,推进运河集装箱资源统一集约经营,做大做强运河集装箱运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河集运企业。

加强运输服务平台化。优化物流运输组织,加强港口与货代、船代的协调运作,研究建立船-港-货-贸全链条智能航运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一体化物流链发展运营模式,推进航运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壮大水运物流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发挥物流平台作用。

七、推进运输方式向集装箱运输转型,提升航运服务品质

以全面提升航运服务品质为目标,持续推动运输结构调整,重点推进内河集装箱发展、多式联运发展,提升航运服务品质。

完善内河集装箱航线网络。推进运河港航资源整合、优化运河航线布局,重点打造苏北至连云港港、苏北经苏中至太仓港、苏南至太仓港等示范航线,发展成为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品牌航线。积极扶持内河集装箱航线开辟,推动实现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内河集装箱航线全覆盖,支持至武汉等长江沿线主要城市的航线开辟,构建高效便捷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网络。

大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拓展“散改集”“公转水”等业务,拓展拆拼箱、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功能,引导粮食、焦炭等适箱货物向集装箱运输转变。加大对高附加值货源的开发力度,推动运河沿线集装箱适箱货种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集装箱货物占比。加强运河沿线港口与沿江沿海港口的联动合作,鼓励大型航运企业参与运河沿线集装箱港口的建设与运营。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运河港口与江港、海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联动效率,加快构建江海河、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继续推进苏州“苏南地区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铁公水联运,积极参与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的物流通道,以徐州、苏州等港口为重点,打造铁水联运示范工程,支持开行集装箱铁水联运五定班列,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支持徐州等港口大宗散货铁水联运发展。加强多式联运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以港口为枢纽、“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新模式。

八、推进发展理念向强调生态绿色转型,提升航运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航道设施、沿线港口、运营船舶的生态化建设,打造高标准的美丽江苏中轴。

加强航道设施生态化建设。以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为示范,开展生态系统修复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可复制的生态航道建设成套标准并加强推广应用,提升航道基础设施生态化水平。推广应用具有较好透水性、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生物栖息及繁殖的生态型结构和生态型建筑材料,提升通航设施的生态性。坚持“城河共荣、景河共生”,加强与沿线地方政府统筹协调,统一规划,推广建设集航运、绿化、景观、人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人文航道,展示航运功能设施与城市景观、田园风光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

加强生态友好型港口建设。加强港口堆场、码头扬尘污染控制,所有大型煤炭、矿石、砂石码头粉尘实现在线监测,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堆场配备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持续推进港容港貌提升,加强港区综合环境整治,持续推进港区绿化提升,深入开展“见缝插绿”,公用港口码头可绿化区域实现全绿化。

加强船舶污染综合治理。加强船舶生活污水防污设施和生活垃圾、油废水收集贮存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港口岸电使用,推进港口码头、船闸、水上服务区垃圾回收,污水收集、转运和处置无死角,推动船舶污水从达标排放向零排放提升。完善内河船舶排放监测体系,严格限制燃油不符合国标要求的船舶进入京杭运河江苏段航行。严格实施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封舱航行的规定,研究推行统一的船舶封舱形式和规格,避免扬尘污染和沿途抛洒污染水质。

九、推进发展方式向智慧创新驱动转型,提升航运现代化水平

以现代化航运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智慧创新为手段,重点加快智慧航道建设、提升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推动航行保障职能,全面提升航运现代化水平。

加快智慧航道建设。以京杭大运河苏北段、苏南段等智能航道示范工程为抓手,以推进港航基础设施数字化、运行调度网络化为重点,加快智慧航道建设。加快京杭运河全线电子航道图建设,建立集水文、气象、港口、船闸、船舶、跨河设施等信息采集、分析、船舶调度、决策支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统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智慧船闸建设,对船闸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建设船闸智能维护管理系统,实现全自动少人值守运行,完善船闸调度系统,实现京杭运河多梯级船闸群联合调度和干支线船闸调度联动。加快推进京杭运河江苏段全线船闸智慧船闸建成。加快推进干线航道网运行监测及调度体系建设。

提升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强化京杭运河沿线航道、船闸、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的动态感知预警能力建设,加强运河跨区域安全管控。加强危化品船舶过闸调度和安全管控与联防联控,推进危险货物安全管理和行业监管数据共享。建立港口重大危险源智能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对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状况实时动态管控。建设和完善VITS、AIS、视频监控及激光扫描系统,实现对运河通航船舶实时跟踪、船舶数据分析、违章动态监测。完善安全生产防控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推动运河沿线航道、船闸、港口等应急保障平台与应急装备库建设,结合智慧航道建设,探索建立集航道信息服务、运行监测和应急保障于一体的船闸应急保障中心,提升水上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航行保障智能技术应用。推进基于5G通信、北斗卫星导航行业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船舶全航程可视化辅助航行。深化 “互联网+”应用,提供基于船闸智能调度面向船舶过闸全过程的交互式智慧导航服务,全面提高船舶航行安全保障水平和过闸效率。鼓励船舶企业开展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应用,重点提高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危化品船等运输船舶远程监测、风险预警、优化控制等能力。推动北斗导航系统专项应用,提高船舶定位可靠性和精准度,提升船舶辅助导航功能。

十、推进航运功能向文旅交融合发展转型,提升航运发展内涵

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指引,着重推动提升通航设施航运文化内涵、拓展通航设施科教功能,凝炼新时代航运精神,加强航运文化保护与传承,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品位。

提升通航设施文化内涵。将航运文化纳入地方大运河文化设施的重要内容,凸显航运文化的重要性。对运河沿线既有船闸进行文化品位提升,因地制宜建设闸史陈列室、船闸现代科技展示厅、航运文化展示等内容。以“保护一批航运遗产,改造一批航运设施,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为重点,加强运河航运文化标识建设、强化运河文化研究和传承弘扬。深入研究运河沿线当地历史文化及通航设施自身发展历史,提炼相关文化内涵进行宣传,将航运文化元素符号融入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的建设,结合当地文化特征以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展示宣传运河千年航运文化。

拓展通航设施科教服务功能。积极改造提升京杭运河沿线既有航运设施,对具备条件的船闸、集装箱港区等,适当选择部分非生产区域,合理设置参观路线,完善安全保障措施,拓展科教和旅游服务功能。完善运河沿线水上服务区布局,拓展服务功能,打造集航运功能、公共服务、社会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水上服务区。拓展服务区对过往船舶和周边公众的双重开放服务,加强船民与普通游客、周边群众的互动和了解,增进公众参与度和获得感。

积极推动交旅融合发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配合文旅部门加强水上交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有序推出运河水上文化旅游,打造运河精品游航线。选择合适航段研究开行民众体验游航线,弘扬运河航运文化,广泛宣传航运发展成效。根据大运河文化带旅游长廊建设需要,依托运河沿线历史街区、枕河人家、码头古渡、河湖湿地等原真性景观,配合完善水上旅游航线规划及水上旅游码头布局,促进交旅融合。

十一、加强航运转型提升的保障

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涉及多领域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水利等部门在工程规划建设、投资及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密切配合文旅部门推动运河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统筹作用,建立实用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合力推进。各级交通部门要主动作为,在争取各级财政对相关项目实施支持保障的基础上,创新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共同推进运河航运转型提升,为沿线各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