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新华日报•市县长说交通】为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当好先行军
发布日期:2021-04-12 08:52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当好先行军

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权


“十三五”时期是淮安市交通建设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淮安人民感受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最为深刻的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23亿元,是“十二五”同期的2.88倍,创历史新高。建成了一批具有关键性支撑、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交通工程: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高铁全线通车,宁淮高铁在全线率先开工,48公里内环高架一期一次成环,“高铁梦”“高架梦”先后照进现实;淮安机场获批国际机场,公路网人口密度、干线航道里程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位,公路枢纽、区域内河航运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公路客运量、水路货运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均超过0.5%,达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指标,淮安成为京津冀至长三角通道、沿淮河综合运输大通道、东部沿海通道等交汇的区域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事业的大发展,打开了淮安融南汇北的地理空间格局,加快了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步伐,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为重大战略实施撑起“骨架”。“十三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相继在淮安落地,如何把握机遇,化“势能”为“动能”?淮安下好交通这步“先手棋”。拓展区域一体化“快速走廊”。公路上,在苏北率先形成城市高速公路环;铁路上,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宁淮铁路加快建设,淮安基本确立区域重要高铁枢纽地位;航空上,目前淮安机场运营航线25条,通达全国主要中心城市;水运上,淮安港是国家二类水路开放口岸,运河两淮段目前仍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形成了“通江达海、通济江淮”的格局。打造运河文化复兴“美丽中轴”。按照打造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公共服务配套、历史遗存活化利用,做好大闸口、河下古镇等滨水区保护开发,古老运河焕发新姿。开辟乡村振兴“康庄大道”。围绕农房改善、全域旅游、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提前一年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提前两年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建成淮河大桥、高家堰大桥,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丘陵山区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二、为城市能级改善提供“引擎”。“十三五”期间,淮安市坚持交通先导发展战略,通过加强枢纽联系、优化网络体系,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密切产城与组团联系。大力实施通达工程,内环高架在主城区画出“同心圆”、有轨电车连起城市主要功能区、滨河大道串起“两淮”第二快速通道,有效带动了沿线园区建设和城市开发,切实解决了交通拥堵及“钟摆式交通”等问题。促进枢纽经济振兴。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大力推进航空、高铁、港口枢纽建设。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提出建设淮安航空货运枢纽,目前已开通4条全货机航线;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进淮安新港枢纽建设,港口吞吐能力超亿吨;高铁物流基地建设也正在谋划推进。同时,大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建立便捷高效的海河联运、铁水联运系统,服务制造业降本增效。构建站城一体格局。强化枢纽对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服务支撑,推动运输链与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优化枢纽周边片区功能布局和城市运营方案,目前空港产业园、高铁商务区、黄码港临港新城等初具雏形。

三、为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改革转型。打造便民惠民公交。入选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7%,农村客车通达率100%。基本公共交通百姓满意度得分2018年为全省第一、2019年为全省第二。引领绿色智慧新风尚。实施交通信息化项目近30个,建成淮安新港5G安全可视化系统等平台。创成全国绿色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在全省内河率先实现规模以上港口岸电全覆盖,新购置1482辆新能源公交车。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提升成效显著,内环高架绿化成为城市靓丽“绿腰带”。筑牢平安交通基石。加强“两客一危”、超限超载等安全监管,推动解决205国道、宁连公路穿城等隐患问题,交通领域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十四五”期间,淮安市将紧扣“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向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目标迈进,为交通强国、交通强省贡献淮安力量。

本文刊于4月12日《新华日报》4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