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丁一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交通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以超前视野谋划交通、以创新思路发展交通、以综合举措提升交通,“十三五”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00亿元,接近“十二五”时期的2倍,“东水西山一路连、南江北湖一河牵”的中心城市交通发展格局初步构建,城市对外立体大交通框架初步形成。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向集成突破迈进。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段建成通车,扬州全境进入高铁时代;宿扬高速、江广高速建成通车,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五峰山公路接线工程加快建设,“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建成和在建过江通道3个;611省道沿湖大道、金湾路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建成通车,400多公里市域一级干线公路环全面构建;扬泰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扬州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东部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运,“互联互通、快连快通、轨连轨通、好寻好行好停”的现代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交通出行服务向高品质供给迈进。扬泰机场实现与国内外57个中心热点城市通航,2019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98万人次;扬州东部客运枢纽开通72对班次,高铁直达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扬州火车站日均旅客到发量稳定在1万人次以上;成功入围“十三五”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和省“公交优先示范市”创建城市,建成“两横两纵”公交快线网络和公交智能管理系统,主城区与江都区公交实现融合发展,行政村通达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镇村公交开通率100%,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最高5A等级。三是行业综合管理向治理现代化迈进。适应新发展理念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加快健全完善,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行政职能调整改革全面完成;深化“放管服”改革,交通所有许可事项全面实现“三集中、三到位”,“不见面”审批率达100%,以“管信用”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压紧压实政府、部门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交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向好。
进入新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行业的地位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的职责使命没有变,“适度超前”发展的机遇特征没有变。“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将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交通强省扬州实践,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步伐,为实现扬州“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担当扬州使命、作出扬州贡献。
一是聚焦区域融合发展,打通对外交通动脉、补齐过江通道短板。做强沿江、沿河和跨江三大通道,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扬镇宁马城际等轨道交通项目,合力构建至长三角中心城市、省内所有设区市“1.5小时交通圈”“宁镇扬1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京沪高速扩容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仪禄高速公路,优化完善市区高速公路网,主城区形成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环;加快建设龙潭过江通道,积极推进润扬第二、第四和金山过江通道专项研究,努力构建通行能力充分的过江通道群,实现多板块拥江融合、全天候跨江联系。
二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做强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枢纽间的有效衔接。紧扣铁路、航空等重点领域,谋划扩建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北沿江高铁站房和场站,加快构建以高铁场站为主体,层次清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开工建设扬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强化与国内枢纽机场的中转衔接,将扬泰机场打造成为区域性重要国际枢纽机场,并进而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促进要素资源集聚,重塑扬州经济地理优势。
三是发挥江河交汇优势,聚力打造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的现代航运体系。大力推进内河干线航道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通扬线高邮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金宝线航道整治项目,加密“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络,推动扬州港建成以河江海、公铁水为特色的多式联运枢纽;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高标准建成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放大航运优势,建设生态走廊,彰显文化价值,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标杆。
四是秉持交通为民理念,不断提升城市公交、农村交通发展水平。加快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和换乘枢纽建设,加快构建宁镇扬城际公交体系,推动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公交无缝衔接,创成国家公交都市和省公交优先示范市;加快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开展沿线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真正将农村公路打造成平安路、致富路;加快村邮站标准化建设,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物流体系,不断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
本文刊于4月7日《新华日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