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新华日报•市县长说交通】凝心聚力,推动丹阳交通迈向新高度
发布日期:2021-05-26 10:03 浏览次数: 字体:[ ]

凝心聚力,推动丹阳交通迈向新高度

      丹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谢正宝


“十三五”以来,丹阳市努力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着眼丹阳作为交通强国试点县市的高标准定位,以“外联成网、内聚成核”为目标,奋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7.16亿元,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巩固。

紧抓重点工程建设,

构建立体交通

5年来,丹阳交通人敢抢敢拼、善作善成,规划完善综合运输道路网络布局,对外联通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提升,形成高水平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镇丹高速与常泰高速、沪宁高速形成了“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境内拥有7个互通,“15分钟上高速”的目标基本实现。357省道丹阳至常州机场段、122省道全州段建成通车,成为联通苏锡常对接南京的纽带。同时,与312国道、346国道、233国道、340省道以及规划中的358省道和240省道,将形成“四纵四横”对外国省干线联通路网,谋求区域融合发展。对内交通格局更加完善,高质量完成北二环立交、车站路北延、南三环东延等工程,中心城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公路总里程增至2267公里,公路密度突破216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丹阳市境内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3条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公里,最高时速提高至300公里/小时。水运建设实现大跨越,完成大运河航道“四改三”、丹金溧漕河航道“五改三”施工,航道通行能力全面提升至1000吨级,年船舶通过量分别达到1.65亿吨和0.95亿吨,通航保证率在95%以上。

挖掘“四好农路”内涵,

助推乡村振兴

5年来,丹阳以“畅安舒美”为目标,打造“镜彩农路、丹凤朝阳”特色品牌,相继被评为全国、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大力推进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特色景观节点,路域景观美化效果极大提升。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新建、改建135条农村公路,总计226.179公里,完成危桥改造26座。完善制度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县道公路管养及公路绿化事权的实施意见》,理顺了县道管养事权,建立“路长制”管理机制,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夯实公共交通基础,

服务高效出行

5年来,丹阳以满足出行需求为着力点,强化服务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公交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公交全域线网优化方案及智能升级》,公共交通增至537辆车、75条线路,总里程达1501.6公里,线网密度提升至3.2公里/平方千米,三级公交网络实现了城区和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强化“智慧交通”建设,“丹阳交通行APP”、移动支付、线路查询等功能全面实现。客运班线发展显著,开通运营51条线路,通达苏、浙、鲁、皖四省26个城市,省内13个设区市实现全覆盖。现代货运物流业加速发展,年货运运量增至1835万吨。

压实行业治理责任,

提升工作质效

5年来,着力转变理念、提升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为全市经济发展和行业健康运行提供有力保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成国务院安全督导组及省、市312国道隐患整治工作销号,在此基础上,主动作为,开展了国省干线公路中分带开口封闭工作,全封闭159处,半封闭28处,国省道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网上“不见面”审批,覆盖率达100%。开展港口码头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内河29家在营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强化党建工作引领,

激发内生动力

5年来,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打造党建服务品牌,建设“交通驿站”,为过往群众打造“不打烊”的温馨之家,开展“你出行 我服务”党员志愿活动。构建党建联合体,建立交通重点工程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学、联创联赢的新机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最美交通人”评选,展示行业新风貌,弘扬交通正能量。

本文刊于5月26日《新华日报》13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