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是位于江苏省东北部的海滨城市,北临渤海,南连长三角,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西边内陆是陇海、兰新铁路干线东段始发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历史上曾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如今为新“一带一路”东端起点之一。
东方大港备选港
连云港有着漫长的航运历史。据《连云港年鉴》记载:连云港在秦汉时称东海郡,那时郡内朐县港常有舟船进出。至南北朝东魏时称海州,以后各朝代基本上延续称海州。唐宋时期,海州朐县港航线北通青岛、烟台,南达上海、浙江,对外与东北亚沿海国家也有航运贸易往来。
清雍正年间,海州脱离淮安府管辖,升格为海州府,辖区范围包括今连云港市区及县。清朝后期,海州府的大浦、新浦地区作为商埠口岸对外开放,设立了海州海关,征收海船货税,署理航运贸易业务。彼时,海州地区商贸繁盛,海舶辐辏,各种货物先由内河船运至大浦港,再通过海轮出港交易;新浦镇上南北商品繁多,集市兴隆,素有“淮口巨镇”和“东海名郡”之称。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计划在中国沿海修建若干个深水海港,并将海州列入“东方大港”的备选地之一,描绘了未来连云港港的发展蓝图。在20世纪20年代,海州大浦港就能停靠几千吨级货轮,航运贸易得到发展。后来,由于海岸线东移,大浦港航道逐渐淤塞,于是将主要港区迁至老窑,即今连云港老港区。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陇海铁路东段线建设并连接至港区,使港口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因主港区位置面向连岛、背靠云台山,所以分别取“连岛”和“云台山”的首字,将港口命名为“连云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州改称新海连市,后更名为连云港市,城市亦因港口而得名。
打造苏北枢纽港
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美日欧关系有所改善,经贸往来逐渐恢复正常。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必须加强港口基础建设。1973年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重要指示。不久,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建港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港口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机遇期。
时年4月,当时国务院主管基建工作的谷牧率调研组来到连云港考察,指导落实周恩来总理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港口建设的工作。谷牧在连云港深入港口生产、建设现场,了解各方面情况,开展实地调查研究。他在考察中指出:“连云港港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港口,要开放,大有前途,这是肯定无疑的。连云港处于我国沿海中部,可以充分利用陇海铁路,承担西北地区和川、苏、皖、豫、鲁等省份部分物资的进出口任务,这些省区的货物不必绕道上海、青岛。这样既可以减轻港口、铁路压力,又可以减少中转环节,节省运输费用。”当时关于港口发展规划有二套方案:一是继续在原老港区建设新的泊位;二是跳出老港区,向庙岭方向发展。
在听取了交通部、江苏省及连云港市汇报后,谷牧明确指出:“我们支持你们的第二套方案,在老港区外面搞,向庙岭地区发展。”并且认为要将当时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煤炭出口码头项目摆在连云港、摆在庙岭。谷牧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海洋船舶向大型化发展,连云港还是一个只有三五千吨级中小泊位的港口,这与它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太不相当了。”
谷牧考察连云港后,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作出《关于加强连云港建设的几点意见》的决定,指导并推动了港口建设的进程。1974年,交通部下达给连云港的建设投资计划为3044万元,相当于上一年连云港实际完成投资额的2.37倍。同年12月,连云港港首个万吨级煤炭专业码头在庙岭建成投产,这是连云港港口建设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由此开始向深水大港发展。
1984年,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开放包括连云港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的重大决定,使连云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此后港口建设快速推进,货物吞吐量逐年递增,多途径联运优势不断显现,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持续提高。至20世纪末,连云港先后拓展、升级了庙岭、墟沟、连岛等港区,港口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形成散粮、煤炭、焦炭、矿石、化工和件杂货等数十个万吨级码头泊位,货物总吞吐量由1978年的400多万吨增至1999年的2000多万吨,成为江苏省第一大港和苏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港。
建设国际性港口
进入新世纪,连云港港积极打造“一体两翼”港口布局,逐渐形成连云主体港区和南翼的徐圩及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及前三岛港区,展现区域性国际港口的发展前景。其中,南翼徐圩港区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总设计吞吐能力4.5亿吨,深水航道具备10万吨级通航条件;北翼赣榆港区规划为依托临港工业起步、逐步成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以干散货、液体散货和散杂货运输为主,并预留远期发展集装箱运输功能,建有5万吨级通用泊位。
面对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运输干线网络化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2011年以来,连云港先后实施了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项目,向建设区域性国际海港迈出了重要步伐。
“十三五”期间,连云港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运输量累计完成9.29亿吨和2374万标箱。目前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70个,其中30万吨级泊位1个,10万吨级泊位2个,7万吨级泊位3个,5万吨级泊位1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通航联系,开辟东北亚、东南亚、欧洲、美洲、中东等集装箱和货运班轮航线40多条,并开通至韩国仁川、平泽两条大型客箱班轮航线。
同时,连云港港作为新“一带一路”东端起点,我国国内出口货物汇集于此,中欧班列以连云港港为始发站,通过陇海、兰新铁路横贯东西部地区,并经中亚进入欧洲,终至荷兰鹿特丹市,联通了亚欧十几个国家,全长达1万多公里。中欧班列自开通以来,累计开行国际班列4000多列,承担了大陆桥过境集装箱运量的90%以上。
河海联运助发展
连云港除拥有陆海区位优势外,其境内还有四通八达的内河水运网,内河航道多达83条,总通航里程1138公里。以盐河为主要航道,北接沭北运河,西接蔷薇河、淮沭新河、柴米河,东接善后河、东门河、灌河,南接京杭大运河,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运格局。
盐河,古称“官河”,是沟通淮阴市和连云港市的人工河道,也是淮北产盐向南运输的主要航道。历史上,各朝官府对盐河进行了多次开浚和整治,以保障盐业输送。据《唐会要》记载: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开泗州涟水县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南入于淮。”另据《方舆纪要》记载:“宋元符初(1098年)淮南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赐名通涟河。”它是盐河的前身。清康熙年间又多次疏浚河道,用以转运淮北地区盛产的盐,故名“盐河”。
2005年以来,江苏省将盐河等干流纳入全省航道网规划,按照三级航道定位开展整治疏浚,实现了京杭大运河与连云港疏港航道贯通,千吨级船舶可由京杭大运河通达连云港出海。2010年建成通航的连云港疏港航道工程,构成连云港除铁路、公路外的第三大疏港通道,并通过连申线(通榆河)沟通连云港与大丰港、洋口港、如皋港等沿海、沿江港口,经南通进入长江。2012年宿迁至连云港航道开工建设,使两地水运距离缩短100多公里,为苏北地区新添一条便捷的内外贸易出海通道。2019年又开通了泗阳、步风、海安、阜宁等集装箱河海联运航线,形成覆盖苏鲁豫皖的航运网格,彰显了河海联运的优势与作用。
河海联运促进了内河港与沿海大港的深度融合,依靠水水中转、河海联运的模式,进一步提升海港货通全球的优势。“十三五”期间,连云港河海联运量累计达到4000万吨。冯元祥
本文刊于7月18日《中国水运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