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船闸极目眺望,沿岸绿意葱茏,船舶川流不息;傍晚,徜徉在里运河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水韵流动。每到夜晚,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人流如织,“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康熙的诗句恰如其分。
日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规划印发,提出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位于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段——里运河北端的淮安与大运河相伴而生。这座古城曾控扼着淮河、大运河等多条重要水道,是南北水运的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还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每每行经“壮丽东南第一州”淮安,迁客骚人总是不吝华美的辞藻。当代淮安人通过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把清江浦的兴盛之景、繁华之所、绚丽之美次第呈现,千年运河的气息在古城宽厚的怀抱中悠远绵长。
不尽邗沟水 微茫日夜流
“不尽邗沟水,微茫日夜流。”《邗沟怀古》一诗中提到的“邗沟”是中国大运河的滥觞,是有文献记载的开凿最早的人工河道,后称里运河、淮扬运河。
《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吴王夫差掘起了开凿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锨土。
春秋时,吴国崛起于长江下游,境内河川纵横,湖泊密布,“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夫差图谋中原,无奈距离齐国千里迢迢,靠马车和挑夫运输军用物资耗费甚大,但吴国在水军和航运技术上很有优势。公元前486年,夫差利用长江、淮河之间的湖泊坑塘,开凿了一条人工河道,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从而贯通长江与淮河。该运河以古邗城为起点,故称“邗沟”。
邗沟开凿2500多年来,虽经盛衰兴废,但从未中断。早期大致是自今扬州市东南引长江水北流,向北过扬州,穿行多个湖泊后入淮河,全长170余公里。隋代前期,邗沟常淤塞。当时邗沟相当长的河道都是平水不流动,有堰坝控制。隋文帝杨坚为了伐陈运兵运粮,“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时,“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在旧有基础上的一次大规模整修和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大运河的规模。
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后,邗沟成为其中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明清时期淮扬运河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漕运进一步发展,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半壁江山。
邗沟的开凿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催生了淮安、扬州两座历史文化名城。
东南六路之粟 由淮入汴至京
在淮安市淮安区城区中心有一处占地约3万平方米的遗址,这就是历史上曾主管全国漕运的机构——总督漕运公署。
由水道运输粮米供给政治中心或边防官吏军士,名曰“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左传》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47年的一次漕运——泛舟之役,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内陆河道水上运输。隋朝在20余年间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浙江余杭,跨越北京、天津、河北等四省二市,沟通五大水系的“隋唐大运河”。
淮安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漕运枢纽。自隋起,朝廷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到了唐代,疏通运河、以通漕运是治国兴邦的基本国策。唐开元中期,天下漕粮愈以江淮为重,唐廷组织数千漕船,年运百余万石租粮北上。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
元代,大运河迎来历史性的时期,忽必烈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使大运河直贯南北,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及规模,促使明清成为漕运的最盛时期。大运河取直贯通后,漕运量猛增,物资交流空前活跃,淮安成为大运河沿线的名城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朝诗人欧阳玄曾描绘漕运景象道:“舳舻尾相衔,密次若鳞甲。”
明代至清中叶是淮安漕运鼎盛时期。明初在这里设总督漕运公署,总督天下漕运事务,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又称漕运部院。部院机构庞大,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当时,千万艘粮船衔尾而至淮安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后再从河下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经淮安北上的漕粮年达400万石,经淮安南运的正纲盐年在140余万引(每引约200斤)。除漕运、盐运之外,杂货、手工业等商品入境、过境的数量也十分惊人。
城因河兴,漕运的兴盛促进了淮安的繁荣。淮安城下河道内船舶迤逦,舟楫如梭,城内外商贾云集,夜不罢市。诗人俞俊曾夜宿淮安,被喧闹声惊醒,撩起了乡愁,赋诗《楚州夜泊》曰: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城头楚语惊乡梦,船尾吴歌动客情……
襟喉南北处 船马交接驰
“苏湖熟,天下足”,隋唐以后,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特别是粮食,主要来自江南。江南的钱粮都要经过淮安清江浦循大运河北上,直送京都。每当运粮季节,上万艘漕船千帆竞发,浩浩荡荡。从明初到清末,淮安是国家漕粮储备中心、中转之地,因而有“天下粮仓”之称。
明代,大运河沿用元代河道,每年需要运往北京的漕粮数额巨大。原先走海运,常遭倭寇袭扰,很不安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会通河全面通航,遂停止海运,改走内河漕运,由陈瑄总督。可当时江南运河到淮安后,不能直接通淮河,水运改陆运要经过5座坝,劳费巨大。陈瑄主持疏浚沙河,开凿清江浦河道,至鸭陈口入淮。他还筑闸4处,其中清江闸位于淮水与大运河交汇处,当黄河水涨时,就关闭清江闸。从此,江南漕船可直接到清江浦,既免除陆运过坝之苦,又减少许多风险。由此,大运河船只南往淮河驶向江南杭州,北通临清入卫运河直达北京,京杭大运河至此全部畅通。陈瑄开埠,掀开了清江浦的辉煌历史。清江浦河的两侧兴起了新的城镇,以河命名,一座运河名城由此诞生。
陈瑄主持漕政时,创行了漕粮“支运”制度,即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大运河沿线重镇,分别建筑中转粮仓,各自接纳指定地区的民船送来的漕粮。据《常盈仓周垣记》,其中一仓“俯临大淮,廒凡八十有一,联基广凡二百七十八步有奇,周凡一千五百四十四步有奇。”其规模可见一斑。
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了漕粮储存安全,漕运总督张之万决定在清江浦城内再建丰济仓。丰济仓先后建成220余间房,可储粮百万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皇粮储备库,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2006年,丰济仓遗址被确立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逢漕运旺季,为保证漕船畅通,禁止非漕运船只在清江浦以北的运河上航行,因此由南而北的旅客要在石码头舍舟登陆,渡黄河至王家营换乘车马,踏上通往京城的大道。由北而南的旅客则至王家营弃车马,至清江闸下登舟扬帆南下。“南船北马王营渡,九省通衢石码头”由此而来。南北商旅在此“换乘”,聚集了文武官员、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促进了这座新兴小城的商贸繁荣,明人方尚祖作诗《清江浦》赞叹:“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
大运河曾在千年前造就了淮安历史上的富庶繁华,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工作的推进,今天同样为淮安发展带来新机遇。郑学富
本文刊于8月19日《中国交通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