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两句话的背后蕴藏着许多感人的战“疫”故事。自环苏疫情查验启动以来,连徐支队第五大队全体人员主动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坚决遏制疫情蔓延。面对疫情防控的繁重任务,队员们往往难以兼顾工作和家庭责任,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面对少数司乘人员的冷言冷语,队员们将委屈留给自己,用盈盈笑脸和温声细语化解矛盾。
“妈,对不起!”
7月24日,大队外勤中队长王学鹏的母亲不慎摔倒,眉骨受伤,在医院缝了七针,左脚韧带也发生了严重的拉伤。王学鹏家中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父亲去世后,他休息的时候,哥哥是他在照顾。他上班的时候,一直是由年迈的母亲在照顾。现在母亲受伤了,尤其脚上的伤造成行走不便,他打算向大队请几天假,在家照顾母亲和哥哥。
没想到,7月26日,他接到大队通知,环苏疫情防控启动。他拉着母亲的手说,“妈,现在疫情防控形势很严峻,大队人员少,任务重,我身为中队长,要以身作则,不能在家照顾你了,对不起!”
济徐苏鲁省界查验点位于江苏西北大门,查控任务很重,工作人员都是满负荷、超负荷运转。王学鹏作为中队长,压力更大,整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他利用空闲时间给母亲打视频电话,看着母亲头上缠着纱布,拖着沉重的脚步在灶台前忙碌,他眼含热泪,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孩子,对不起!”
庞道国,一名从事执法业务近20年的老队员。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道”。这个称呼一语双关,既源自他的名字,也在说他处理各类工作业务得心应手。
他是山东枣庄人,从家到单位有200余里。这次环苏疫情战“疫”打响后,他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因为离家远,事情又多,他连续半个月没有回家,始终坚守在查控第一线。
在查验点,他对过往车辆和司乘人员严格按规定进行排查和登记,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漏一人、不放过一条线索”,用行动践行着使命。
8月14日凌晨4时,大雨滂沱,并伴有雷电,庞道国和同事们一起坚守在查验岗位上。这时一辆南京籍车辆驶来,经查验,不符合放行规定,对其进行劝返。驾驶员情绪焦躁,庞道国耐心做好解释,并给他们送去了方便面和饮料等,有效化解了矛盾,取得了司乘人员的理解和支持。遇到不会使用健康码和行程码的司乘人员,他会主动进行指导,帮助司乘人员注册登记,提高检查效率。
他每天都会给妻子和女儿打电话。女儿每次都问他:“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你说带我去游乐园,什么时候去啊?”他每次都回答:“快了,快了,我回去就带你去玩”,但是心里总是默默想着:“孩子,对不起!”
“姐,对不起!”
7月27日凌晨2点,在徐州二院的心内科监护病房,一位老人痛苦的呻吟,犹如重锤不停敲击着守护在床边的张先乐,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医生和护士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在他们的努力下,老人各项生命指标终于趋于正常,但直到第二天凌晨,还没有醒过来。
在医院的走廊尽头,张先乐和姐姐小声地交谈:“姐,对不起!疫情查验开始了,我必须回去上班了,妈就交给你照顾了,辛苦你了。”“不用担心,工作为重,医院有我呢!”在转身离去的刹那,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返回单位后,张先乐立即忙碌起来。组织工作部署会议、起草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调配相关防护物资、完善内部防疫管理工作、填报各类信息报表……作为内勤中队长,他每天除了做好日常行政工作之外,还重点检查驻地防疫管理,督促值班人员加强对外来人员的两码检查、体温检测和登记,做到不漏一人,不放一患。为提升单位职工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他一方面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培训等。
“给您造成了不便,对不起!”
“我开的虽然是南京牌照车,但是我这段时间根本就不在南京,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出去”“我已经检查过核酸了,没有问题,三天前才查的,你们不应该拦着我” ......在查验点,每天都会遇到这类情况,司乘人员对于严格的检查标准,往往存在不理解或误解,有的情绪还很激动。对于这种情况,执法人员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耐心地予以解释劝说。对于个别司乘人员的恶语相向,不但不会采取针锋相对的语言回应,反而会先说一句:“对不起,给您出行造成不便了!”然后再进行劝导,确保不激化矛盾。在执法人员有理有据有节的劝说下,整个查验期间,没有发生过一起应劝返未劝返的情况。
因疫情防控需要,部分高速公路出口关闭。“高速公路通不通?”“某某收费站让不让下?”....大队值班电话成了高速公路通行信息服务热线、疫情防控咨询热线。值班人员热心为群众通报信息,解答问题,排除困难。
他们是战“疫”一线的交通执法人员缩影,他们用行动筑起守护健康、平安的交通屏障。(张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