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先行示范 江苏加快推进交通强省建设
发布日期:2022-10-12 11:18 浏览次数: 字体:[ ]

       囗 王燕 驻江苏首席记者 施科

  翻开江苏地图,从长江之滨到黄海之畔,从江海平原到徐淮大地,正在被流动的交通线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纵横交错之间,一条条生机勃发的交通动脉用速度重新定义时间,用联通不断改写空间,绘就了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新时代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新画卷。

  交汇四方,通达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交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效率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度重视交通运输顶层设计

  很多人对这两次会议印象深刻——201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八,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春节后第一个全省范围大会——交通强省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会议;2022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四,省委、省政府召开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进会议,动员全省上下全面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多年来,江苏省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省全局性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最迫切”的任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加以推进,先后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分区域、分阶段明晰时间表、路线图推进,为在更高层面、以更高质量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指明方向。

  围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政府先后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目前,江苏已形成公铁水空四大省级交通集团体系,省级综合交通运输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为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探路先行。

交通经济先导作用充分发挥

  掘进,再掘进!今年9月10日,国内在建承受水压最高、长江上直径最大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右线盾构掘进通过最低点,累计进尺超过2000米。该项目总投资约141.5亿元,建成后将成为继江阴长江大桥后,连接靖江、江阴两座城市的又一条交通“大动脉”。

  延伸,再延伸!今年9月1日,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南沿江城际铁路正式进入全线铺轨阶段,即将从“纸上蓝图”变为“地上通途”。作为沪宁间第二条城际铁路,该项目建成后沿线的句容、金坛、江阴、张家港、常熟等全国百强县将加快融入沪宁“一小时高铁圈”。

  2012年以来,江苏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2万亿元,2021年创下1780亿元的历史新高,较2012年增长了158%。2021年江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增加值3466亿元,较2012年增长47.3%,占GDP比重达到3.0%。这十年,交通运输投资建设直接拉动GDP约3万亿元,间接拉动GDP约9000亿元,新增约600万个就业岗位。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投资结构占比由2012年的5.8%、60.2%、27.7%、6.4%,调整为目前的28.1%、60.7%、10.0%、1.2%。十年来,铁路投资大幅增长,累计完成投资3345亿元,占总投资的30%;水运投资逐步回暖,累计完成投资1701亿元,自2017年开始,年均增幅达到9%;公路投资整体规模持续增长,累计完成投资5889亿元,更加注重过江通道、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投资建设,其占公路总投资的比例由2012年的68%提升到2017年的80%;民航累计完成投资303亿元,占总投资的2.7%。

  十年来,江苏交通不负重托,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海陆空立体化国际运输大通道加快构建,培育了苏满欧、连新亚、宁亚、宁欧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欧班列品牌线路,形成向西至欧洲腹地、中亚和西亚,向南至东南亚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连云港港形成了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一港双线”的过境运输格局,每年承运中亚50%以上的过境箱业务,承担新亚欧大陆桥90%以上的国际过境运输量。十年来,江苏进出口总额从3.5万亿元增加到5.2万亿元,占全国13.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年均增长9.2%,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4%。农村公路服务农村产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物流发展等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收入超千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9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

综合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善

  今年8月2日,随着一列高铁缓缓驶出盐城站,连接徐宿淮盐和连淮扬镇铁路的宁盐联络线正式开通运营,南京、盐城两地实现高铁两小时内直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完善,一条条新交通线打通了互联互通新通道,打开了群众出行新方式。

  铁路建设跑出加速度。江苏坚持把铁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轨道上的江苏”基本建成。至2021年年底,全省铁路里程达4204公里,高铁里程由2012年年底的627公里增至2212公里,覆盖70%以上的县级以上节点,覆盖率比2012年年初增长3倍多,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南沿江城际、宁淮城际、沪苏湖、沪苏嘉铁路等项目正高效推进,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

  “拥江发展”走向“跨江融合”。江苏境内400多公里长江是沿江城市横向之间的黄金带,也是南北之间的“阻隔带”。十年来,江苏加快补齐过江通道突出短板,先后建成过江通道8座,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7座,隔江相望的设区市之间均实现过江通道直通,跨江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当前,江苏在建9座过江通道到“十四五”末将建成6座,实现隔江相望的县(市)均有过江通道连通。

  机场群建设有序推进。江苏航空在保障能力、运输规模、航线网络、集疏运体系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9个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全面落地,实现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同时全部实现一类口岸开放,运输机场密度位居全国各省份前列。2021年,旅客、货运吞吐保障能力分别达7280万人次、171万吨,较2012年提升了186%、269%。航空旅客吞吐量实现了从2000万级到5000万级的跨越,2019年达到5844万人次。

  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十年来,江苏路网等级结构不断优化、通达深度不断提升,实现了高速公路由“县县通”向“县城通”的提升、相邻县通一级公路,县到乡通二级及以上、乡到乡通三级及以上、村到村通四级及以上公路。高速公路新增652公里,达到5023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新增3736公里,达到12769公里。

  港航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今年9月17日,江苏首条30万吨级深水航道——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全线正式开通,为中西部和苏北地区联通世界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海上大通道。十年来,江苏着力补齐内河干线航道、深水海港等短板。至2021年年底,全省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23.8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数529个,亿吨级大港数10个,内河航道里程和密度分别达到2436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23.75公里,均保持全国第一,正加速向水运强省迈进。开辟集装箱近远洋航线80条、内河集装箱航线64条,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多式联运体系,2021年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62.8万标箱,十年翻了两番。内河集装箱航线数量达到64条,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由2012年的8.17万标箱增至2021年的81万标箱,增长8.9倍。
       客运服务品质显著提升
  出门500米即可乘坐公共交通,5分钟内实现换乘,这是昆山市民的公交出行实况。不久前,昆山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成为江苏唯一获评的县级市。
  速度提升,让生活选择更丰富;服务提升,让出行体验更美好。十年来,江苏以提供普惠民生和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加高品质、快捷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供给,积极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让群众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高品质出行比重进一步提升。飞机、高铁“飞入寻常百姓家”,江苏航空、铁路客运量占比由2012年的0.4%、4.4%上升到2021年的2.9%、28.5%,分别提升了6.5倍、5.5倍。通达全国、连接国际四大洲的航线网络基本形成,远程洲际航线由2012年的2条增加至2021年的8条,13小时国际“飞行圈”通达四大洲。截至2019年年底,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54个,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航空直达率达到85%;国内通航城市达124个,与省外39个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联通覆盖率达到92%。
  城际铁路客运服务更加便捷。基本实现长三角核心城市间1小时通达,江苏省内设区市到南京2小时通达,设区市之间2.5小时通达,铁路客运量由2012年1.18亿人次提升到2021年的1.91亿人次,年均增长率达5.5%。
  绿色出行深入人心。截至2020年年底,江苏共7个设区市开通或在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全国第二,日均客运量超过430万人次。公交车分担率由2012年的20.1%提升到2021年的26.3%。
  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进。经过多年探索,江苏镇村公交车开通率由2012年的38%提升至2020年的100%,年服务群众出行超过1亿人次。截至2020年年底,76.3%的乡镇和57.7%的建制村公交车不用换乘可直达县城,为全国之首,农村居民真正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
  个性化出行服务灵活多样。江苏推出城际快车、商务包车、校园快线等多种定制服务,推出空巴联运、高铁接驳等多种联程运输服务,网约车、共享单车、新能源共享汽车等新出行模式快速发展,打造“巴士管家”一站式综合出行服务平台,服务出行人次已突破2亿。开行“运游结合”、乡村旅游线路664条,全省11000多个休闲农业景点实现了城乡公交直达,带动沿线景区客流普遍增长10%以上。
  品质出行不仅体现在“脚下”,还在“指间”。江苏设区市公交车、地铁实现了手机移动支付全覆盖,江苏交通一卡通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与全国互联城市超过340个。江苏发行的第三代社会保障卡也加载了交通功能,可在全国多个城市刷社保卡乘坐公交车和地铁。

        物流运输结构持续优化

  今年8月31日,装载从俄罗斯进口82标箱板材的中欧班列,在绥芬河口岸清关后,通过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最终抵达位于太仓港多式联运物流园的浮桥作业站,太仓港首次迎来中欧班列,将进一步撬起港口海铁联运新动能。目前太仓港运营集装箱班轮航线217条(班),是长江港口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
  十年来,江苏积极构建形成“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运输新格局,全面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努力打造“物流费用洼地”和“物流发展高地”。
  2021年,江苏完成水路货运量9.8亿吨,完成水运货物周转量7743亿吨公里,较2012年分别增长67.5%、27.9%,分别占全国11.9%、6.7%,占全社会综合交通运输总量的32%、62%。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2.1亿吨,约占长三角区域49%,较2012年增加12.6亿吨,增长64.6%。
  从海运独大,到航空蓬勃发展,再到中欧班列奔驰不息,江苏国际物流网络在过去十年也历经了新一轮蜕变,国际供应链韧性持续提升,为“买全球、卖全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国际海运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年底,江苏共开辟集装箱近远洋航线80条,沿江沿海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945.5万标箱,较2012年增长42.5%;与江苏进出口贸易额排名前二十的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航线通达率达55%,RCEP成员国家中有8个实现海运直达。
  国际航空货运蓬勃发展。江苏逐步形成“东连(北美)西至(欧、西亚、中东)南畅(东南亚)北通(东北亚)”的国际航线网络,2021年全省高峰时运营20余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完成机场货邮吞吐量65.3万吨,较2012年增长77.4%。
  “江苏号”中欧班列奔驰不息。稳定开行至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线路达23条,覆盖欧洲17国20多个城市、中亚5国近50个城市、东南亚6个城市,近80个国际站点。十年来累计开行班列7597列,2021年进出口货值达255.5亿元,重载率保持100%。

         科技创新赋能智慧绿色交通

  公交车到站预报实时查看,ETC除了上高速公路还能快速停车缴费,京杭运河试点“无人船闸”……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科技在江苏交通领域的表现愈发精彩。
  江苏交通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构建数字交通体系作为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的重要手段,智慧绿色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交通新基建率先落地。江苏全面布局5G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养护巡查、交通执法等行业监管领域应用,率先在全国探索智慧公路应用技术,建设了沪宁智慧高速公路、342省道智慧公路、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等项目,开展车道级管控、智能消除冰雪、雾区行车诱导货车等场景应用,其中沪宁高速公路无锡东段在全国首创大流量扩容平台,通行效率提升了20%。自主研发了集装箱TOS系统、散杂货PORTS系统等,已在南京港、苏州港等试点应用。太仓港建成全省和沿江首个堆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码头作业效率提高近20%。
  江苏作为全国首个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的绿色交通示范省,全面建成宁宣高速公路、312国道苏州段等6条绿色公路和连云港港、徐州港等5个绿色港口,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2航站楼、盐城机场T2航站楼获得全国“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圆满完成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五项行动”,形成了2万公里交通沿线“绿色廊道”。
  节能减排高效推进。全省198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和1073个乡镇充电桩全覆盖,至2021年年底,全省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营运客车、公交车分别为7200辆、4.4万辆,占比达21%、85%。在全国率先开展内河船舶应用LNG清洁能源研究推广,LNG动力船舶总数占全国LNG运营船舶总数三分之一,节能环保主流船型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40%。全省累计建成港口岸电设施3036套,覆盖泊位3644个,沿海、沿江及内河主要港口、船闸,以及水上服务区基本具备岸电供应能力。
  污染防治阶段达标。创新提出“一零两全四免费”船舶污染物治理模式,累计完成2.6万艘船舶生活污水防污设施改造,占全国总数近60%。成立“江苏洗舱站联盟”,推动长江化学品船和油船“应洗尽洗”,建成5座化学品洗舱站,占长江干线总数量的二分之一。

      行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
  今年7月21日,《江苏省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2021)》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部省级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江苏深入推进信用交通建设,率先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和公路水运建设市场“1﹢6”信用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实现行业管理由“管行为”向“管信用”的转变。2019年、2020年江苏连续两年被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授予“信用交通省建设典型省份”称号。
  安全是发展生命线。江苏交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全面实施乡道及以上公路以及通镇村公交车村道的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实现全省4.2万辆“两客一危”车辆全覆盖,实现从“管车”向“管人”转变;自主研发了适合江苏省内河船舶基础信息感知的“船舶身份识别与轨迹传感器”(VITS船载终端),累计为近3万艘内河船舶免费安装VITS;率先建成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所有危化品储罐的实时在线监测和港口危化品企业安全风险的分级分类管控;率先建成长大桥梁健康监测数据中心,对89座跨江大桥和干线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安全进行连续实时监测。2020年,全省交通运输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15年分别下降76%、78%,连续13年未发生重特大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十年来,江苏交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新时代交通精神,不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行业文明的新提升展示交通形象。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党组建立“1﹢2﹢3”巡察工作制度体系,制定行业党建三年规划,打造“两保一强”党建特色品牌。全省交通运输行业14家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涌现出“大湖卫士”等一批部、省级先进集体和个人。建设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开展农村公路“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独具江苏特色的农路品牌。
  时空为证,见证发展。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未来,江苏将持续用奋斗书写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江苏答卷,为新时代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不断提供江苏经验、江苏智慧,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刊于10月12日《中国交通报》2-3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