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献恩 通讯员 阮智成
日前,《泰州数智赋能行动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围绕建设数字泰州目标,创造性实施数智赋能行动,计划经过3年的努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安全保障等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拥抱数字化时代,泰州积极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用智能化、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自2021年8月,在泰州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泰州海事局、泰州市交通运输局、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协同国有企业,经过多方调研、论证,科学推进、系统建设,联合开发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
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是泰州数智赋能行动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助力打造治理现代化、发展绿色化、服务品质化、物流经济化、港航一体化的水上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体系注入崭新的内生动力。该系统以港航为体、科技为翼,通过构建“多维感知、高效协同、智能处置”的现代化、智能化动态管控新格局,为泰州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赋能添翼”,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泰州沿江港产城融高质量发展“储能蓄力”的一件实事,更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大通道、为泰州在长三角一体化竞争中“提档升级”的一件要事,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了强大力量!
泰州港发展势头迅猛。
迫在眉睫 港航数字化转型箭在弦上
历史名城泰州,自古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
泰州港,千年古老港口,历久弥新。
特别是近十年来,泰州港发展迅猛,规模体量与日俱增,港口指标捷报频传。2021年,进出泰州港船舶突破38万艘次,到港船舶载货量3.87亿吨;近10年时间,港口吞吐量连跨1亿吨、2亿吨、3亿吨台阶,“世界大港”态势愈发明显。
今年前十月,泰州港到港船舶28.3万艘次、到港船舶载货量2.9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8.41%、3.54%,泰州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省第2、全国第10位。
泰州还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年造船完工量1000万载重吨,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2021年121艘987万载重吨新造船安全进出江,出口创汇近24亿美元,三大造船指标持续多年领跑全国。
港航发展规模持续壮大、体量不断提高,但是整体发展成色和质量与“世界大港”形象还不完全匹配。突出表现在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沿江码头普遍缺少规范的、统一的港口生产调度作业系统,港航各要素之间存在较多信息壁垒。
“此前,沿江90%以上的码头尚未建立规范的港口生产调度作业系统,许多码头还是使用电话沟通、纸质台账、磅秤系统等传统生产调度作业方式,严重制约港口运转效率。同时,港航经济指标还停留在人工统计阶段,统计口径、标准各异,难以为发展决策提供准确、实时、全面的数据支撑。”泰州市交通运输局港航管理处处长戚勇介绍。
同时,泰州水上交通一体化组织指挥体系尚未形成,与新《安全生产法》要求的“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也存在差距。此外,溯源核查难,一旦发生事故险情,港航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船舶载货情况、船舶配员情况等溯源核查困难。
作为“江河海”“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当前“数智赋能”发展形势下,港航企业信息化水平薄弱、港航要素间信息孤岛现象明显,羁绊了泰州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泰州港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泰州港航数字化转型,箭在弦上。
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项目启动仪式。
破题攻坚 打造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平台
聚焦“智改数转”,泰州乘势而上、破题攻坚。
“我们始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在推动港航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方面靶向发力,和市交通、工信等部门创新创优开发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催动港航发展科技赋能、数智转型、信息共享、要素联通、数字孪生,高质高效助力区域航运高质量发展。”泰州海事局二级高级主办景生成介绍。
据介绍,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以交通运输部“船e行”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船舶智能导航系统、港口生产调度作业系统和海事大数据中心等载体为技术支撑,覆盖泰州全港船舶、港口、货物等要素,集成港航申报、码头生产作业管理、港口保障服务等内容,促进水上安全监管提升与泰州港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系统坚持需求导向,结合监管需要、港口实际和用户需求全力做好系统开发,推动系统实用、适用、好用、管用,能够长期、可持续用。
系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大船、码头、小船”“船舶、港口、货物”两条管理链,将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嵌入到港口生产作业调度全过程,着力解决安全生产责任不实、船舶信息记录不全、航次动态闭环不严、货物流向掌握不清、码头调度水平不高、港口数据覆盖不全等问题,推动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系统坚持目标导向,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实现泰州沿江港航一体化全覆盖,树立长江江苏段港航智能调度的标杆示范。
在系统的实际开发中,泰州瞄准“三个一”,努力构建“多维一体”的新架构、“上下贯通”的总体架构、“横向互通”的流程架构、“内外联通”的服务架构、“迭代融通”的应用架构。
坚持“一个定位”。配合全要素水上“大交管”“1﹢X﹢1”信息化支持保障系统建设,该系统定位为“1﹢X﹢1”信息化支持保障系统中“X”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满足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的技术规范要求。
致力“一个目标”。秉持“以船为核、以港为媒、以货为本”和“智慧﹢信用双轮驱动”理念,该系统作为赋能港口运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为辖区港航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港航一体化”运作和“数字泰州”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搭建“一个平台”。该系统创新运用“企业自治﹢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协同管理思路,建立港航一体共享共治的信息化平台,努力推动港航一体、江河联通、江海联动、高效协同。
2021年12月,该系统完成需求调研和总体方案设计;
2022年3月正式启动,并转入软件开发阶段,历时4个月驻场开发、调试运行、行业评审,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系统测试并上线试运行;
今年8月15日,泰州市政府正式发文,在“三市三区”全面推广使用。
经过多方近一年的努力,系统顺利诞生。
维护新造集装箱船出江试航被《新闻联播》报道。
互联互通 推动发展和安全“双赢双收”
作为全国首个实现船舶、港口、码头、港航行政管理单位等主体之间数字化互联互通的智能化信息平台,“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港航生产数字化、主体责任数字化、各方协同数字化、精准执法数字化”的建设目标。
记者了解到,系统服务船舶、船员、码头、货主等9类用户群体,设计了“船e行”App端、港口生产PC端、政府部门端等5个不同但互为一体的访问终端,开发了“港航申报、商务指令、船舶调度、码头作业管理、信用赋能、船港货全流程跟踪和统计分析”等25个一级功能模块和112个二级功能模块,打造了泰州沿江“码头调度全智能、港口数据全覆盖、船舶动态全记录、航次信息全管控、货物流向全掌握”的一体化智能服务管理平台。
同时,系统桥架了泰州船籍港管理平台、新造船全链条管理平台、内港池智控系统、全程可视化系统等6个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完成各系统间融合贯通,促进港航数据的生产、交换、汇聚和应用,实现“一个系统管全程”的全链条整合、一站式服务。
系统集成了港区内拖轮、岸电、污染物接收、交通艇、物料供应等配套资源和服务信息,船舶可在线查询、随时申请。系统桥架的船籍港管理平台,已实现对泰州海事局登记、管理的1124艘船舶全过程实时线上管控。
“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影响期间,工作人员‘点对点’与远在印尼、菲律宾等海域的泰州籍船舶进行信息互动5300余次。”泰州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杨志荣介绍。
系统开发的锚泊功能模块,将辖区4个锚地、4个临停区、2个通江河口待闸水域等纳入平台实施线上统一调度,并通过可视管理、分区管理、动态管理,联动码头作业进度,最大限度提升锚地利用率,预计可提升锚泊资源利用率近40%。未来长江泰州段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成后,系统还将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港航服务。
“系统桥架的新造船全链条管理平台,融入重要日期确认、下水(出坞)、试航、登记、交付等15个关键节点,沿江24家船厂通过系统对175艘、1600万载重吨新造船100%实施全建造过程的信息化、闭环化管理。”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端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处副处长倪齐东介绍。
依托系统推广干散货选船机制,对内河船涉海运输、严重配员不足等6种情形实施一票否决,累计开展智能选船14840艘次,限制进港率近2%。针对泰州沿江8个内港池,推进内港池智控管理与港航一体化系统融合开发,打造“标准化建设﹢智能化管理”的内港池样板。
系统为打造区域新一代航运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岸基支撑,交通组织与港航调度在系统中逐步实现资源整合、要素联通。通过“船舶经济型双向调度、码头节点型智能运营、政府要素型全程掌握”,逐步构建由近程到远程向全程的水上交通一体化组织指挥体系。
“系统上线试运行后,泰州全港基本形成了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泰州全港船舶、港口、货物、政府管理等各类主体之间信息数据的精准及时、互联互通,有效地推动发展与安全的‘双赢双收’。”泰州市交通运输局港航中心副主任王晞介绍。
一浪荡出千层波。
“系统上线以来,已有超过130万条港航信息在运行中产生、在交换中传递、在应用中孪生,形成了一个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港航信息‘泛在网’,为推动泰州港航高质量发展,赋能添翼‘祥泰之州’。”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端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处处长鞠建淮表示。
据介绍,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开发中运行,在运行中开发”,系统首批在泰州沿江的55 家码头、24家船厂推广试运行,企业实际使用率100%,其中42家码头企业实现到港船舶系统使用率100%,22家码头全流程使用生产调度作业模块,系统使用体验和效果得到广大港航企业好评。
“通过该系统平台,码头根据生产作业智能管控,对拟进港船舶实施精准调度,船舶可合理安排航次计划,提高了港口物流效率和智慧化水平。”三峰靖江港务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蓝秋城介绍。
截至目前,已有近2.7万艘船舶、近1.9万票货物通过系统进行申报和作业。到港船舶系统使用率已由初期的20%提升至92%,区域港航发展实现了全链条、多层次的深入转变。
系统围绕差异化推广,对没有生产调度作业系统的企业,直接免费使用本系统;已有的企业可使用原系统,但必须保持与本系统数据交换;有个性需求的企业,可申请定制开发,既满足用户需求,也保证数据联通。通过“通用型、全能型”2个版本,实现全类型码头,各吨位的船舶全部可用。
“我们企业通过直接使用该系统,节省购置费用近200万元。”江苏博联港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记者了解到,待泰州港全部码头企业配装后,预计年节省成本超过8000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展现了较强的适应性、成长性和可复制性,目前,系统已经在江苏多个沿江和内河港口成功复用,长江沿线其他部分港口也将引入推广。
今后,该系统将以国产平台、核心算法、数据标准、安全密钥等为技术支撑,进一步桥架新开发的应用系统,比如利用数字孪生和AR技术将沿江所有港航单位信息、岸线使用、通航要素、陆域水域“云上观景”的“港航环境AR全息展示系统”,对内实现通航三基资料数字化、对外实现港航资源三维展示和线上服务;通过北斗定位、生命感知支持保障、CCTV智能监控等科技手段对水工作业实施全过程监管的“智慧水工系统”;深度开发辅助自主航行、全船智能感知、新一代智能海基平台等操作系统,复用“货找船、船找货”核心算法模型,推进江海智能辅助驾驶和全船感知平台建设、投用和推广,不断推动系统向着“数据可视、应用孪生、平台兼容、安全稳定”的全链条整合、一站式服务方向持续迭代升级,为助力构建我国新一代航运生态圈、服务区域流域航运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有益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将围绕实现“船、港、货、监”数字化互联互通和“智慧、绿色、安全、通用”一体化提档升级,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将持续完善系统功能,致力打造“立足长江、兼顾内河、融通沿海”的智慧化港航管理平台,加快实现“全链智能、全程绿色、全员安全、全域通用、全基免费”,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这是泰州港航人的共同愿景。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1月15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