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间,江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公铁水空管”多种运输方式齐聚发展的优势,加快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强化徐州铁路枢纽、淮安机场货运枢纽功能,拓展国际合作,加强国内合作,打造面向新亚欧大陆桥等的国际海陆联运网络,提升联运效率和品质,有力支撑了“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 徐浩田
海陆空协同
打造综合交通国际大通道
海陆空协同推进,努力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综合交通国际大通道,是江苏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重要举措。
东向,加快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提高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等接卸和中转能力。30万吨级进港航道和40万吨级矿石码头全面建成,智慧化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2020年以来,连云港港新增原油、化工等液体散货泊位15个,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增加5000万吨,提高近30%,其中原油接卸能力增加1740万吨。2022年滚装出口业务突破22.6万台,实现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跻身中国机械设备和车辆出口三大口岸行列。南通港洋口港区LNG能源基地规划单点接卸规模全国第一,2022年完成接收量713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航线覆盖方面,连云港港累计开通包括中东、美东、南非、俄罗斯等4条远洋干线在内的集装箱航线83条,月航班超过300班次。2022年10月27日,连云港至圣彼得堡北冰洋航线成功首航,全程运输时间比常规苏伊士运河线路缩短15天,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连接更广泛、更紧密。
西向,2021年2月,徐连高铁建成运营,打通了连云港至乌鲁木齐的新亚欧大陆桥高铁通道,为中欧班列开行释放陇海铁路运能。大力发展铁路物流,增强国际物流运输服务能力,江苏始终在路上。2020年8月,整合组建省国际货运班列有限公司,开通徐州至连云港等省内以及中西部地区海铁联运通道15条,覆盖陇海铁路沿线地区;全省累计开通连云港—汉堡、南京—荷兰蒂尔堡等23条中欧班列国际物流通道,覆盖欧亚等22个国家、76个城市。
服务“双循环”
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今年8月,一列满载400标箱俄罗斯进口铝锭的回程专列,通过“连申快航”经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运抵上海期货所交割仓库,标志着首列俄罗斯铝锭回程专列通过“中欧班列—连申快航”成功联运,有效提升了“中欧班列﹢”全过程供应链服务能力,稳固了中亚、中俄东向通道线路品牌。
这是江苏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国际国内合作共赢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连云港港加强国内协作,打造中西部地区便捷出海口,促进国内大循环。与甘肃兰州陆港合作,两地班列实现对开,两地双向班列同享甘肃省货运班列补贴政策;陇海大通道—兰州出海港在连云港挂牌,打通甘肃面向日韩的国际货运通道。目前,连云港港已经与中西部的河南、陕西等6省实现合作共建。2022年2月,连云港港与上港集团合作开通“连申快航”中转支线,成功利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能力和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航线资源拓展航线覆盖网络。
国际合作方面,打造国际陆海联运物流枢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2014年5月,连云港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公司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中哈(连云港)合作物流基地,基本形成港、航、路、园无缝衔接的陆海联运全程物流合作体系,为哈萨克斯坦产品提供了从太平洋扬帆起航的出海口。
2015年,连云港与哈萨克斯坦和巴西等国家合作,共建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近年来,通过推进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城市物流节点布局,不断提升货源集结能力和铁路换装效率。2021年4月,“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连云港)建成投用,依托平台集聚日韩、长三角等制造企业资源,通过中欧班列点对点运输,打通里海五国消费品供应链通道,实现从单纯物流合作向深层次产业合作转型。2020年以来累计开行中欧班列5095列,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其中2022年开行1973列,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更加稳定,运输更加经济高效。
创新合作模式
促进货运物流降本增效
今年9月,连云港港开出第一张全线上流程“数字化电子发票”,迈出票据无纸化的重要一步,大大减少了用户出勤成本,切实为企业减负提效。
类似的创新案例在江苏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实践中不胜枚举。
2006年,中哈(连云港)合作物流基地建成数字化指挥中心,连云港港成为我国铁路给予全面数据交换、哈国铁路允许实时查询的唯一港口,班列运输组织和通关效率明显提升,纸质单证从16种压缩至8种,至阿拉木图最快用时仅需 6.5天,开通至今累计完成货物进出库量2700多万吨,集装箱163万标箱;哈萨克斯坦境内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无水港累计完成过境集装箱换装量近百万标箱,占全国进出境中欧班列换装量近五分之一。江苏首个自建海外仓——江苏—北布拉邦“前展后仓”项目在荷兰蒂尔堡启动,也是全国首个依托中欧班列平台打造的“前展后仓”双向贸易促进项目,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商品走进荷兰,荷兰优质产品引入国内,培育双向贸易新模式。连云港自贸区首创中欧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模式,通过业务办理、作业流程前置,集装箱班列发运时间由4天压缩到1天以内,中转作业时间减少75%,中转成本降低约60%,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并向全国推广;连云港港形成海铁联运列车运行与追踪接口、需求车提报报文等3个全国首批海铁联运信息化行业标准,降低了信息化建设成本,为跨区域跨业务协同的“软联通”奠定基础。2020年,连云港在全国首推集装箱铁水联运“一单到底”模式,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前置,以数字化方式打通铁路、港口、海运、通关等业务环节,铁水联运效率提高40%以上。徐州在全国首创干熄焦敞顶箱铁水联运模式,通过整箱吊装免去卸货分装多个环节,减少货物破损和损耗,效率提升2倍,成本降低一半。
依托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江苏吸引大批企业落地,沿线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显著。以连云港为例,2020年以来,产业投资规模超过1500亿元,每年承运中亚50%以上的过境箱业务,承担新亚欧大陆桥90%以上的国际过境运输量,成为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以及中亚等内陆国家过境运输、仓储物流、往来贸易的国际贸易合作平台,在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中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驶出。连云港港 供图
□链接
哈萨克斯坦制造从这里扬帆出海
龙门吊来回穿梭,集装箱码放整齐,中欧班列整装待发……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派繁忙。
2014年,作为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个实体项目,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中应运而生。经过10年的发展,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为哈萨克斯坦产品提供了从太平洋扬帆起航的出海口,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持续发力。
目前,该基地享有海关特殊监管政策和哈铁快运公司在中国的集装箱业务代理权,具备冷藏箱接卸、哈国过境小麦“集改散”业务等资质,是海关总署批准设立全国第二批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也是连云港国际班列运输的到发站。信息管理系统与海关实现联网,实现客户、铁路、码头、场站之间的无缝对接。
2022年6月,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指挥中心建成运营,进一步推动中哈物流基地智能化生产与管理,同步建设国际班列调度与信息指挥中心,统筹管理与优化口岸班列业务,形成口岸班列智慧大脑。
随着中哈物流基地强化国际中转功能,依托中欧班列平台,打造“出口﹢过境”品牌,为客户提供周到细致服务,促成中亚钾肥过境业务从俄罗斯东方港转道连云港。创新自贸区“保税﹢出口”集装箱货物混拼业务及“船站直取”零等待模式,节约75%的中转时间。加大科技创新在生产中的运用,打造全国首例铁路场站轨道吊远程智能操控系统,进一步优化铁路作业流程,提高国际班列作业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自正式运营以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过5000列,完成货物进出库量3229万吨,已逐渐成为中亚五国过境运输、仓储物流、往来贸易的国际经济平台。
张新语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0月17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