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产业链延伸到家门口,应季果蔬、鲜食玉米、有机稻米等特色优质农产品搭上乡村物流‘顺风车’,通过快速便捷的农村公路输送到全国各地。”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党委书记仲梅说。
世业镇位于镇江西部,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村公路穿梭其间,形成了支线成网、连线成环、环线成面的格局。“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村口收快递”成为现实,特色时令蔬果的便捷运输,也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2022年,该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14年平均增长了1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7000余元。先锋村从一个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的“贫困村”,蜕变为村集体收入近90万元的“幸福村”。
世业镇的变迁,是江苏“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缩影。江苏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派出验收组,到江苏开展交通强国建设“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试点任务验收评估工作,江苏“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获高度评价。
目前,江苏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4万公里,基本实现规划发展村庄及重要产业、旅游、交通节点等级公路通达,率先实现建制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农村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19.4%。全省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个,创建总数全国第一。南京、苏州、南通3个设区市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通报表扬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
规划先行 路网循环更畅通
“没修路的时候这里泥泞不堪,现在每天开车经过都是一种享受!”开着宽敞明亮的纯电动公交车,停靠到智能、安全的港湾式公交站台,从业近30年的宜兴城乡公交驾驶员王育新见证了宜兴市农村公路的巨大变化。
王师傅开着公交车,每天都会经过无锡宜兴南部山区重点旅游公路——张灵慕线公路。这条入选首批“江苏省旅游风景道”的农村公路沿途有着巨大的香樟树、大片的茶叶栽种基地、无边无际的竹海森林,终年绿叶葱葱,犹如世外桃源。
近年来,江苏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提升农村公路网覆盖深度和服务水平。先后编制出台了《江苏省“十四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印发了《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全面支撑和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江苏省农村公路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推动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农村公路微循环更加畅通,乡镇至普通国省道、建制村至县道、自然村至等级公路平均时间分别缩短至20分钟、12分钟、6分钟。
此外,江苏出台《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管养责任,强化资金保障,健全管养长效机制;制定发布了《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路面绿色技术施工规程》《江苏省农村公路桥梁养护技术指南》等一批体现江苏特色、引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标准和技术指南。全省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92.58%,全省自动化检测比例突破60%,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乡乡都有美丽农村路,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全部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江苏省和南京市入选了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评定典型案例。
权责明晰 道路管养更得力
“乡亲们,这是专门为富民路设置的信箱,以后大家对富民路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发现路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写下来投到信箱中,我会定期来开箱。大家可以对我的路长工作多提意见,我一定认真落实,对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在南通海安市高新区孙庄街道富民路上,路长周海冰指着路边竖立的一只信箱,向村民们讲解信箱的用途。
这是海安农村公路管理实施“路长制”以来,路边出现的第一只“路长信箱”。信箱虽小,却是基层路长的智慧体现。
近年来,江苏进一步完善了“县道县养、乡村道乡(镇)养”的运行机制,明确了省、市、县(市、区)、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文件。2020年3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农村公路条例》,在全国首次将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写入地方法规,明确了村道的法律地位。省政府成立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省农村公路“路长制”领导小组,全省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推动建立路长会议、巡路、督查、信息公示和报送“四项制度”,形成“路长制”管理工作闭环。
安全至上 百姓出行更安心
今年6月,江苏省政府在盐城召开全省农村公路安全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会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部署农村公路安全提升专项行动。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建立交通事故市县党政领导到场制度。分管副省长前往常州专题调研农村公路安全工作。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作为厅主要领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项整治项目,组织召开全省公路系统农村公路安全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会,印发《关于结合主题教育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公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的通知》,建立“周报告、周研判、周调度”工作机制,组织立查立改。
江苏推动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和公安部门公路安全共管共治四项机制,印发《关于挂牌整治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函》,安委办、交通运输部门、公安部门等深入开展事故多发路段挂牌督办和联合深度调查处置,完成12处省级、184处市级挂牌督办事故多发点段公路设施整治。动态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累计完成桥梁改造1.52万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94万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十三五”存量农村公路危桥已基本实施改造。同时,江苏不断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平交路口、急弯、桥梁、隧道等路段安全运行水平,建成行人过街预警系统128处、弯道预警系统3处、农村公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2处。
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和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也相继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压紧压实责任,一体协调推进,宜兴、邳州等市实施专项整治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共治的工作格局。今年前3季度,全省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约11.3%、24.4%。
城乡一体 农民生活更便捷
“以前,农产品物流运输不太方便,大型物流车辆不能开到田间地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很难运出去。现在不仅路通了,物流也更快捷。瓜果蔬菜不会磕磕碰碰,运输时间也大幅缩短了。”镇江润良粮食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王兵兵介绍。
在农产品快速产业化、电商化的背后,江苏依托密如蛛网的农村公路村村通、组组通、农场通、快递通,逐步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江苏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南京市溧水区等11个县(市、区)建成江苏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南京市江宁区800路等被评为“全省十佳城乡公交线路”。江苏省深入推进交邮融合,培育完成13个农村物流示范县,评选推出全省十佳城乡物流服务品牌,8个物流品牌入选交通运输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打造了如皋市丁堰镇、睢宁县桃园镇、灌云县小伊镇等一批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供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点。扬中客货邮融合发展案例被交通运输部推广。
品牌引领 乡村发展更兴旺
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马集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依托吕梁风景区,兼顾发展旅游产业。“我们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十里杏花村,但是以前没有路,游客来玩不方便。”马集村党支部书记卢传龙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道路逐渐修起来了,2022年交通运输部门还把村里的路加宽到双车道12米。3月份看花、5月份摘杏,周边邳县、睢宁、宿迁等地的人们都喜欢来露营烧烤,每年游客数量从以前的10万人次增加到50万人次左右,村民每年的人均纯收入也由2000年的1200元增至如今的1.87万元。
马集村的美丽嬗变,在如今的江苏并不罕见。近年来,江苏结合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农村特点、传统文化优势,深入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公路品牌,带动农村公路沿线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化兴盛、百姓增收,打造形成了一批以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等为代表的农村公路“﹢产业、﹢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典型样板。其中溧阳“1号公路”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1号公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入选2022年度中宣部重点课题。“基于品牌创新引领的江苏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研究及应用”获得202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溧阳“1号公路”、环太湖公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兴化千垛美路、连云港大桅尖路、盐城旅游公路1号线东台段获全国“最具人气的路”称号。徐州市铜山区单棠线、南京市溧水区郭云线上榜“全国美丽乡村路”。
近年来,江苏省农村公路服务农村产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物流发展等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76%,高于城市居民7.54%的增幅。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省开发“四好农村路”管护就业岗位4.59万个,实现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约5万元。
本版文图由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提供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0月27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