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王慧 通讯员 张效萌 张林
灌河,流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与京杭大运河连接,是苏北唯一在干线上没有建闸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被誉为“苏北黄浦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着多家造船厂依水而建,让这里成为江苏北部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服务这些船厂高质量发展,成为连云港灌河海事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他们积极开展服务提优工程,精准定制多项监管服务举措,助力辖区修造船产业放大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化零为整 打开监管服务“便捷门”
新造船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以吨位丈量复核为例,船厂接到新造船舶订单后,按照有关规定,会有30%的新建船舶被抽查吨位丈量复核。被抽取船舶设计图纸需要经验船师确认后递交海事部门,海事工作人员赴现场开展吨位丈量,将发现的吨位数据有所变化或船图不一致等情况反馈给船厂及验船师,验船师再次登轮核定误差及整改方案,与海事、船厂商定整改方案是否合规,整改结束后海事复核人员再次上船核定整改结果……如果被抽到吨位丈量,海事部门和船检机构会多次上船丈量,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如何优化海事服务,减少复杂的工作流程带来的不便,更好地保护船企利益?为此,灌河海事处多次邀请连云港、盐城两市交通运输局水上综合执法支队到辖区船厂进行实地走访,听取船厂意见建议,积极构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减少重复工作流程,降低船方建造过程中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灌河海事处按照“事前定标准、事中严检查、事后评信用”的原则,将辖区修造船厂分类分级,实施“绿黄黑名单”诚信管理。对“绿名单”企业在政务办理时享受容缺受理、预约办理,在项目准入时提供优先安排、优先审核等便利举措;对“黄名单”企业实施常态化监督管理,适当增加安全检查频次;对“黑名单”企业在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时依法给予较重的处罚、暂停下水试航作业等针对性强化管理。
据统计,今年以来,辖区共下水新造船舶65艘,节约船厂30%时间成本。
关口前移 铸造安全生产“平安盾”
近年来,新船下水试航问题是灌河两岸修造船舶企业关注最多的问题。由于试航船舶主要集中在通航密集水域,加之灌河流域复杂的潮汐变化,造成航道拥挤、安全风险增加。
灌河海事处主动靠前服务,定期走访联系船厂,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案例警示教育,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做好隐患排查。实时跟进修造能力、修造船计划、造船周期、在建船舶动态等情况,在重要日期确认、吨位丈量复核、下水试航等环节提前响应船厂需求。
“明天早上4时集合,海巡艇在5时前赶到指定水域提供护航保障。”灌河海事处副处长徐斌通知灌南海巡执法大队为辖区下水海试的“力洲邦瀚”做好监管服务准备,“这是我处自2004年成立以来,灌河水域新建的最大集装箱船,必须提前准备,确保各环节万无一失。”徐斌介绍。针对船厂新建船舶下水安全监管,灌河海事处提供新建船舶下水全程一体化维护保障,从核查试航活动方案、船舶设备运行、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到试航期间交通流组织管理,根据当日商船进出港情况,合理设置新造船舶试航航线,优化试航计划,强化抽查规范试航引航行为。
灌河海事处还提供首航“体检”服务,为辖区新建拟正式运营船舶提供开航前船旗国监督检查服务,及时发现、消除船舶正式运营前的安全隐患。
“以前我们新船下水后,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在外地做船旗国监督检查,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进行缺陷整改,现在海事部门的靠前服务,大大降低了我们在缺陷整改方面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江苏连云港昌发船务公司负责人说。
删繁就简 开通政务办理“快速路”
明亮整洁的灌河海事处大厅里,江苏勤丰船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徐青方将“悉心指导,贴心服务”的锦旗,交到海事人的手中。说起赠送锦旗的原因,他开心地说:“灌河海事人一直关心支持我们企业发展,让我们这些外地客商感受到了温暖,特别是一些海事服务支持,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为进一步优化监管服务举措,灌河海事处坚持“走访+督查+宣讲”方法,该处领导带队深入船厂走访调研,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安全管理落实情况,宣讲海事监管工作要求,督促企业强化自律,积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作业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台账资料,保障通航安全。
为切实压减船厂在海事政务办理方面的成本,灌河海事处积极响应国家“放管服”工作要求,登门问需,靠前研究,开通“绿色通道”,在船舶进出港、船舶识别号申请、在建船舶登记、新船下水备案等方面,实行一次告知、容缺受理、远程不见面核查等服务,将平均单船报备手续办理时限由原先的7天缩短为3天左右,拉进了与行政相对人的心灵距离。
“海事的贴心服务,让我们少跑了很多路,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节约了成本和资源。”江苏勤丰船业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说,“2022年,我公司向地方纳税2000多万元,并且提供1500人左右的就业机会。能有这样的成绩,功劳簿上也有灌河海事处的一笔。”
“主动跟进、深入发现、及早落实。”灌河海事处处长刘峰总结到。灌河海事处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破旧立新,在有效减少企业成本的同时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助力船企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11月10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