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810/2023-00008 分        类 为民办实事项目 交通 
发布机构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发文日期 2023-02-21
标        题 省交通运输厅2022年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完成情况
文        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省交通运输厅2022年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完成情况

一、完善农村公路路网和新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000公里两项实事

2022年度,全省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2950公里,桥梁改造1267座,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757公里,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民生实事重点任务目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农村公路“微循环”更加安全畅通11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15个县(市、区)开展了省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全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极大地节约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时间。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20%,列各省区第一;率先在全国实现建制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全省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存量危桥已基本实施改造。2022年,全年全省普通公路亡人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1.8%,农村公路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农民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试点在全国率先完成试点任务并报交通运输部验收,溧阳“1号公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入选2022年度中宣部重点课题。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更加兴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有效盘活了农村地区的资源,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为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十三五”以来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达到8.76%,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7.54%的增幅。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沿线农产品运输条件,直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力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南通海门区余东镇为例,当地长圩村组建起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起超1000亩的时鲜蔬菜园,现在平均每天有近20吨的各种蔬菜运往上海、苏州等地。如今,借助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海门每年仅运往上海的农产品就超30亿元。

三是农民群众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加大农村公路岗位开发力度,通过提供技术门槛低、技能要求不高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简易劳务岗位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参与,助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2年吸纳社会就业数量4.59万人次,吸纳脱贫户就业数量4387人次,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

四是农村发展更加宜居宜业和美。开展了“骑行江苏看美丽农路”专题宣传活动徐州站,组织主流媒体、网络大V以及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实地采访,面向全社会集中展示“四好农村路”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打造“支部建在农路项目上”,激发乡村广大交通干部职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助推乡风文明提升。开展农村公路品牌提升成效评选活动,评出十大省级优秀农村公路品牌、50条省级“美丽农村路”样板路和50条省级“平安放心路”样板路。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强化路域环境综合治理与村容村貌改善同步实施,基本实现了乡乡都有美丽农村路。江浙两省四市联合打造的环太湖“四好农村路”一体化全国示范路在人民日报网络端刊载。

二、持续推进交邮融合

一是农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在建成的31个农村物流达标县内,三级物流网络节点基本全覆盖,南京江宁、镇江扬中等苏南部分县区还积极探索在部分农村设置智能快递柜,方便群众收寄快递。

二是农村物流配送成本明显下降。实现网络节点共建共享、网络互联互通,有效减少在节点、运输、人员等方面投入。据部分达标县测算,通过客货邮融合、集约化配送,乡村快递配送时间由原来的3天左右缩短至1.5-2天,物流时效提高了50%以上,物流成本下降20%左右。

三是交通运输资源价值充分发挥。积极拓展原有乡镇客运站邮件快件中转和收投等功能,打造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并推进城乡公交代运邮件快件,农村场站、运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乡镇客运站增加寄递物流功能数量已达110个,镇村公交代运小件邮快件线路超过130条。

四是宏观经济社会效益日益突出。不仅带动了客货邮融合建设项目上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例如,农村地区的消费从过去的单纯集市购买转向网络购物,从无品牌向小品牌、知名品牌演进,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升级。

五是形成了一批客货邮服务品牌。探索形成了以城乡一体、一站多能、客货同网、末端共配为内涵的苏式客货邮服务品牌,目前,我省有8个县(市、区)入选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1个客货邮融合发展案例被交通运输部推广,一批典型的客货邮发展模式正在加快推广。

三、深化交通运输“一件事”改革

截至目前,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已推出9件省、市、县三级“一件事”改革清单,实现“一次告知”“一家受理”“一张表单”“一次办结”,完成交通运输“一件事”改革任务。印发《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的通知》,在南京、南通部署开展市、县“一件事”改革试点,并结合试点经验印发《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推进市、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的通知》,指导各市、县交通运输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确保“一件事”落实到位。

在省厅“一件事”改革清单基础上,各设区市积极探索地方“一件事”改革。2022年全省各设区市“一件事”改革事项,涉及事项办理量达15.56万件,平均压缩时间13.5天,切实解决了群众跨部门协调的困难,提高了审批效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递交材料之后,只用两天时间,南京骅骝物流有限公司就办好了运输大型机械到邻省的相关手续。这一事项原先涉及5个部门,要往窗口跑至少6次、提交13份材料、耗时15个工作日,而“一件事”改革后,只要跑1个窗口、填写1张申请表、提交1份材料,在2个工作日内就能一次性办结。

四、跨省通办业务便捷化

跨省通办主要服务人群为道路运输客货运输驾驶员、危险品运输驾驶员,涉及我省170余万从业人员,主要业务是从业资格证补发、换发、变更、注销及诚信考核,普通道路货运车辆网上年审,开展跨省通办业务便捷化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从业资格证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业务办理进一步简化。围绕让每一个驾驶员知晓“跨省通办”办什么、怎么办、到哪里办的工作目标,对全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发送跨省通办宣传短信300万条,编制新的知识库和操作指南在厅网站发布,组织全省150名运政业务员、热线话务员等的业务培训,在全省努力营造跨省通办的良好条件和工作氛围。

二是跨省通办办结率和成功率大幅度提高。2022年办结72474件,办结率99.75%(我省排名全国第四),比2021年底提高5.74个百分点,办成71236件,成功率98.29%(我省排名全国第二),比2021年底提高36.05个百分点,总体工作在全国处于前列,全面超过年度预定工作目标。

三是为从业人员有效节约了成本。按照每办成一件业务至少节约从业人员平均时间成本1天、路程500公里计算,按0.1元每公里计算,开展跨省通办业务便捷化以来直接为从业人员节约路费约363.3万元;按每人平均1天往返办证时间计算,可为从业人员节约7.3万天营运时间,间接节约成本约2180万元。

五、加快推进铁路道口“平改立”

铁路道口直接关系过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江苏省境内共有高铁和普铁20条、4204公里,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170多条、900多公里。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铁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列车运行速度不断加快、密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铁路道口所在地日益城镇化,道口设备老化、性能降低,道口车流人流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沿线群众出行安全风险和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影响了人民群众出行。

2022年,是我省铁路“平改立”工作的攻坚年,所剩项目都是“难啃的骨头”。一年来,省交通运输厅、省铁路办通过加大与国铁上海局集团的协调力度、“点对点”强化指导攻关、“面对面”加强督促推动、切实做好省补资金的跟踪落实等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我省铁路“平改立”项目落地见效。2022年,共完成铁路道口“平改立”项目9个,累计完成投资5.4317亿元,涉及6个设区市(南京、无锡、淮安、盐城、镇江、徐州市)。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安排省补资金5.569亿元。除结合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项目统筹安排的“平改立”项目外,全省铁路平交道口基本实现“应改尽改”。项目主要成效如下:

1、铁路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群众出行安全感明显增强。全省铁路平交道口基本实现“应改尽改”后,及时、彻底地消除了铁路平交道口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为铁路沿线群众安全出行和整个铁路安全运输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此外,为了巩固拓展铁路道口“平改立”成效,跟进加强铁路道口安全管理,省铁路办正在抓紧组织开展铁路道口安全管理规范研究,并已形成《江苏省铁路道口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初稿,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2、铁路通行冲突彻底消除,群众出行效率进一步提高。铁路平交道口未改造时,倘若有火车经过道口,会提前落下升降杆,来往的人群和车辆需待列车通过、杆子升起时才能有序通过。如果列车较长或通过密度较大,那么等待的时间就会越久,也越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而实施“平改立”后,就会从根本上消除这样的通行冲突。以新长铁路为例,该铁路全长557.4公里,设计时速100km/h,经提速改造为120km/h,在江苏境内一度设置平交道口156处,平均每3.57公里就有一处平交道口,沿线群众安全出行条件明显受限。2022921日,新长铁路最后一处道口改造工程——盐城市阜宁县益林镇铁路道口立交桥正式通车,标志着新长铁路平改立工程全面竣工。新长铁路平改立任务全面完成后,不仅消除了道口安全隐患,有力保障了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有力畅通了铁路运输动脉,有效提升了铁路运输效率,极大改善了周边群众的出行条件。

3、交通管理效能明显提升,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铁路道口是铁路与公路或城市道路、农村公路的重要节点。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时期,过多的平交道口,不仅直接导致安全风险增加、运输效率受限,而且意味着管理成本增加和经济社会效能受抑。我省铁路道口基本实现“应改尽改”后,将有效降低交通节点管理成本,有利于进一步统筹优化交通管理,提升交通管理效能,同时改善交通环境,继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六、实施40项交通运输轻微违法行为免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关于在全省交通运输领域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高频事项清单和告知承诺制的意见(试行)》于202231日,正式施行。全省各级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强化宣传引导,丰富宣传形式,让广大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熟悉相关政策。同时,坚持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统筹执法的“力度”与“温度”,对40余类符合免罚条件的违法行为依法免罚,使得交通运输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市场运输主体和个人面临经营困难,推行免罚这一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对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秩序、减轻企业负担、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2022年,全省作出依法免罚案件6960件,涉及免罚金额达720万元以上,涉及免罚案件无不合规行为或败诉情形。经问卷调查统计,约96%的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对免罚作出正面肯定评价。多地执法机构受到群众好评,群众送来“温情执法暖人心、秉公热情为人民”“柔性执法情系民生”等锦旗表示感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七、推进内河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

船舶未安装岸电受电系统前,靠泊后无法使用电能,仍需使用船舶柴油机发电,存在着气味重、噪音大、成本高等弊端。为深入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促进长江大保护和交通大气污染措施落到实处,省厅将“完成534艘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列为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通过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与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形成互补,船舶靠港就能用上清洁能源,船上的电器全部使用岸电,不仅安全环保,还有低成本、零排放、零噪音等优点。2022全省各级交通综合执法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闻、电话邀约等渠道和形式,深入宣传相关行业政策,告知船主岸电改造工作和使用岸电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政府财政对改造工作的补贴力度和靠港岸电价格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航运公司和船主的改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提前谋划、强化调度,及时开展受电设施改造自查和现场检查。经过努力,2022534艘船舶改造任务提前全面完成,补助涉改船舶资金3863余万元。经统计,我省全年靠港船舶累计接用码头岸电44.9万艘次,用电量3847万度,与2021年相比增长27.7%,占到长江全线省份港口岸电用电总量的50%以上,在给船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推动了交通事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八、推进内河干线航道水上服务区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

2022年,全省港航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93.3亿元,实现稳增长、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全省水运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备,航闸运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在智慧港航、安全发展、污染防治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等方面出台新举措,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其中,2022年度为民服务实事项目“推进内河干线航道水上服务区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完成了无锡新安、无锡洛社、施桥运河等3个服务区提升工程,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项目,提升了服务水平。

一是服务项目更丰富。新增了岸电、供水、污染物接收装置、共享单车、快递柜一体化生活服务设施,并增加了健身和文化设施,船民在水上服务区停泊休息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二是便民服务更绿色。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岸线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集约沿线土地和岸线资源。新增岸电、供水、污染物接收、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并预留LNG加注站位置,将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融入到便民服务。三是智慧服务更便捷。服务区与长江锚地“一航多方”管控平台对接,实现了航道运行环境数字化、航闸运行智能化、辅助决策智慧化、公众服务便捷化。四是服务品牌更惠民。全省港航系统以“服务便民、工程利民、发展乐民”为宗旨,精心打造具有港航特色的“红港湾”等系列服务品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成为服务船民需求、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

据初步统计,全年全省25个水上服务区,总接待10万艘船舶停靠服务,约66万名船民在水上服务区提升工程惠民举措中得到优质服务。

九、推进京杭运河(苏鲁浙)船舶信用管理一体化

为激励过闸船舶诚信,有效约束失信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水运秩序,苏北航务管理处建立船舶信用管理体系,主动对接山东、浙江水运单位以及镇江海事局,实施跨省、跨行业船舶信用管理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对接涉水管理单位,建立合作机制。苏北航务管理处与镇江海事局、山东水运集团、杭州交投船闸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合作机制,分别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发布了关于船舶信用联合奖惩的公告。

二是坚持多方合作共赢,落实诚信措施。苏北航务管理处与相关单位初步建立以共建共治共享共赢为目标,覆盖京杭运河可通航水域船舶信用联合治理格局,逐步实现船舶信用数据共享互通、船舶信用行为联合奖惩。

三是船民守信意识增强,运行秩序向好。实施船舶联合信用奖惩工作以来,苏北航务管理处共建立66826艘船舶信用档案,进行703.95万次信用分评价操作,实施了470次船舶信用联合奖惩。船民过闸信誉度明显提升,违章率下降,巩固了良好的运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