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江苏经济报】文旅新风吹动渡运船再出发
发布日期:2023-03-27 09:03 浏览次数: 字体:[ ]

图为南京中山码头

编者按:挤进汽渡甲板上的车流跨过长江,躺在绿皮火车的卧铺上看着窗外的风景缓慢消失,坐着旅游巴士看沿途灯光中的街景……这些老交通带来的特别体验,已经因为交通运输设施的发展、汽车的普及等因素从大众的记忆中一点点褪色。但时至今日,它们不仅默默承担着交通运输的职责,也在服务上不断开拓创新。即日起,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关注老交通探索出的新方向,讲述老交通谱写的新篇章。

□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时至三月,在长江频繁冒头的江豚又引来大批游客至江边观赏。翻开近日由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共同推出的《南京长江江豚城市观赏导航图》,红色外墙的中山码头正处观光带的中央。坐着轮渡看江豚,成了一股新的旅游风潮。轮渡、汽渡,在被跨江大桥、跨江隧道取代往日的枢纽地位后,借着长江文化、怀旧文化的爆火,以轮渡旅游、汽渡旅游的姿态,再度走入大众视野。

从身为“桥梁”到仰视桥梁

“马上开船了,请后面的乘客尽快上船。” 3月20日的南京中山码头,负责来往宁浦线两岸的中山30号轮渡船一层已经满是乘客。仅需8分钟,他们就能抵达对岸。

一条万里长江,把南京一分为二,江南江北隔江相望。虽然现在往来长江两岸,已经有大桥、隧道等多种选择,但宁浦线轮渡仍是不少市民的刚需。“我们这些没有汽车的,都指望这条线赶路。”家住浦口的建筑工人黄跃新告诉记者,他是中山30号的忠实顾客,因为在鼓楼区建筑工地打工,每天要往返两岸,和附近的工友一起赶船上下班。

曾几何时,轮渡、汽渡几乎是市民过江的唯一方式,板桥汽渡、镇扬汽渡、夹港汽渡、中山码头……这些过江码头都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往来的“桥梁”。但随着跨江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建成,行程相对缓慢、设施简朴的渡运不再是市民出行首选。

“江阴大桥还没建成的时候,想去无锡、江阴的车辆,甚至是公交车都要经过我们的汽渡。可以说汽渡的存在,一直推动着靖江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工作、贸易或旅游,都要借汽渡的帮助才能实现。” 华汇渡运党总支副书记、监事会主席顾东林告诉记者。记者也从南京轮渡有限公司了解到,在轮渡事业最辉煌的日子里,公司负责的轮渡一年客运量高达2000万人次,直到2012年还有近1000万人次,但因为多个大桥、隧道的建成,目前年客运量已缩减至400万人次。

旅游打卡赋予船上新风景

如果走上中山30号的二层,乘客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环绕四周的观景窗,排布松散的长条座椅,还有带着零食、奶茶坐在长椅上拍照打卡的年轻人,和下层一心回家的“打工人”仿佛置身两个世界。如果愿意花10块钱上三层,还能在露天甲板上看大屏电视、喝咖啡、赏风景。南京轮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出于对轮渡的怀旧情感和长江文化的喜爱,不少年轻人把中山码头和宁浦线列入了旅游计划清单,尤其热衷于在清晨、落日时分上船打卡。“每天临近傍晚,我们的中山30号就变成南京最火爆的落日打卡点,最高峰的时候,在下午3:30到5:30这个时间段,总共会有两三千人来取景打卡。”该负责人表示。

“轮渡旅游概念的兴起,和国家长江经济带的旅游开发以及长江文化的挖掘有一定的关联性,随着长江文化的开发以及精品线路的出现,轮渡作为和长江有关的一种运输工具,自然而然地受到关注。” 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副院长涂玮表示,“同时,不同的个体认知也驱动着各年龄段的游客登上轮渡。Z世代年轻人带有了解旧时代或者说曾经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生活场景的好奇心,对于80后、90后来说,轮渡曾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出于怀念或对过去的向往,旧地重游。”

为利用好长江文化、轮渡文化等文化资源,中山码头和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合作,在售票大厅里打造江城文化小店,售卖江豚周边产品、宣传江豚知识,提供年轻游客中流行的盖章打卡服务,并和研学机构合作,打造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产品。华汇渡运也和海事职业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展研学、培训等业务,扩宽经营渠道。

探索升级开拓渡运新航线

“后大桥时代”,汽渡、轮渡等渡运企业在坚持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也都在探索转型升级的道路。

针对过去较落后的服务能力,镇扬汽渡启用自主研发的“智渡云”系统,有效降低待渡时长,车辆自购票至对岸全过程仅需9分钟。今年3月,镇江船厂为江苏镇扬汽渡有限公司建造的长江最大车客渡船“江苏路渡3019”号在镇扬汽渡入列运营,该船总吨达1318吨,比现有运行的最大渡船多41总吨,刷新了江苏车客渡船纪录,也刷新了镇扬汽渡的渡运效率。

华汇渡运正在探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尝试与江阴协作,开发游艇、客船等旅游产品;南京轮渡公司则正在计划扩张江豚文化小店,并和周边旅游项目合作,发展区域性的长江文化旅游带。

涂玮表示,对于轮渡、汽渡公司而言,开发文旅资源要和长江经济带开发过程中的重大战略或者新型文化空间结合起来,结合自身资源进行优质旅游线路的设计。同时,轮渡本身就是一种慢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种补充,所以不仅需要关注游客的需求,也要关注本地居民的需求,实现过去生活、交通场景的再现,吸引更多年龄阶层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本文刊于《江苏经济报》3月23日A4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