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 驻江苏首席记者 施科
4月26日,伴随着一声汽笛,满载着84标箱江苏徐州本地企业生产的工程机械配件、工业轮胎等产品的81968次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从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缓缓驶出,该班列约12小时即可到达连云港,在途开行时间比以往缩短了约18小时,实现了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运行再提速。
近年来,徐州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综合运输效率得以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累计发送货物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倍。截至目前,徐州已开行至上海港、连云港港、宁波港、青岛港海铁联运线路4条,累计开行量1.6万标箱。
一票结算一箱到底
“外焦入苏”更便利
徐州是“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中转枢纽,每年经铁路运至徐州港,再通过水路向长三角分拨的焦炭近800万吨。在过去煤炭从铁路向港口转运多采用拆箱运输方式,存在多次倒装、二次损耗、运输时间长、扬尘污染等痛点。
“我们积极探索‘一票结算、一箱到底’的全程物流新模式,集装箱铁水联运全程无需换装,绿色环保,物流时效性大幅度提升,综合物流成本有效降低。”谈及创新运输模式,徐港集团相关负责人颇为自豪。
35吨敞顶箱运输,是徐州港积极探索“一箱到底”的成功实践之一。这种全新模式装卸便捷,节省人工装卸成本,还省去了以往铁路箱换装成海运箱和空箱调运的环节,具有“高效率、低损耗、真环保”的优势,港口作业效率提升了2倍,运输成本降低了50%,为“外焦入苏”提供物流样板。
与此同时,徐州加快重点港区、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引导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集疏港“公转铁”,鼓励开展“散改集”“陆改水”,2022年运用35吨敞顶箱“铁路箱下水”铁水联运量达1248万标箱,大宗物资铁水联运量持续提升。
发展水运集装箱
河江海联运直达
从“干支结合、水水中转”到“水铁联运、海河联运”,如今徐州的“朋友圈”不止局限在内河港口,还拓展到了沿海港口。利用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功能,徐州不断加强与京杭运河、长江沿线港口的联系,开行河江海集装箱联运线路4条、内河集装箱航线14条,实现徐州通过京杭运河,经长江至南京、南通、上海等沿江沿海港口的直达联运,改变徐州以集卡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外贸集装箱国内接驳运输格局。自2017年开展水运集装箱业务以来,徐州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近70万标箱,为实体经济节约运输成本在30亿元以上。今年1至4月,徐州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8万标箱,同比增长39.7%,实现开门红。
开通航线越来越多,运输工具也需越来越高效。为此,徐州交通运输部门和相关企业联合推动内河运输装备升级改造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1月31日,两艘5000吨级200标箱液化天然气(LNG)动力内河集装箱船在徐州正式鸣笛启航。据了解,这两艘LNG动力船采用换罐补给模式,与传统船用LNG加注方式不同,整个过程只需15到30分钟,时间较传统加注方式缩短60%到70%。
加密国际铁路班列
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徐州将切实以多式联运为抓手,带动货运物流转型升级,系统推进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凸显‘物畅其流’新成效。”徐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对构建集约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信心满满。
在铁路运输方面,徐州正依托淮海国际陆港,打造内陆城市双向开放新高地。近年来,徐州不断拓展国际班列线路,相继开行徐州至俄罗斯、中亚五国、欧盟、东盟等方向中欧(亚)班列线路,今年1到4月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137列。
为积极发挥徐州中欧班列区域枢纽优势,徐州在2022年7月启用的杨屯站中欧班列回程站点,成为铜山站后徐州第二个中欧班列回程站点,有效缓解了铜山站繁忙的作业压力,也为企业减少上万元的短驳物流费用和1至2天的时间成本。
针对出口货物运输流程繁琐、港口集装箱空箱紧缺等运输难题,徐州与上海铁路局、连云港港口集团等深度合作,采用铁路箱下水运输的新模式,实现客户在徐州本地直接使用铁路集装箱装货,运至连云港港口后装船出海,共同扫除铁海联运的制度与政策障碍,省去了以往从港口发空箱到货源地装货的环节,运输时间平均缩短3至5天。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5月17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