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今年端午假期,受2023年高考结束、学生放假等因素影响,探亲、旅游客流增幅明显,假期期间长三角铁路日均发送旅客破300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逾两成,长三角区域内热门旅游城市所在地间短途运力都有所增补。记者走访发现,得益于近年来我省高铁网络的完善,铁路交通逐步“公交化”,极大方便了省市间居民的来往出行,让双城生活愈发走近现实。
“公交化”列车连接双城生活
6月25日早上7∶20,家住安徽芜湖的李默涵走下刚刚到达南京南站的列车,随后乘上S3地铁,赶赴位于凤信路的中国(南京)软件谷。从芜湖到南京,这条36分钟、80余公里的上班路,他已经走了两年。
出于家庭原因和经济上的考虑,李默涵没有在南京购房久住,而是像他身边的很多同事一样,过起了高铁上的双城生活。除了端午这样的节假日外,他每天乘坐公交到芜湖站,坐上最早的一班高铁到南京南,再坐地铁上班,整个通勤时间基本只要一个小时。“之前就计算过,以我现在的财力,如果买房的话只能住到比较偏僻的地方,上班通勤时间会比现在还长。”李默涵告诉记者,“而且因为现在两地间高铁非常快捷,跨省的时间比从市区到江宁还快,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很方便。”
近年来,我省高铁“公交化”进程持续推进,让双城生活成为更多人的现实选择。在南京,列车开行速度不断加快、密度频次不断提高,如今的南京南站,到上海、杭州、合肥只要1小时左右,平均不到2分钟就有一趟列车从南京南站开出;在南通,沪苏通铁路的建成,将南通至上海之间铁路出行最短时间从3.5小时压缩到1小时6分钟。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目前我省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2218公里,已建在建高铁实现全省设区市全覆盖;与沪浙皖省际高铁接口达到9个,占长三角总数量的75%。
定制服务拉近心理距离
“公交化”拉近了双城间的时空距离,服务则拉近了两地之间的心理距离。6月23日,家住南京的创意礼品店主理人孟琪拿到了一件跨城“大单”。客户因为在常州当地买不到合适的端午礼物,临时通过美团在店里订购了鲜花、定制月饼和其他手工艺品,并要求当天晚上送达。在“高铁急送”服务的帮助下,礼品只用了几个小时就被从店里送到了客户手中。
“很多礼品在节假日期间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比如很多染色玫瑰要从国外或省外订购,每次到货会间隔一两周,临时想买很难有货。”孟琪表示,“南京有较大的鲜花批发市场,货源更充足,因此店里在情人节、七夕等节日经常能收到外地订单。”而自本月我省6个设区市推出“高铁急送”服务以来,跨城订单配送效率再次提高。如今,只需在“中铁快运”微信公众号下单,就可由同城骑手上门取货,装运至高铁列车到达收货城市,最后由同城骑手接货配送,实现城市群内平均4小时、跨城市群平均8小时的当日送达。
本月,随着宁杭高铁正式推出30日定期票、20次计次票等新型票制产品,长三角地区已有沪苏通铁路、徐连高铁、京沪高铁、宁杭高铁、京港高铁合黄段共五条线路实现月票制,“双城人群”的日常出行更加便捷。南京站客运值班员孙丽娟表示,新型票制产品最大的特色是带来了旅客乘坐列车的机动灵活性,旅客不再受制于时间,随时出发到站即可坐车,只要是指定发到站的列车,乘客都可上车乘坐,不限车次时间,列车上有顾客专属位置,直接刷身份证上车。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高铁急送”还是新型票制产品,其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如“高铁急送”当日达,配送费会超过300元,但这些服务的推出依然对双城往来有着现实的意义。“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高铁月票、高铁急送等服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双城生活群体的不断扩大。高铁月票的推出进一步增强了双城生活的同城效应,为跨城上班族提供了更实惠、更便利、更灵活的通勤体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雯表示。
“硬联通”扩容城市“朋友圈”
家住无锡江阴市和泰州靖江市边界的朱皓丰,对沪宁沿江高铁翘首以盼。常年在苏州从事设计工作的他,每次假期的回乡之路只能依靠城际巴士。“现在江阴还没有高铁,从苏州想回家只能乘坐大巴,但因为假期公路车多,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回去要花上六个小时。”朱皓丰表示。今年端午,因为交通等多方面原因,他并未选择回乡。
随着日前沪宁沿江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江阴、金坛、武进等地将打破不通高速铁路的历史,也将加快融入沪宁一小时都市圈,让朱皓丰这样的外地打工人离家更“近”。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我省正加快北沿江高铁等在建省际交通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同时在今年确保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加强长三角交通“硬联通”。
“选择双城生活这种‘钟摆式’生活的群体以青年人为主,往往工作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居住于环一线城市,既追求更高的福利待遇与更好的发展前景,又想规避高额的居住成本与紧张的生活压力。高铁网络的完善、高铁的提速压缩了时空距离,大大提升了双城生活群体的通勤效率。”张雯表示,以双城生活为代表的跨域流动有助于强化知识溢出效应,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为了满足双城生活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城市应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方向,利用数字技术识别市场需求,加强工程创新健全城际路网,突出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质效,为双城生活群体提供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刊于《江苏经济报》6月26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