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扬子晚报】“蒸笼”里为地铁列车体检 守护乘客暑期安全,他们“汗如雨下”
发布日期:2023-08-10 11:31 浏览次数: 字体:[ ]

当你在炎炎夏日里搭乘地铁,感受城市轨道交通所带来的凉爽与舒适之时,可曾想过有这么一群工人,他们于三伏天整日在均温40℃的检修厂房内作业,汗如雨下地进行地铁列车的检修工作。他们不畏高温,用细致、耐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犹如医生一般对一列列地铁车辆进行故障“诊断”和日常“体检”,以保障广大乘客安全舒适出行。8月8日上午,扬子晚报2023第七届“快乐送水工”公益行动第九站来到了南京地铁小行车辆基地,为奋战在地铁车辆检修一线的工人送去“纯悦”瓶装饮用水,带去暑期的清凉与慰问。

策划:陈郁 统筹:张可 拍摄:李铭哲 剪辑:李铭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曹卢杰 实习生 王元钊 刘柏轩

暑期检修地铁列车,“烤”验体能与毅力

上午10时,记者来到小行车辆基地车辆架大修中心,约4层楼高的检修厂房,一进去就有种闷热的感觉。此时,20多名地铁车辆检修工人按照各自负责的区域正在为车辆进行检修,其中一组检查车顶,另一组检查车底,包括机械部件、电气部件、制动部件维护保养和列车静态调试、功能测试。

记者注意到,厂房虽然宽敞,但在烈日长时间暴晒下,室内温度逐渐升高,到中午时分温度已达到38℃。虽然厂房里安装了大风扇,但在闷热的环境下,吹出来的风也如同热浪一般,降温效果非常有限。穿梭于狭长列车两旁的检修工人们,无不被汗水浸透了工作服。据维修中心全效组组长王雨介绍,由于列车厢体散热和库房通风不佳的原因,室内日常均温会比户外气温高上5至10℃,甚至在个别情况下能突破50℃大关。为确保对每辆回库列车都进行按时维护,组内工人常常需要顶着车体表面高温、车上空调机组余温、车下部件及厢体升温等多重“炙烤”,不停穿梭于列车两侧、车底和车厢之间,认真排查车辆可能存在的故障和隐患。

“闷热无风的棚式库房、高强度的体力作业、列车烫手的厢体……夏日在检修厂房里工作,就如蒸桑拿一般,汗水会不停往外冒,工作服始终处于湿透状态,拧一下能出水。”王雨说,检修工人们对这些体验可谓习以为常,酷暑天他们需要在高温的全程“陪伴”下进行地铁列车全效修和架大修工作,以维持列车线上运行零隐患、零故障的最佳状态。

负责架大修的肖飞坦言,尽管库房里配备有固定电扇和移动风扇,但车辆维修与组装工作需要不停地变换点位,工人们不可能全程享受到风扇的吹拂,甚至在闷热的库房环境中,偶尔拂过的风扇吹来的风却是热的。除了部件或车体拆卸和安装,对设备进行吹扫也是列车检修的必要环节。作业人员需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防尘服,在弥散着厢体高温且毫不通风的车下,用高压气枪扬起重重的灰尘。此外,登顶检查也是例行常事,检修工人穿戴着重量可达八斤的防护用品,在45℃至50℃的车顶连续进行数小时工作,在忍受着高温炙烤的同时,还要承担着艰巨的体能与毅力考验。

“蒸笼”里行走,守护乘客安全舒适出行

“夏日,整个厂房像一个蒸笼。在车顶上走,就跟在蒸笼上走一样,不过我们也习惯了,我们做好了,乘客就能安安全全、舒舒服服坐地铁。”肖飞介绍,行走在列车车顶,除了拆卸检查空气滤网,还要对受电弓、避雷器、绝缘子等部件进行清洁和检查,这需要接受长时间“烤”验。 在日修和全效修台位上,记者登上车厢顶部检修通道,实际感受现场环境,确实热浪滚滚、“烤”验不断。王雨介绍,为在每日早高峰后对回库列车进行日常检修,作业人员必须忍受车厢顶部散热孔和空调机组余温的蒸熏。走在通道上,明显可以感觉到温度骤升,加上防护带的实地作业人员往往会在固定点位停留许久,这种过程堪比蒸桑拿。在列车底部,记者在狭小低矮的通道里缓慢前行,脚下是列车机油混合机箱滴水所产生的积水洼,头顶是和厢体超近距离接触所感受到的热浪炙烤,不一会就已汗如雨下。

王雨坦言,车下作业时很容易被箱体热气蒸得面红耳赤,在这种环境中不仅人难受,衣服也完全没有干的可能。作业工人需要像换班一样更换工作服,一天换两套是常事。王雨还告诉记者,与晴天高温相比,作业最怕遇到雨天,阴雨天厂房里简直会变成高温与水汽齐下的蒸箱。

据悉,为保障高温环境下作业工人的健康,厂房也配备了冰袋、矿泉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降温用品,在中午和午后等酷热时段,作业人员也可以回到休息室乘凉,避开作业最高温。王雨表示,作为地铁列车检修工人,高温是工作的“标配”,纵使作业环境再艰苦,他们也会始终坚守在检修一线,保障广大市民安全舒适出行。

列车上线行驶前任何细小问题都不能放过

在架大修场地,肖飞向记者展示了重达十余斤的扳手和承重设备,工人师傅们需要两人配合,逐一拧动车厢底部的众多螺丝,完成数百斤重的厢体拆装工作。肖飞坦言,这种重体力作业对于架大修而言比比皆是,作业过程中常常汗流浃背,衣服上免不了添上一道道白色汗渍。相比起尚能略微享受风扇降温的车厢外作业,车厢内零部件更换则更加考验工人的耐心与毅力。工人们需要在狭小封闭的车厢内待上两三个小时,完成作业时早已浑身湿透。“我们架大修组会有年、月、日的固定检修计划,为如期完成进度,具体作业中辛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肖飞说,日检和全效修是门诊治疗,架大修就是住院治疗,检车工则是不穿白大褂的医生,身上承担着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使命。一旦出现问题,非同小可,所以,在检修中,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都不能放过。

南京地铁车辆分公司小行架大修中心主任俞玮告诉记者,地铁列车有大家最为熟悉的车厢,然而在容易忽视的车顶、车底乃至司机驾驶室,还分布着数以千计的零部件、数以万计的螺丝钉,它们如同遍布列车的器官与组织。列车各级维护人员具体工作就是对列车全方位检修,确保列车上每一个器官和组织安全正常“工作”。南京地铁小行车辆基地建设至今已有20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列车“全能医生”。列车每一次正常行驶的背后,都凝聚着这些列车“全能医生”的汗水与智慧。他们熟知列车性能结构,故障排查手到擒来,他们的使命单一而神圣,就是为地铁运营提供充足、安全的列车供应保障。

本文刊于《扬子晚报》8月10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