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新华日报】“僧多粥少”,网约车要不要“踩刹车”?
发布日期:2023-08-21 10:17 浏览次数: 字体:[ ]

□ 本报记者 梅剑飞 许愿 林杉

实习生 吴雨航

8月3日,苏州市交通部门发布网约车市场运营监测与风险提示:审慎投资网约车、正确认识司机收入、防控个人经营风险。今年上半年,该市网约车市场实际运营车辆数增加,单车日均订单量有所下降,经营压力逐渐加大。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近期也发布网约车市场运行监测信息,提醒拟从事网约车经营服务的企业和驾驶员审慎做好投资及从业选择。

今年以来,“僧多粥少”的行业现状让不少网约车司机有了切身体会。近日,记者在南京市发放“网约车司机出车情况了解”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0份。结果显示,仅有10名司机对目前开网约车的收入表示满意,超过90%的司机表示今年的网约车订单有所减少、收入相应下降。

行业渐趋饱和,

多地暂停受理核发业务

近年来,因工作时间灵活、门槛不高、收入可观,网约车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1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环比增加5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79万本、车辆运输证243.4万本,环比分别增长3.7%、3.3%。滴滴出行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中国拥有1300万名活跃司机,至2023年3月则增加到1900万。青山资本2023年中消费报告显示,全国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总数已经超过1亿,每天仍然有超过2万名新司机注册。

平台经济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网约车行业成为重要的就业“蓄水池”。这个行业从业者有的处于找工作的过渡期,有的想在本职工作之余赚些外快。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因“工作灵活自由”而选择成为网约车司机。

当越来越多就业者涌入,网约车行业饱和危机开始凸显,不少司机开始为订单少、收入低发愁。南京的网约车司机反映,该市网约车用车早高峰是7点到8点,晚高峰是17点到19点,夜间22点到23点又是一个高峰期,但收入与付出的时间成本并不匹配。网约车司机李师傅称,他有一天共在岗11小时,但日流水只有300多元,“一样的工作时长,以前能有五六百元流水,现在只能维持在400元左右。”

南京网约车司机裴建感叹:“平峰期没什么生意,感觉满大街都是空闲车。”8月15日20点30分左右,记者在安德门打了一辆网约车,司机曹亚洲说,送完上一单乘客后,他在车上等了快半小时才接到这一单,“平峰期本来单子就少,现在高峰期的单子也没以前多了。”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全职网约车司机每天出车10小时以上,近期每日接单量为20—30单,单量和收入相比此前均有所减少。

网约车市场日趋庞大,单车日均订单量有所下降,司机收入递减,这个问题也在各地引起关注。8月4日起,淮安暂停受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及道路运输证核发业务。此前,长沙、济南、东莞、温州、三亚等市也陆续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对新增网约车按下“暂停键”。

从业门槛降低,

聚合平台发展有喜有忧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高德、美团、花小猪等聚合平台眼下被消费者广泛提及。2017年以来,聚合平台成为网约车行业“新业态”,将更多的网约车平台和网约车租赁公司聚集在一个平台,用户得以一键叫车、全网比价,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供需匹配方式。业内人士指出,聚合平台快速吸纳网约车司机,是导致该行业趋于饱和的重要原因。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表示,聚合平台聚集了提供出租汽车服务的个人和公司,但这类平台对网约车驾驶员证和网约车运输证的审核不够严格。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认为,聚合打车模式的出现,客观上扩大了中小微型网约车平台的生存空间,市场原有的优胜劣汰机制短暂失灵,提升网约车行业准入门槛迫在眉睫。

聚合平台让网约车行业发生改变,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抱怨声不断。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检索关键词“打车”,发现相关投诉已有8.7万多条,其中不少指向聚合平台。比如有消费者投诉,其乘坐的网约车没有任何相关证件,聚合平台方则表示此类问题应由网约车企业处理,并称平台方不承担对司机证件的审核责任。某聚合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所在平台只审核网约车企业资质,并不直接参与对司机违规的处理。

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网约车聚合平台即共同提供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平台,要求各地各部门督导网约车聚合平台对相关网约车平台公司落实核验责任、加强驾驶员和车辆管理、保障乘客和驾驶员合法权益,各地有关部门要督促网约车聚合平台履行有关规定、承担乘客因安全责任事故受到损害的先行赔付等相关责任。今年7月,交通运输部约谈滴滴等十余家网约车平台和聚合平台,提出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切实保障乘客合法权益、加快网约车合规化进程等6点要求。

“网约车聚合平台为非聚合平台及网约车租赁公司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其对人车的审核责任还需法规进一步确认与细化,否则可能出现不公平竞争,造成行业风险和安全风险。”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说。

地方出招指导,

行业运行仍需市场调节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全省有巡游车5.3万辆、网约车19.7万辆。今年以来,我省网约车数量仍在上涨。享道出行的数据显示,其江苏大区注册司机人数较去年底增长32%。该负责人同时表示,目前网约车司机收入出现一定程度下滑,部分网约车平台仍存在无证车辆的情况。

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五条,开网约车需要持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2023年1—6月网约车平台公司合规数据显示,双证合规订单率为87.49%,而某一聚合平台的双合规率仅为53.01%。

“中国的人均出行次数远低于欧美国家,且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如果这部分潜力释放,网约车行业还是有不少发展空间的。问题在于,现在不少资质不过关的车辆混入网约车队伍,造成网约车市场‘观感饱和’局面。”杨新苗说。

今年3月,在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南京市公安局公交治安分局的指导下,南京首个网约车行业自律联合会成立,同期发布《南京网约车行业自律公约》,滴滴出行、T3出行、高德打车、美团打车、享道出行等10家在南京运营的网约车平台、网约车聚合平台开展了平台自律、自查、自省工作。截至目前,各平台共计开展3轮严重违规司机清理工作,900多名网约车司机账号因频繁取消乘客订单、绕路等违规行为被封禁3到15天不等,同时接受平台的服务再培训。

“网约车行业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调节,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公布信息,让从业者、投资者掌握行业现状、做出相应决定。除了信息化调控的预警方式,价格主管部门还可以对一些价格行为进行干预。”顾大松说,“网约车司机数量的增加,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考验,司机权益保障工作也不能缺位。”

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对想要加入网约车行业的司机进行相应风险提醒。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纪雪洪说,“网约车驾驶员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进入这个行业是偏灵活的就业选择,其从业者具有较大流动性,市场本身也可以自发调节,政府不宜过多干预,进行‘预警’是当下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本文刊于《新华日报》8月21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