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江苏常州”四有公交“收获人民满意
发布日期:2024-01-31 11:20 浏览次数: 字体:[ ]

□ 常交 驻江苏首席记者 施科
  近年来,江苏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将其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强力推进。常州先后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和江苏省首批公交优先发展城市。依托全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常州已逐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网络、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提出打造常州模式的有效率、有协同、有温度、有韧性的“四有公交”体系,为全市实施“532”发展战略,聚力打造“新能源之都”,建设“两湖”创新区当好先行。
三网融合 高效衔接
  常州建立了完善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明确由18个单位和部门参与的市级层面决策和保障机制,通过联席会议集中审议公共交通在资金安排、布局规划、设施用地、车辆购置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常州积极推动城市交通法规体系建设,出台交通领域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常州市轨道交通条例》《常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为行业规划、建设、运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坚强法制保障。
  常州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推动全国首个“完整体”《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规范》顺利入围地方性标准,政府牵头、部门主导、属地负责、协同推进的公共交通行业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得益于完善的布局规划以及地方性法规,近年来,常州地铁1、2号线先后投运,公共自行车有序推广,“地铁﹢公交﹢慢行”绿色出行链条逐步完善,三网融合渐入佳境。
  地铁形成十字骨架。2019年9月,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常州正式迈入地铁时代;2021年6月,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与1号线形成十字骨架,地铁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基本确立,1、2号线日均客流约22万人次。常州地铁二期建设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5号线已开工建设。
  慢行系统全面铺开。常州统筹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市民绿色出行需求,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有桩公共自行车试点项目,目前已建站点2265个,投放车辆近4.5万辆,高峰日均骑行突破10万人次,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体化衔接更加高效。地铁、公交和公共自行车各种方式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围绕地铁1、2号线开通,常州市新辟、优化公交线路45条,试运营5条高频地铁接驳线路,临时调整近500条次线路。截至目前,共有161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衔接,占公交线路总数的53.5%。地铁各出入口周边公交线路和公共自行车站点实现全覆盖,公共交通300米站点覆盖率和市民出行满意度均位居全省第一。
多元定制 一码畅行
  为改善市民出行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高质量公共交通服务,近年来常州市多措并举,全方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据统计,近3年累计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208辆,新能源公交总数已达1706辆,占车辆总数的82%;公交场站144个,车均场站面积达349平方米,居全省第一。
  此外,常州通过积极为方便偏远乡镇居民快捷进城,开通5条大站快线;为助力毗邻地区群众出行,开通14条毗邻公交发展社区公交、定制公交、毗邻公交等特色公交新方式,满足市民多样化、差别化出行需求;为解决学生上学难,开通7条校园公交;结合建党百年活动,开通红色公交旅游线路T100,创新“家门—目的地”私家车式服务,开通5条微循环公交驶入小区,并推出全市首条健康巴士……未来,为积极响应适老化、适儿化出行新需求,常州还将打造一批敬老爱老线路、精品助残线路和校园公交线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为了提升绿色出行吸引力,彰显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常州实施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江苏省内率先将低保人群、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学生、全国退役军人、来常游客和商务人员、在常高校学生等群体纳入优惠乘车人群。地铁与公交实现“一卡通刷”,积极推动“一码通扫”。目前,市民持“我的常州”App即可乘坐地铁、公交,骑行公共自行车和智慧停车,实现“一个App,走遍全常州”。
  下一步,常州市将巩固现有成果,不断建设完善高品质现代化公交出行体系,努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人民满意公交”。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月31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