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建水乡生态路 享美好出行兴体验
发布日期:2024-02-05 16:37 浏览次数: 字体:[ ]

本报记者 赵珊珊 通讯员 高俊月

1月30日,江苏阜宁至溧阳高速公路建湖至兴化段(简称建兴高速)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距离春节前通车目标更近一步。
  建兴高速连接建湖县和兴化市,全长约72公里,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20公里,共设置互通式立交7处、服务区2处。该路是江苏省高速公路网“十五射六纵十横”中“纵三”——阜溧高速公路的收官路段,其建成打通了苏中南北联系的高速新通道,对促进苏中与苏南、苏北协同发展,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改善里下河地区群众出行条件,有助于促进苏北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沿线旅游和水产品、渔业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建兴高速建设过程中,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交控)联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简称省交建局)创新推动项目从“建管分离”向“建管融合”模式转变,聚焦品质路桥、智慧高速、绿色交通、美好出行等关键领域,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同时,立足“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按照收费站“窄岛化、去亭化、无人化、简约化”和服务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服务”建设思路,多措并举、多维创新,全范围、全领域、全方位保障和服务社会公众出行,切实履行国企担当,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管融合 推动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
  “建兴高速的服务区面积虽然不是很大,却是在综合考量区域位置、断面流量、接待能力等因素后作出的最优选择。”江苏建兴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新春表示,项目团队经过深入研究,精心设计了服务区的布局和功能,并将服务区的建筑面积从最初的1.3万平方米优化至5500平方米,避免了无效投入和资源浪费。
  建兴高速是江苏交控与省交建局协同协作、建管融合的工程典范,在建设过程中大胆探索并成功实践了建管融合模式,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无缝衔接,确保工程质量与服务功能的完美融合。项目先后对天线位置设置、收费亭内机柜设计、机器人安全防护、收费站入口车道栏杆长度、泰州段收费大棚车道信息屏下挂等14处问题及时进行变更和优化设计,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朱新春介绍,所谓建管融合模式,就是在传统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分离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强化协同,实现从项目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的全链条管理。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提前介入,将运营需求融入设计阶段,确保了服务区的功能布局、机电设备配置以及收费系统等与实际运营需求高度契合。
  精细化设计是建管融合模式的关键。江苏交控成立工作专班,立足服务功能延展和营运管理提升,谋划部署云收费系统、匝道预交易系统、交通守望者系统,并优化设备布局、设计云管理亭、配置车道智能灯光等。同时,采用“窄岛化”理念,将ETC专用车道的岛宽设计为1.2米,准自由流车道的岛宽设计为1.6米,混合车道的岛宽设计为2.2米,在不增加广场面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增加车道数。
  建兴高速在建管融合模式中,特别注重自主技术的集成应用。项目团队认真研究功能需求、施工要求、评价办法等,实施单一来源自主采购,确保了在线计费、大数据应用、高速大脑、AI、主动管控等智慧化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的自主可控。这种自主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提升了高速公路的智慧化水平,也为未来可能的技术升级和维护提供了便利。
  可以说,建兴高速的建管融合模式,是江苏交控推动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其显著成效,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也为高速公路的长期运营和服务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态优先 绿色驿站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兴高速穿越兴化市里下河腹地,区域内水网密布、湖荡相连,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十分集中,且物种多样,鸟类物种数量多达218种。为打造交通重点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江苏样本”,建兴高速周边布设了9个鸟类观测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日前,该观测站项目已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江苏建兴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分管项目负责人李飞告诉记者,这是全国首个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在江苏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属于先行先试,将成为全面展示江苏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并对后续类似高速公路建设的选址选线和高速公路的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不仅如此,千垛服务区设有宣教馆,以更好地展示当地生物多样性现状,进一步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李飞说。
  驶入建兴高速千垛服务区,仿佛进入一个大型主题社区,商超、特色业态等一应俱全,大幅采用玻璃幕墙、透明屋顶等元素的综合楼掩映于湿地和花田中,颇有“花开千垛、水木清华”的意境。
  江苏交控始终秉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条生态友好型的高速公路。
  建设阶段,建兴高速采用多项环保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工程的耐久性,还显著减少了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全路段首次采用高模量沥青中面层,加强路面的抗车辙性、耐久性,路面使用寿命达15至30年;首次采用水性标线,喷涂施工简便,耐用且环保;开展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的生态高速公路路面关键技术研究和快凝早强型双液固化搅拌桩技术研究等。
  运营阶段,建兴高速将在前期近零碳服务区的建设基础上,立足“云、源、网、储、荷”五位一体总体思路,通过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微风发电、多元储能路径等,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此外,服务区的节水型设计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智能化管理,进一步降低了运营过程中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建兴高速还将搭建双碳能源云平台,应用5G、AI、云等数字技术,实现光储充一体化协同调度,能耗可视可管、可控可优,碳排放全流程跟踪管理,做到智多发电、智省用能、智管安全、智保运维。
  对于日后的养护工作,建兴高速也早有打算,将采用泡沫温拌SMA—13沥青混合料;对损坏频繁的路段,将采用“蜂格﹢植草”的生态护坡结构;根据需要增设直弧半透明的声屏障,屏体内填料采用更加吸音、隔热、环保的聚氨酯吸音棉。
  随着建兴高速的全面通车,这条生态友好型的高速公路将成为连接建湖县和兴化市的绿色纽带,为公众提供更加环保、智能、舒适的出行环境,同时也为高速公路的绿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数字赋能 通行体验再升级
  建兴高速是江苏省第一条全线实行“准自由流云收费”的高速公路。近日,中国公路学会组织专家对“江苏高速智慧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建兴应用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进行了评价,项目成果鉴定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建兴高速还有节约运营成本、节省人工、收费精准、准自由流“无感通行”等特点,可为司乘人员提供更加舒畅的通行体验。建兴高速每个收费站出口前方均安装了匝道预交易门架,配置预交易设备,交易时间可由原来的300毫秒缩短为50毫秒,交易成功率从99.1%提高到99.9%,大大提升ETC车辆的通行效率。收费站还设置云管理亭,可实现特情处置、实时监控、CPC卡管理、电子发票打印等功能一体化远程处理和运作,大大提高车道特情处置效率。在建兴高速,每个收费站均设置了两个自助发卡机器人和两个自助缴费机器人,具备拾音器、信息显示、读卡、移动支付、语音播报、视频对讲、纸质通行券打印等功能,可大大提高通行效率。
  “前方5公里最内侧车道正在施工,预计3分钟内到达,请注意变换车道。”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交通状况,如道路施工、恶劣天气、突发事件等。为了方便驾乘人员及时获取道路信息和ETC交易信息,建兴高速基于ETC系统的车路协同安全提升和信息服务方案,在主线12套门架和匝道预交易门架安装了“交通守望者”系统。
  当装有新型OBU的ETC车辆驶过门架时,系统可通过门架天线向OBU发送道路信息或门架预交易信息,并以语音形式进行播报,驾驶员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安全避险,大幅提升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即使ETC车辆没有加装任何设备,也可通过连续蜂鸣接收安全预警,再结合附近情报板了解事件信息。
  上述既是建兴高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江苏交控近年来推动数智转型的一个缩影。
  尤其在智慧服务区建设方面,建兴高速以江苏交控服务区管理云平台(简称苏交控平台)为基座,全面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控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技术集成、制度集成、数据融合、场景应用等,以数智赋能服务区管理,不仅能极大地提高管理效能,而且能大大提升广大司乘人员的出行体验。
  经营数据全监测。建兴高速服务区搭建了“自动发现、闭环调查、数字取证”的收银稽查系统,全面掌握租赁经营单位全口径、全业态的营收数据,并对商户经营行为进行全过程、全业态、全口径监测,全方位提升服务区“精准、放心、便捷”的消费体验,保障公众消费权益。
  车位信息全公开。建兴高速通过在服务区充电车位部署车辆停靠监测设备,采集停靠信息,并在云端进行智能推理数据建模,实时管理车辆停靠秩序、设备运维情况等,并将充电车位占用情况发布到信息屏和小程序平台,提高新能源车辆数字化管控和服务水平。
  消费场景多样化。企地联动打造千垛、大纵湖等微旅游服务区,共同推动地域旅游资源开发。创新多元化、个性化消费场景,搭建地域旅游服务中心、房车营地、数字绿色展厅,拓展公众服务及新消费场景的信息化渠道。推出问询机器人导览服务,推荐地域风土人情与特色产品、热销商品,提供“面对面”视频咨询服务、满意度在线评价、旅游团体信息化服务。
  智慧管控 全力守护路畅人安
  来到建兴高速建湖南收费站,只见收费广场采取“去亭化”设计,仅保留出入口人工车道各1个收费亭。后置ETC车道设备,取消ETC车道岛头门架,将ETC专用天线和激光车检器安装在大棚上,由岛头模式转变为岛尾模式。高度集成收费设备,将雾灯和手动栏杆机一体化,车型识别与光栅一体化,自动栏杆机、车牌识别摄像机、车道摄像机、费额显示器、通行信号灯一体化。车道设备优化后,收费广场更加简洁通透,驾乘人员通行时视野更加开阔。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建兴高速每间隔500至600米便装有两枪一球摄像机,全线共计136套,全时、全域守护车辆通行安全。同时,搭载“AI平方”事件检测引擎,能全天候识别车辆停驶、路网拥堵、交通事故等事件,第一时间将预警结果推送至“一路三方”调度指挥中心,实现交通事件的提前发现、高效处置,降低道路事故发生率。  

确保“五类”车辆的安全,是防范道路重大运输事故的重中之重。建兴高速每个收费站入口均装有激光雷达检测系统,对超长、超宽、超高车辆进行实时报警并拦截。同时利用大数据库及视频识别系统,能在特殊时段对大客车、危化品车辆进行精准管控,有效提高入口车道通行效能。在服务区应用危化品停车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危化品车辆信息获取、智能引导、路径跟踪、态势感知,提供多途径自助登记,实时呈现在区危化品车辆状况,通过数据积累和远程数据调用,实施数据分析和预测,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反应速度。
  苏交控平台将智慧灯杆、智慧能耗、安全事件监测、房车营地、食品全流程管控、智慧安防等智能化设备及系统,机电设备运行参数、在线运行状态、告警信息等通过物联网网关全部上云,把服务区内繁多的设备系统作为一个物联网节点接入云平台,数据分析更全面。
  建兴高速还充分整合消控室和监管工作室职能,“两室合一”打造服务区指挥调度中枢和数智信息中心,变被动发现为主动捕捉,对服务区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高发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做到全区安全态势一网感知、一屏全览、一体协同,实现安全关口前移、应急响应及时、应急处置快捷。
  迢遥路万里,云水行千重。今后,江苏交控将继续以管理需求和公众满意为出发点,坚持高质量打造“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的万亿综合交通产业集团”和“世界一流高速路网和世界一流企业”,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2月5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