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江苏首席记者 施科 通讯员 陈金鑫 卢宏 陆璐
近年来,淮安市交通运输部门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聚焦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抢抓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和“水运江苏”战略机遇,以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目标,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广覆盖、高效率、低成本的货运物流体系,优化提升交通运输领域服务质量和效能,助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的一流营商环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强枢纽
统筹发展“公铁水空”
近年来,淮安市统筹发展“公铁水空”,加速打造集“米”字形高铁网、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全国内河航运中心、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等于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
淮安港三期扩建提升工程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里运河交汇处,占地面积约1415亩,总投资约25.87亿元,包括自动化码头项目、铁水联运提升项目、现代物流服务配套项目。自2022年9月项目开工以来,已完成投资7.61亿元,预计2024年实现主体完工,2025年整体建成投入运营,将新增16个2000吨级泊位(含1个铁水联运泊位),新开通10余条航线,集装箱吞吐能力显著提高。
淮安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打造“枢纽新城”,努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交通优势、发展优势。今年1—6月,全市预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2%。宁淮铁路桩基施工基本完成,正在推进承台、墩身施工;长深高速扩建路基桥涵施工完成过半,344国道溜子河大桥半幅建成通车,264省道涟水南段即将开工建设;金宝航线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桥梁工程开工建设,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即将交工验收,磨涧河航道建成投用;中天钢铁码头、上河作业区一期建成投用,黄码作业区完成全部码头水工结构施工;推进机场三期航站区工程施工;新淮铁路、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233国道淮安绕城段、盐河杨庄及朱码船闸扩容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开展。
优化结构
赋能发展增效益
近年来,淮安市着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淮安”,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水运枢纽特色优势,加快打造全国内河航运中心,积极拓展“散改集”“公转水”业务,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让物流运输结构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今年6月,“淮安—宁波”海铁联运班列沪苏通线路正式定班运营,相较原来通过南京长江大桥过长江的方案,新路线只需 20个小时,节约16个小时。对比公路运输,水路集装箱运输平均每箱节约近2500元,节约成本近50%;海铁联运业务平均每箱节约1500元,节约成本近30%。
目前,淮安港已开通21条水运集装箱航线,通达上海、太仓、武汉、连云港、周口、蚌埠、济宁等20多个城市,周航班总数超60班,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全省第一。淮安至上海、连云港等2条联运线路列入省级联运精品线路创建。淮安港与市内外近500家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约3亿元。今年1—5月,全市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164万吨、同比增长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2万标箱、同比增长15.7%,其中集装箱多式联运量达3.37万标箱,海铁联运发送量达9280标箱,分别同比增长51.4%和124.3%。
温度力度精度相结合
提升执法服务水平
去年以来,淮安市交通运输局率先在全市开展“事前预防、事中包容、事后提升”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试点工作,坚持温度、力度、精度并重,全面提升交通综合执法质量和服务水平。
淮安市交通运输系统将“抓前端、治未病”理念融入执法监督工作中,今年以来,在危险货物运输、港口运营、机动车维修等领域已开展37家次“邀约式”检查,通过现场指导、即帮即改、长效督导,帮助企业靶向整改隐患100余处。同时,坚持“关口前移”,在行政许可申请阶段加强行政辅导,将涉企合规事项实行“清单化告知”。大力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三张清单”。建立领导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执法﹢专家”帮扶工作小组,个性化助推全市36家危化品运输企业合规经营,形成“一企一策”监管方案。推进实施差异化监管,将随机抽查的内容、频次等与抽查对象的信用等级挂钩。实施“信易﹢招投标”“信易批”,对信用好的企业给予招投标保证金减免、审批业务优先办理等激励措施,2023年以来,信用好的单位累计享受招投标保证金1823次、优惠3.51亿元。
此外,淮安市交通运输局以“规范 高效 畅达”为宗旨,深化“淮e行”政务服务品牌建设工作,将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向政务服务领域延伸,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改进审批服务,压缩审批时限,服务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快速落地。组织制定《优化大件运输审批服务和监管九项举措》,落实政务服务便利化举措,为大件运输企业量身定制大件运输保障方案,推行“信用﹢承诺﹢批量”审批,审批效率提速10%。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7月1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