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内畅外联提能级 稳链保畅添动力
发布日期:2024-07-23 11:26 浏览次数: 字体:[ ]

囗 洪宇翔 凌旻 杨开林 张新语 成苏炜
  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08亿吨,同比增长4.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16.5万标箱,同比增长8.4%。连云港港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96%,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9.29%……今年上半年,我国多个沿海港口运行态势良好,交出时间任务“双过半”的亮眼答卷。这背后,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成为优异成绩的关键“密码”。
  今年以来,各港口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在提升海向航线辐射能力和陆向物流畅通能力上实招频出,促进贸易便利、物流畅通,不断强化枢纽功能,为中国经济繁荣发展贡献不竭动力。

宁波舟山港 探索出海新通道 助力外贸经济发展
  近日,伴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装载着灯管等货物的列车驶出铁路丽水站。截至目前,今年新开通的“丽水—温州—宁波”多式联运线路业务量已突破1500标箱。
  今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不确定性加剧,全球物流链供应链风险持续加大。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和物流上下游需求,切实保障外贸企业物流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海运价格上涨后,我们集结各方力量,第一时间为用户推出了这条新线路,比之前的线路价格经济不少。”宁波舟山港丽水陆港相关负责人介绍,丽水陆港克服海运价格持续上涨、舱位紧张等多重压力,持续为浙西南外贸企业探索出海新通道,在原有“丽水—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线路的基础上,借力浙江海港“南翼”物流资源,新开通“丽水—温州—宁波”多式联运线路,通过铁路将货物从丽水站运输至温州港,再经水路转运至宁波舟山港,最终搭乘远洋货轮出海,为浙西南区域外贸企业打造更高效、便捷、经济的绿色商贸物流网络。
  对外,宁波舟山港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优质物流服务。今年5月,诸暨东直达浙江海港迪拜海港云仓“门到门”全程物流海铁联运成功首发,这是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与海港云仓的首次联动,进一步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对内,宁波舟山港持续强化集疏运网络建设,深耕腹地市场,打造更为高效畅通的物流节点和体系,今年已新开行“派河—宁波舟山港”等班列,图定班列增至26条,辐射全国16个省65个地市,有效衔接中西部广大腹地区域;不断拓展海河、江海联运网络,海河联运航线总数增至33条,业务辐射范围扩展至华中地区,并成功开通“舟山—重庆”江海直达航线,促进水路货物运输均呈增长态势。
  在不断致力于将海洋经济优势向内陆腹地延伸的同时,宁波舟山港也进一步织密全球海运航线网络。上半年,宁波舟山港加强与国际干线船公司的合作,提升运力保障,新开辟3条国际航线,全港航线总数超300条,连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覆盖全球航线网络。
连云港港 吸引货源集聚 稳固市场开发
  今年6月,装载着工程器械、日用百货、汽车配件等共54标箱商品的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发出,经霍尔果斯出境,途经阿克套港,跨越里海,15天后抵达阿塞拜疆共和国巴库港。2024年,连云港跨里海线路已实现常态化运营。
  据统计,今年1—6月,连云港港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简称基地)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485列,同比增长26.6%;货物进出库量达到249万吨,同比增长15.96%;集装箱空、重箱进出场量共计14.2万标箱,同比增长16.24%。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首个实体项目,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自2014年建成投产以来,已累计到发中欧班列6162列,培育形成汽车配件、书籍、家用电器、铁合金等特色货物专列20多种,有力促进了中国同中亚国家的互联互通、贸易往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连云港港加强与铁路、海关、码头场站等口岸各业务单位的沟通协调,推动铁路与海关信息互联互通、高度协同,显著提升口岸便利化、智能化程度和通关效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优化了物流流程,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为中欧班列的稳步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基地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成功引入石棉、麦麸颗粒、大麦等中亚回程新货种,丰富了班列运输的货物种类。通过推行“连申快航﹢中欧班列”“滚装运输﹢中欧班列”等创新运输模式,基地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了包括韩国铁道公社在内的国际合作伙伴参与国际多式联运,有力拉动了班列运行增长。
  随着中哈双方在物流合作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不断深化,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阿克套港枢纽将实现“三节点一体化运营”的新模式,构建起横跨东西、连接南北的物流大通道、新网络。
  此外,“连云港—阿拉木图”“滚装﹢班列”跨境多式联运专列首发、“敦煌—连云港—曼谷”铁水联运班列首发、“连云港港—柬埔寨七星海国际港口”集装箱航线首航、“连云港—徐州”内河集装箱航线首航、开辟巴西滚装新航线、开发榆石油焦、徐圩新区煤渣新业务……今年上半年,连云港港以航线吸引货源集聚,以班列通道稳固市场开发,货源增长遍地开花。
辽宁港口 全程物流管控 “门到门”贴心服务
  7月3日,一列来自沈阳的集装箱班列缓缓驶入辽宁港口集团(简称辽港集团)大窑湾港区集装箱铁路中心站,车上装载的汽车零配件等货源将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装船,经由外贸集装箱航线出口至德国,只需要一张运单就完成了从装车到装船等全部物流环节的衔接。
  今年以来,辽港集团旗下“一单制”运营主体——大连港集发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集发物流)、辽宁沈哈红运物流有限公司(简称沈哈红运)持续深挖多式联运服务潜能,上半年,集发物流“一单制”业务发运量同比增长73%,沈哈红运“一单制”线上化再获突破。
  “一单制”即“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单到底”的全程物流管控服务,是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今年上半年,我们携手船公司与用户,通过整合航线网络、港口资源、内陆场站等多方优势,不断完善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体系,并依托集装箱‘精品班列’持续提升‘一单制’业务覆盖面和影响力。”集发物流市场营销中心负责人李广超介绍。沈哈红运充分发挥港口与铁路资源整合优势,针对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服务痛点,整合社会运输车辆500余台,为用户提供“门到门”多式联运服务。
  为提升服务能力,集发物流目前正着力将内陆铁路口岸打造成为辽港多式联运“港前站”,并向周边腹地辐射,已相继开通“沈阳—大连—德国”“通辽—大连—东非”“长春—大连—欧洲”等多条国际海铁联运“一单制”精品线路;沈哈红运以营口港为枢纽,围绕粮食、化工、钢材等腹地优势货种,对接东北及蒙东33个地级市,常态化运营班列80余条。依托辽港海铁联运“一单制”服务,东北内陆的汽车零配件、化工品、粮食深加工产品等货源得以便捷地远销海内外市场,为东北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为进一步推进‘一单制’业务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我们积极与船公司、港口等物流环节进行数据对接,基于营口港多式联运智慧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单据和数据的互通共享,打造‘线上多式联运’服务。”沈哈红运信息部负责人郝德满介绍,借助线上服务平台,用户可以在线办理物流委托,动态掌握物流进展,极大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和用户体验。上半年,沈哈红运累计完成“一单制”业务193单,线上化率近85%,超过95%的货物换装信息实现动态交互,为进一步推广“线上多式联运”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7月23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