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水运报】江苏交通向“新”提“质”促发展
发布日期:2024-08-23 11:19 浏览次数: 字体:[ ]

□ 全媒记者 顾晓平 通讯员 陈红 蒋春才

扬子江畔,深国际靖江港码头船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在港区智能远程操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生产可视化平台,观察船舶实时作业情况,港口吞吐量、卸船作业效率、过驳作业效率、装船作业效率等数据在屏幕上实时展示,一目了然。

交通运输行业是新质生产力重要发展领域。围绕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要求,今年以来,江苏交通立足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发展为重要抓手,做好自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谋篇布局,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港口“大块头”有“大智慧”

港口码头一眼望去,装满跨境电商商品的集装箱、10多米长的木材、出口海外的动车组……这些货物怎么上下船?大多靠起重机等港口机械。

今年3月,港口机械的骨干生产厂商南京港机重工公司(简称“南京港机”)入选中国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该公司锻造“硬核”实力,打造一系列优质精品,获得了用户和市场的高度认可。

港口机械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以门座起重机为例,它的结构看起来像是两根高耸的柱子支撑着一根横梁,类似一扇门的样子,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一般来说,一名司机只能操作一台传统门座起重机,南京港机基于多维感知与智能控制技术研制的全自动门座起重机,打破了这一限制。通过自动化作业,全自动门座起重机实现抓斗闭斗抓料、移至料斗上方卸料、回到抓料点整个过程的自动运行,1名司机可同时操控多台门机进行作业,提升货物装卸效率,降低港口运营成本。目前,全自动门座起重机先后在南京港、张家港港、太仓港等近10家企业推广应用30余台套。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为重要支撑,数字赋能推动交通设施智改数转网联。近年来,江苏交通主动融入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局,在全国率先发布智慧公路、智慧工地、智慧航道等系列标准,建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成5000公里高速公路的“智改数转”,构建4000公里电子航道图。以靖江港生产可视化平台为例,显著提高了港口的综合管理效率和竞争力,接卸一艘5万吨海轮只需14小时,较同行平均水平快10小时以上。

智慧工地效益显著

“当前工地扬尘监测值已超过安全标准,请注意立即启动喷淋系统或其他降尘措施,确保扬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请加强工地现场管理,减少扬尘产生。”在江苏连宿高速沭阳至宿豫段建设工地上,利用智慧工地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设备统一管理,监控设备状态,并可对设备异常进行及时预警,显著提高设备利用率、安全性。

江苏东交智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交智控”)创新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依托连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构建了“云平台+子系统”的智慧工地模式,包括人员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实现工程现场各环节的智慧化管理,项目管理全流程信息化。

物料管理方面,连宿高速智慧工地搭建了数字化物料系统,自动识别进出车辆,精准监控物料流动,实现物料管理透明化。例如,当水泥出现短缺时,系统会及时提醒:“根据系统监测,当前425水泥库存量已低于安全库存线,请尽快申请补充采购,以免影响施工进度。”

人员管理更加精细化。连宿高速智慧工地采用实名制管理、智能考勤、风险预警等手段,全面掌控工人信息,确保施工安全、合规。通过安全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安全隐患,快速响应,实现安全管理闭环。

在智慧工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东交智控在江苏先后打造了“一桥一路一隧一航道”的智慧工地系列示范项目,以道路桥梁为基础,逐步向隧道港口航道船闸多个领域延伸,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智慧工地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应用。

智慧工地建设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公路工程为例,工程质量提升方面,可实时对施工过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预警,实现100%预警闭环处置,有效提高工程结构耐久性,工程使用寿命延长30%左右;安全提升方面,通过安全智能抓拍、一键呼救、风险源管控等手段,安全事故率下降20%—25%。此外,机械利用率提高30%,无纸化会议可节约纸张约0.06吨/(年·公里);通过智能化施工环保管控技术,可节约用水40%,每公里降低碳排放552千克。

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8月1日,一艘吨级以上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南京进行了跨江“首秀”,航程25公里,往返飞行时长10分钟。这是南京在城市低空通勤模式、拓展无人机应用场景方面的大胆探索。

低空经济是全球竞逐的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今年以来,江苏各地加快布局,通过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主体,推动低空智造产业和低空服务产业持续发展——

南京市首条无人机商业化运输航线正式开通,拉开了该市“低空经济”落地场景产业化、商业化运作的序幕;南京浦口区低空融合飞行基地正式开工,全面拉开“江苏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建设框架;无锡市新吴区、梁溪区、滨湖区三地同时启动双向对飞的“低空物流”线路,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加速布局高效智能“低空物流”网络;扬州市召开低空经济发展大会,首批低空经济产业园区获授牌,27个低空产业合作项目签约;长江流域首个水上机场在镇江建成……

交通运输部近日公布了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名单, “苏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低空经济新高地”案例榜上有名。苏州市聚焦产业生态、保障体系、应用场景,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推进无人机在低空领域的拓展应用,促进交通运输业与工业、制造业、农业、林业、建筑业、电力、医疗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低空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实际经济降本增效。

低空经济蕴含广阔发展机遇,正乘风“飞”进日常生活。7月4日,一架满载1.5吨镇江特产大油桃的低空货运航班从镇江大路通用机场起飞,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顺利抵达浙江建德。这标志着江苏首条跨省低空物流航线正式开通运营,为农产品搭建了一条通往长三角的“空中桥梁”,也为消费者带来新鲜体验。

当前,江苏正加快建立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释放空域资源,推动低空经济加速起飞;进一步完善设施布局和航线网络,建设运营服务平台,积极拓展低空物资配送应用场景,支撑低空经济在工业、农业、旅游观光、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应用,助力无人机全产业链培育,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8月23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