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海江河湖的省份,江苏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聚焦水运发展,部署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进一步推动水运联网、补网、强链,加快建设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网、协同一体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经济开放的水运物流网,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高质量转变。
2024年,“水运江苏”建设全面启动。江苏财政围绕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多措并举、加强创新,助力全省航道网络愈织愈密、畅通水平与通航环境不断改善,多式联运和运输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
加强资金保障,共绘“两纵五横”交通蓝图
在江苏沭阳,赏枫时节的风景比起以往多了几分新意:宿连航道上,新建成的枣林船闸与水中枫叶橙红色的倒影相映成趣,航道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延展至远方。宿连航道这条苏北地区翘首以盼的水上出海通道,是该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航道全长超过100公里,一、二期航道总投资超过110亿元,是苏北航运建设的又一“大手笔”。
基建类交通运输业历来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金需求居高不下。交通基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撑。以“水运江苏”建设为例,按照“连断点、畅干线、成网络、通长江、达海港”建设原则初步测算,全面建成“两纵五横”4192公里干线航道,所需资金高达近2000亿元。其中2024—2030年,江苏省干线航道建设所需资金约712亿元,年均100亿元以上。
处于从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迈进阶段的江苏,如何持续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周鳌梁表示,“江苏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交通运输领域重点项目资金等支持的同时,加大省级资金保障力度,争取2024—2030年实现省级总投入近410亿元。” 2024年,江苏财政统筹相关资金约90亿元,为优化水运设施网络、构建“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航道网络日益完善,还离不开市县政府切实落实出资责任。宿迁市财政局副局长潘华平介绍,市财政积极对接主管部门,科学研判项目概算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统筹各类资金70余亿元,为宿连航道建设提供支撑。项目实施过程中,市财政局全过程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资金合理合规支付,同时督促主管部门加强项目管理,提升政府投资项目规范性和效益性。
宿连航道为苏北地区打通了一条便捷的水上出海通道,对促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苏北地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已成功带动国内四大纤维纺织巨头及国际纤维旗舰企业新加坡赛得利公司落户宿迁,形成千亿级高端纺织产业集群。
全省航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幅提高了航道畅通水平和通航环境。以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为例,运河原来只能通行48TEU的集装箱船,现在能够通行120TEU的船只,运营成本直接下降20%。目前,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2.4万公里,里程和密度居全国第一;航道通航保证率一类维护航道达98%,航标正常率达99%以上。
创新财政支持,激活“水运江苏”建设动能
苏北新航道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苏南运河扩容改造热火朝天。一边是有序通行的过往船只,另一边是有条不紊的施工现场,作为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的先导和控制性工程,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已经进入关键施工阶段。记者了解到,苏南运河“三改二”整治工程,是省内首次实施干线航道建设“拨改投”的8个试点项目之一,是江苏水运发展中的一项改革创新。
何为“拨改投”?顾名思义,是指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实行“拨款”改“投资”。具体来说,即将原省级出资、市级建设模式调整为省级出资、省级建设,将原省级财政资金拨付至市县财政、再由市县财政按项目进度拨付至项目实施单位的拨款方式,改为将省级财政资金以增加资本金方式注入省港口集团,由省港口集团承担干线航道项目建设管理职责,成立项目法人公司,组织实施项目建设。
周鳌梁表示,在干线航道建设领域开展“拨改投”改革试点,对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水运江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理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更能保障按计划推进重点干线航道建设,提高省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有利于统筹公益性航道项目与港口码头、沿线产业及配套设施等经营性项目协同开发,实现港航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三是有利于支持省港口集团增强核心功能,提升竞争力、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培育省属港航建设龙头企业,更好支撑“水运江苏”建设。
目前,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苏南运河“三改二”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宿连航道二级整治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等正加快推进前期工作。预计至2025年底,苏南运河将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航。
加速结构优化,不负“江河湖海”禀赋之托
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是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促进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江苏财政积极探索实践,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
创新“奖”的政策。为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江苏财政在全国率先开展运输结构调整工作。通过竞争性立项,支持南京市等4个设区市积极探索,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抓住“补”的重点。江苏财政加大对煤炭、钢铁、金属矿石等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运输,铁水、公铁联运班列开行等方面的补助力度,“十四五”以来累计下达2.56亿元,进一步推动运输结构调整。
加强“减”的引导。为降低水路通行成本,实施过闸费优惠20%和集装箱船舶优先免费过闸政策。“十四五”以来,累计减免11亿元,其中,免收集装箱船舶过闸费1.52亿元,惠及船舶1120万艘次,有效提升船舶过闸通行效率,极大降低内河通行成本,推动培育内河航运市场,壮大内河港航经济。2023年,全省完成水路货运周转量3.16万亿吨公里,占货运总周转量的76%。
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负责人晏远春表示,运输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综合运输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与传统公路运输相比,金坛港水路运输单个大柜可节省物流成本近1000元,仅2023年就降低金坛港制造企业运输成本超过2000万元。
(本文刊于1月7日“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