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试点是江苏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之一,于2024年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并获评优秀。为更好地发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试点典型经验成果的推广应用,我省开展了“运河沿线“前港后产”临港经济发展模式”典型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形成典型案例入选《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经验及复制推广清单(2025年)的通知》(苏交计〔2025〕54号)。依托京杭运河得天独厚的内河航运资源优势,运河沿线城市通过大力推广“前港后产”临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港口向物流港、产业港转型,以点带面促进临港经济品牌做优做强,港产城规划融合、内河港口服务能级提升、临港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有力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省、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
苏州内河港吴江港区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盛泽大谢村码头
一、主要做法
(一)优化功能布局,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宿迁统筹开展港产融合发展规划研究,紧扣“百里航道、千亿龙头、万亿产业”的发展蓝图,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宿迁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宿迁港航陆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1-2035 年)》,《宿迁港总体规划》向省政府报批,三个规划同步编制、三规合一;以中心港区、沭阳港区、泗阳港区、泗洪港区等四大港区为分区,逐一分析京杭运河、宿连航道、成子河等航道服务的园区和乡镇,梳理陆域可利用的园区空间,划定了43 个临港产业园区,规划港航陆域园区368平方公里(新增121平方公里),确定了适港的“443临港产业”新体系。淮安市正在编制盐河产业带发展规划,打造钢铁深加工、光伏玻璃、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二)提升服务能级,增强吸引力和集聚力。加快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内河港口。以内河干线航道网建设为契机,整合提升内河码头,加快千吨级码头建设。淮安市依托黄码港打造京杭运河主航道沿线最大的现代化内河港口,建设千吨级泊位29个,设计年通过能力1660万吨。宿迁市正加快推进宿迁港陆运河作业区陆集中心港一期工程,建设21个2000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389万吨。苏州市吴江区将原吴江新民化纤有限公司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建成吴江地区首个现代化集装箱综合码头——盛泽码头并实现开港运营,打造低效岸线腾龙换凤样板。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畅通服务产业“最后一公里”,淮安工业园区专用航道、磨涧河航道、复新河一期等通港达园专支航道建成;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建成,淮安港三期扩建提升工程(铁水联运提升项目)开工建设。
(三)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临港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徐州、淮安等运河沿线设区市全部出台了落实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宿迁等市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宿迁市出台新一轮三年(2024—2026年)财政扶持政策,投入9000万元扶持集装箱运输发展。打造经济开放的水运物流网,溧阳港与上港集团ICT合作项目正式签约,金坛港海关监管场所、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建成,“宿迁-洋山”“盐城一淮安一周口”“溧阳—洋山”海河联运集装箱航线开通。
(四)提升临港经济品牌,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加快运河沿线临港物流园、产业园规划建设。宿迁市复制推广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建设经验,在宿连航道、徐洪河等高等级航道沿线规建设了陆集临港产业园、沭阳临港产业园、朱湖临港产业园等多个重点临港产业园区。淮安市依托黄码港招引益海嘉里、苏盐井神、省粮食集团、普洛斯等多家食品、物流行业龙头相继入驻,以益海嘉里为主导的千亿级国家级食品产业和以黄码港为主导的物流仓储产业布局加快成形,打造“港产园”一体化发展的内河临港经济示范样板。吴江通过建设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码头项目,为产业园区提供高效的货运物流服务,助力将盛泽镇原先分散的约30家印染企业分批迁入产业园区,打造吴江印染企业集聚升级的先行区,其中来自盛虹控股集团的6个项目已搬迁入园;配套恒力集团年产100万吨高性能特种工业丝智能化生超级工厂;高标准建成吴江首个千吨级专业化码头,打造前港后产临港经济样板。
二、实践效果
依托港口资源优势,临港经济蓬勃发展。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集聚了2500多家纺织生产企业,打造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了恒力、盛虹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 2025年分居第81位、161位,恒力在苏州、大连、宿迁、南通、营口、泸州、惠州、贵阳等地建成产业基地,盛虹在苏州、连云港、宿迁等地建成产业基地。淮安依托运河、盐河等干线航道形成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沿河产业群(带),在建百亿级产业项目达10余个,盐河沿线中天钢铁、巨石玻纤新材料、捷泰新能源等百亿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布局企业达57家,成为淮安重大产业布局走廊。宿迁在京杭运河、宿连航道、徐洪河等高等级航道沿线建设了运河宿迁港产业园、陆集临港产业园、泗阳经济开发区、沭阳临港产业园等多个重点临港产业园区,构建形成了高端纺织、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
(厅规划中心,宿迁市、淮安市、苏州市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