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南通,骄阳似火,南通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2024-2025年度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没有止步于会议室里的PPT,而是用一场“沉浸式成长之旅”,让11名新人读懂了南通公路的“精神密码”。这场新人培训,以硬核实践、匠心传承与体系培育三大亮点,写下了“育新人、兴事业“的生动注脚。
工程现场“开课”:让公路精神可触可感
这场实践课引领新人足迹遍布三大标志性工程。海门常乐镇“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区里,一条条笔直的农村公路串联起错落的农房与连片的果蔬大棚,路边的灌木乔木整齐排列,与村民种植的农作物相映成趣,共同织就一片绿荫,让新人直观理解“养好一条路,带动一片富”的民生意义;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直径16米的巨型盾构机正在“穿江而过”,项目依托高水平信息化建设,构建起盾构机运行监测的全流程可视化系统,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有了具象注解;双桥枢纽的建设现场,正是未来河道的底部,项目经理对着施工蓝图详解“江海河联运”规划,让新人提前憧憬起未来千吨级货船船队在此实现水陆中转的繁忙图景,直观呈现“公水联运”的南通智慧,更让“交通强国”的国家战略变得可知可感。
青蓝结对“传火”:让成长之路有灯引路
五楼会议室里,一场简洁而郑重的师徒结对仪式如期举行。新员工们与各自的导师签订《师徒结对责任书》这薄薄的一纸约定,不仅镌刻着当下的承诺,更印证着南通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五年来的不懈坚持。截至目前,“青蓝工程”已成功举办至第五批,累计培养60余名青年,这种“传帮带”模式快速成长。
没有多余的环节,却藏着实在的培养逻辑:导师需定期帮带指导,既教业务技能,也传工作方法;徒弟要定期汇报进展,在实践中消化吸收。这种机制与中心“四能行动”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青年成长体系。如今,曾经的学员成为新的导师,首批结对的青年已有多人挑起大梁:养护管理数字化转型快速突破,无人集群施工技术率先试用、片区化打造农村公路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样板……这些在各自岗位上“冒尖”的青年,正是“青蓝相继”最好的见证。
新人蜕变“扎根”: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礼
培训落幕时,新人们的笔记本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纪律条文和公文格式,化身为一段鲜活的记忆。上面铭刻着海太隧道内钢构的冰冷棱角,浸润着“四好农村路”旁的清新草木香,更回响着公路前辈“要沉下心,有进取心、协作心、敬畏心”的殷切叮嘱。这场培训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单位与新人的“双向奔赴”:单位用几十年积淀的精神财富铺路,新人以蓬勃的朝气为公路事业注入新动能。
短短两天的培训,让新人们明确了未来方向:既要守规矩、保安全,也要练本领、强担当。当新人们带着满满的笔记和感悟回到岗位,这场盛夏里的培训已化作他们职业路上的“指南针”,而南通公路的故事,也将在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与奋斗中,不断续写新的篇章。(殷茵、任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