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自然禀赋,控江扼海的区位优势,蒸腾澎湃的经济活力,让沿着江岸线一路走来的智库专家与记者深深认同,在美丽富饶的沿江八市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现在可以喝过早茶再去南京上班了。D5452,南京-扬州,7点发车,7点50就到。”2016年5月15日,宁启动车开通,南通、泰州、扬州等苏中沿江城市一举跨入“动车时代”,一年里,往返于扬州南京两地的扬州人李海兵,车票已经有厚厚一摞。
一列列风驰电掣的动车为苏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今,时速300公里以上的“G时代”也即将到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推动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建设。作为“老铁路人”,南通市铁路办原主任刘建忠得知后兴奋地说,“高铁版图”给苏中融入苏南第一方阵提了速、加了码。
去过韩国的人,都对首尔汉江上横跨的二十几座宏伟的大桥印象深刻,几乎每隔一公里就是一座!而在400多公里的长江江苏段,跨江通道也越来越密集:南京规划及建设的过江通道共有24条,镇江扬州之间有两座桥3条通道。镇江市交通局副局长陈峰林曾为一条过江通道呼吁奔走多年。如今,越来越多跨江通道加速建设,令他备感欣慰。
改写地理距离,刷新发展时空。跨江通道,缩短了距离,带来了财富。苏通大桥尚在建设当中,大桥效应就已开始显现。崇启大桥开通后半年,启东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销售额即达到6亿多元,同比增长120%以上!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先手棋。”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沿江高铁环”的提出,不仅带动区域内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和人力要素加速流动,拉着沿线城市共同奔跑,更能在东西方向打通沿海发展、“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
交通相联,人心相通。走马镇江、扬州,记者发现,很多当地人张嘴便称自己是“新南京人”。宁镇扬连续多年举办“南京都市圈旅游产品推介会”,发行宁镇扬旅游年卡,三市市级层面实现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公交一卡通,成立“公用图书馆区域合作联盟”——“宁镇扬”同城化不仅写进省政府规划中,更深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南京仙林与句容,江阴与靖江,常州新北与丹阳,这些都市圈内部城市的融合发展正在逐步突破行政边界……
是的,“未来已来”!从地理版图到经济版图,从交通脉搏到发展脉动,扬子江畔城市群的形态已然呼之欲出!
本文节选自7月14日《新华日报》1版,原题为“活力无限,城市群‘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