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水运报】连云港港抢抓“自贸机遇”谋发展
发布日期:2019-11-20 10:13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在连云港港口68号泊位上的“格罗安全”轮滚装作业中,连云港港东方公司再次创下每小时装车181台的新纪录,成为该港今年滚装业务连破几里路、强势增长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也为连云港港建设自贸区整车进出口口岸进一步创造了良好条件。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丁锐表示,今年8月连云港自贸区的获批对港口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港口区块将紧扣贸易自由,突出枢纽通道,聚焦特色业态,努力打造出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开放门户、合作平台的“港口样板”。

智慧港口

引领货运新生态

近日,笔者获悉,江苏自贸区首个散件杂货公路货运交易平台上线短短几天,就累计新增注册用户数359家,总发盘数893,达成交易数546笔,派车总数13300余台,通过一卡通申报入港已达9847次,平台运行首战告捷。

作为首批入驻连云港自贸区的科技企业——江苏蓝宝星球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港口货运交易平台。目前平台用户已达2000余家,注册车辆4000余辆,日均公开交易1166单。平台的上线运营使用户配货时间平均下降了3个小时,运输“双重率”提升了5.6%。而新上线的散件杂货公路货运交易平台,新增无车承运模式,无缝对接港内运输和装卸,并通过线上交易使货物运输最大限度实现“重去重回”模式。

“对接区内贸易自由便利化,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港口货运组织,打造港口货运新生态才是我们想达到的新高度。”该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公路货运交易平台仅仅是智慧港口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他们还将整合海铁联运、海河联运、公水联运,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功能和平台。

近年来,连云港港口不遗余力地推进港口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覆盖港口生产、公司管理、客户服务等40多个信息系统。今年以来,集团正式投入使用财务共享系统,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装箱市场营销网格化等管理系统,使集团“一体化”管控平台和“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日趋完善。

今年7月,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信息系统被成功复制到哈国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进一步加速了中哈跨国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的全面应用以及携手连云港移动公司开展5G技术试点等举措,让港口加快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转变。

转变思路 打造陆海联运标杆

11月6日,一列装载1135吨哈萨克斯坦小麦的专列进入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在连云港口岸换装海运后发往马来西亚,这标志着过境连云港的哈萨克斯坦小麦继越南之后,又新增了马来西亚市场。

今年以来,由于班列货源竞争激烈等因素,连云港中欧班列运行数量阶段性下滑。但为了确保联运通道畅通、班列运行稳定,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及时转变思路,以提高运行质量为出发点,将每列41车提高至46车,满载率、重箱率达到100%;提高小麦、铁合金、棉纱等特色班列比重,构建“重去重回”对流运输模式。目前,连云港中欧班列东向回程与西向去程班列重箱比例接近1:1,重箱对流水平位居首位。与此同时,该集团联合土耳其航空货运公司,新开辟铁空联运方式;“连云港—土耳其”跨里海沿线国际班列在去年实现全程铁路运输的基础上,于今年10月份进一步实现了整列发运。

笔者了解到,自2014年7月中哈物流基地正式运营以来,截至今年9月,已累计完成货运量165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5万TEU。从2018年至今年10月,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开行国际班列超过1200列,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换装量已突破26万标箱,中哈两个陆上物流枢纽节点形成了东西双向良好流通效应。

为了进一步畅通陆海联运通道,构建“深水大港、远洋干线、中欧班列、物流场站”无缝衔接格局,连云港港口今年还新增至东南亚、韩国、宁波、营口、泉州、泗阳、盘锦、步凤等9条集装箱航线和澳洲、欧洲等地的滚装航线。海铁联运新开了至河南巩义、山西侯马等地班列,首次打通了郑州至东南亚国际通道。今年前三季度,海铁联运箱累计完成28.77万标箱,同比增长18.2%。

10月16日,连云港集装箱多式联运行业协会成立,它将以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做强连云港国际联运班列品牌为宗旨目标。“此举也将有利于连云港国际班列营运各方‘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与会人员表示。

“高招”频出 提高综合能力

“我们不要只盯表面数字,要更多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责任去调研,切实把制约港口建设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在一线。”丁锐说,要切实拿出“真招、实招、硬招”,为高质量发展解难题、补短板。

为做大做优海河联运品牌文章,增强港口错位竞争优势,今年9月,由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牵头发起,涉及4省10市24家港口的苏鲁豫皖海河联运港际联盟成立,拉开了港际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序幕。6条海河联运线的铺设以及周期班轮的规划,也带来了内河运量的攀升。

据统计,前10个月,连云港港海河联运量累计完成1237.2万吨,同比增长27%,内河集装箱运输完成20844TEU,同比增长86.7%。区港联动效应不断显现,成为连云港港口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进一步强化“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功能,今年以来,连云港港口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补齐港口口岸功能短板。港区旗台液化装卸场站危化品铁路运输资质获得批复,28号集装箱泊位投入使用,六安钢铁循环班列开行,新增滚装汽车接卸方式,港口多次实现6条以上开普船同时在泊作业,国际客运站口岸出境免税店开业运营。

连云港港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笔者,港口主港区的空间布局调整、货种结构优化、港城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分布等研究设计也正全面展开。

今年,赣榆港区首次接卸新海石化外贸原油船,并形成危化品装船和卸货双向功能;徐圩港区同时靠泊3条7万吨级黄沙船;灌河港区实现韩国外贸集装箱船作业。上合物流园专用铁路及装卸场站加快建设,恒鑫通选矿项目将于11月正式投产经营。两翼港区铁路专用线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与中石化管道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与中铁特货发展冷链物流运输、与中合新农打造冷链平台签署合作协议。

“港口既要生产,也要蓝天。”近两年来,连云港港口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注重绿色发展。他们积极推广高压船用岸电技术,加大“油改电”“油改气”力度,强化管车、治气、降尘、防污等管理,先后投入使用木薯干防尘漏斗、氧化铝专用灌包机等专用防尘设备;港区配备了3万余块苫盖网、600余套喷淋系统、80余台清扫车、洒水车;在连云港区、赣榆港区、徐圩港区分别建成防风抑尘网1780米、600米、1060米,旗台作业区矿石码头防风抑尘网正在加快建设中。令人期待的是,港区环境的改善,将可能为自贸区建设赋予更多的发展动能。

一孔之见

让港口发展“减脂增肌”

□ 魏鋆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港口发展突飞猛进、实力大增。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从1949年到2018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了1434倍,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10排名中,中国占据7席。从数据来看,中国众多港口已踏入“世界一流”,但对于货运商而言,众多港口“瞄准”的不应仅仅是货运量,更是效率及综合服务水平。

以伦敦为例,尽管它港口的吞吐量不是世界最高,但在航运登记、航运仲裁、航运交易等方面却拥有全产业链,占据了全世界航运很大一块份额,从而吸引货运商纷纷投入“怀抱”;又如新加坡港,尽管其建设时间久,设备比较陈旧,但其港口内的调度、计划、日常业务、船只进出港指挥却有条不紊,该港将先进的电子技术引入港务服务项目,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大量人力费用支出,为其稳坐“世界强港”出了“一臂之力”。

当下,连云港港在自贸区获批的机遇与周边港口强劲竞争的挑战下,更需要做准一笔“经营账”。首先要做好聚焦特色的“加法”,增加港口业务的“吸睛点”。连云港港随着散件杂货公路货运交易平台的上线,力求有效对接区内贸易自由便利化、切实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结合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完善港口船舶供应和现代服务保障体系也是当务之急。

再放眼全国,各个港口也在致力于做“加法”打造自己的特色:天津港以营商环境改善为引擎,扩大“阳光价格”,通关流程不断优化;青岛港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持续创造着业界的全球奇迹,并一直保持单机平均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

港口在做好“加法”的前提下,“减法”也必不可少。当前,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下,各个港口推出“单一窗口”“一体化”“一站式”的服务,减掉冗杂、重复的手续,避免信息浪费,让区内贸易更加自由便利化,如此,加快的不仅仅是港区作业效率,更是加快了港口的发展进程。(通讯员 杨开林)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11月20日6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