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新华日报】顺风车归来,盼一路“顺风”
发布日期:2019-11-25 09:43 浏览次数: 字体:[ ]

11月20日,滴滴顺风车重启,首先在常州、太原、哈尔滨3个城市试运营。

在滴滴停止顺风车业务以来一年多的整改期间,社会对顺风车一直保持观望。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能否“一路走好”?记者在常州进行了试乘。

司机:准入门槛明显变高

2018年8月,滴滴在全国下线顺风车业务,网约顺风车行业发展被认为到了一个拐点,社会对其未来存在疑虑。

网约顺风车更为准确的名称是网约私人小客车合乘,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共同搭乘其中一人小客车的出行方式”,应遵循公益合乘优先、民间互助自愿、严禁非法运营等原则。

曾经,互联网出行企业积极布局网约顺风车业务,相关政策也对网约顺风车鼓励有加。2016年,《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了鼓励网约顺风车的政策导向,“私人小客车合乘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城市人民政府应鼓励并规范其发展,制定相应规定,明确合乘服务提供者、合乘者及合乘信息服务平台等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由于便利低价,顺风车曾备受推崇。但频繁出现的安全问题,把以滴滴为代表的顺风车业务模式推上了“风口浪尖”。整改后,首批在常州“复活”的滴滴顺风车,做了哪些调整?

“现在想成为顺风车车主门槛明显变高,申请程序很多,注册一遍要20多分钟。”刚成为滴滴顺风车司机的常州市民王子兵给记者演示,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时要提交身份证、通过人脸识别。平台以动态拍摄方式采集驾驶证、行驶证和身份证信息的同时,还要对注册车主进行诚信等综合背景审查,有一条不合格,就成不了顺风车车主。

对此滴滴出行公众沟通部管吴澄说,他们在注册、接单、上车等多个关键环节对车主进行人脸识别,确保实际驾驶员为注册车主本人。为抵制非法营运行为,平台会根据各地小客车合乘指导意见,规定车主的接单次数,并去掉附近接单功能、限制常用接单地点。另外,个性化头像、性别、长文评价标签等涉及到用户隐私相关的一切敏感信息会永久下线,未来顺风车页面只会展示出行相关必要信息,及“准时、礼貌”等评价标签。

乘客:“女性安全助手”专属保护

令人关注的是,整改后初次使用滴滴顺风车,乘客也需完成安全任务及安全教育学习。

此次试运营,滴滴顺风车推出了信息核验卡,司乘双方根据核验卡提供的头像(到达上车点前才提供)、车型、乘客人数等信息在上车前二次确认,若发现人车不符,用户可直接举报。

记者点入顺风车页面后发现,使用前需先做一个乘客安全任务,任务包括实名信息认证、安全功能确认以及司乘安全知识学习。其中安全知识测试需阅读相关知识并完成6道考题,全部答对后才能核验通过。另外顺风车还推出了加密行程录音、醉酒报备、黑名单等新功能。

经常往返于新北和武进两地的张朝在滴滴顺风车恢复试运营第一天打到了一辆顺风车。他告诉记者,司乘发布行程、顺路匹配后,车主可对顺路乘客发出合乘邀请,乘客会收到多个邀请,并根据车主的行为分及在该路线顺路出行次数等信息进行选择确认,确认后才可成行。

管吴澄介绍,为保障乘客安全,平台设置信任值升级为行为分,根据车主最近的行为数据和收到的评价及投诉,从履约、守规、整洁、友好四个维度对其评估,规范和约束车主行为。同时严厉杜绝私下交易行为,情节严重者,账号永久停止服务。

滴滴全新的平台程序还对女性乘客提供了“专属保护”——通过“女性安全助手”,女性用户可以查看合乘方车龄、驾龄、人脸识别时间等信息,系统会及时提醒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实时位置保护等安全功能操作。

专家:制定小汽车合乘统一政策

从2018年8月27日滴滴顺风车下线整改,到2019年11月20日上线试运营,过去了约450天,其间,滴滴反思、整顿顺风车业务。“我们在准入门槛、行前预防、行中保护、行后处置四个环节提供了上百个安全功能和策略,在如何保证真正顺路行程、真实身份核验、全程安心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说。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朱巍看来,滴滴顺风车此次整改重点提升了安全性,其次改变了司乘人员的感受,“在此之前,不少人认为开顺风车是一个职业,如今顺风车更多回归到共享经济性质,司乘双方顺路分享一个空间,共同承担油费。但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也不可少,一键报警系统是否有效,路线匹配系统是否科学,注册时的人脸识别系统是否完善,关乎技术与互联网是否有效结合、保障安全。”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大松认为,顺风车运营主体的商业逻辑与非营利属性冲突,网约顺风车监管定位困难,需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对顺风车车主、车型、路线进行认证,主导规范顺风车活动,同时倡导建立国家层面的小汽车合乘统一政策。

“网约顺风车之所以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际、城乡间出行不便,而传统的城际班线客运方式并未满足出行需求。”顾大松认为,可对现有班线客运作适当调整,将营运性质的“网约顺风车”纳入班线客运范畴,藉此发展“互联网+道路客运”业态,以满足城乡居民道路客运新需求。

在首批试运营的城市之后,其他城市是否也将恢复顺风车业务?管吴澄说,滴滴试运营期间主要收集产品和安全功能反馈意见建议,并进一步优化,“后续将根据试运营城市的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产品,改进方案,之后再决定下一步开城计划。”本报记者 梅剑飞  见习记者 颜 颖

本文刊于11月25日《新华日报》12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